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115000000013

第13章 天大地大人亦大(2)

万物都是从一中得到了基本因素才产生的,从一中转移到万物之中的基本因素称为德。不过万物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万物的基本因素原先处在一中,没有形象,是一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暂且还没有界限。至于哪一部分转移到哪里,形成什么样的事物,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决定的。这种自然而然的趋势称为命。一在不停地流动,流动之中产生了物;物产生出来便有纹理,物的纹理称为形。有生之物的形体之中都具有精神,不同的生物、不同生物中的不同个体,其精神的档次是不同的,有智有愚有灵有钝;因为它们都带有各自档次的色彩,所以又称为性。

既然性有不同,所以作为人就必须进行精神修养,让自己的精神恢复到基本因素的档次,亦即德的档次;恢复到了德的档次,就是“反德”;一旦达到了德的档次,也就与宇宙原初的状态融为一体了,所以说“德至同于初”。与宇宙原初的状态融为了一体,也就进入了一切虚空的境界,一切虚空的境界就是“大”。

文中讲的宇宙之初,也就是指的大道。文中所说的反德,也就是回归大道。大道原本就是空虚无物的,既无事物,也没有事物之间的差别;人的精神回归于大道,也就是回归虚空的境界。

而庄子认为虚空无物、无分无别的境界能容纳一切,所以称其为“大”,说“虚乃大”。

从庄子关于“大”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所谓的“大人”,是指气度恢宏、心胸开阔、无彼无此、包容宇宙的人。

他所谓的“小人”,是指目光狭小、亲疏有别、非彼是己、利己自私的人。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使用这两个名称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戴晋人开导魏王息兵的故事,最后魏王称戴晋人为“大人”,说他远远超过了圣人。原文如下:

客出,惠子见。君日:“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客”,指戴晋人,因为他是惠施请来劝导魏王的客人,所以称其为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戴晋人说完话后便出去了,惠施进来后,魏王对惠施说,这位客人真是一位大人呀,圣人的名称都不足以显示出他的伟大。

为什么称戴晋人为“大人”?就是因为他的心中囊括着宇宙,—个国家的疆土,在他的眼里,不过像是蜗牛之角,不值得一争。

《庄子·知北游》中也谈到过大人。其文日: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无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其意是说,现今的世界,大道已经破损了。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大道原本是无所不包、无所区别的,而现今的世界却不是这样,人为地制造出了仁义礼节等等规范,用来显示人的尊卑贵贱。所以越是学习这些规范,就离大道越远,而越是想要回归大道,就越要泯灭这些规范。然而要回到大道去,那是很难的了,大概也只有大人才可能比较容易地办到。

为什么只有大人才比较容易办到?那是因为大人本来就是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所谓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他的心胸与道同大,包容天地,兼蓄万物。

下面我们再来看庄子对“小人”的使用。

《庄子·山木》中说: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淡水一样,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小人之间的交往,就像醇酒一样,之间有浓厚的利益关系。君子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所以相互之间的友情不受利益关系变动的影响,永远是真诚的,亲密的;小人之间有浓厚的利益关系,所以相互之间的友情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当利益一致时,好得像蜜一样甜,当利益相反时,就会一刀两断。

为什么小人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一会儿亲如蜜,一会儿仇如敌?因为他们目光短浅,你我有间,一切以自己为核心。

在分别大人与小人的同时,庄子认为,只有大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具有人格、达于至尊的人,所以他又将“大人”称为“真人”、“至人”,并借助于颂扬“大”,赞美“大”,来颂扬大人,赞美大人,认为只有志向远大的人,才能博施于民,尽管他们得不到小人的理解,或许还会受到小人的嘲讽。比如,他将大人比喻成高飞九万里的“大鹏”,钓起震海之鱼的“任公子”。

《庄子·逍遥游》有过这样的描述: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鹦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其中的“斥鹦”,是一种小雀。

这段描述的大意是说:在什么也不生长的边远北方再往北,有一个辽阔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宽度足有几千里,而长度那就没有人知道了,这种鱼的名字叫做鲲。在那里还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鹏,脊背像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乌云,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驾着云气,背负青天,而后向南飞,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讥笑道:“它这是要往哪里飞哟?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上几丈高就下来,在蒿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就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这是要往哪里飞哟?”而这就是大小两种不同东西的区别呀!

小雀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大鹏的志向,因为它与大鹏处在根本不同的两个境界。它的目光是那么狭小,它的能力是那么低下,可悲的是它却自以为大,将它的飞翔称为“飞之至”,反而认为大鹏高飞是一种不可理解的愚蠢之举。

当《逍遥游》再次讲述大鹏高飞的故事时,庄子将原先的斥鹦换成了蜩与学鸠,亦即知了和斑鸠,并作了评论。其文日: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其意是说:知了和斑鸠不知道大鹏高翔的道理,它们看见大鹏费这么大的力气往南飞去,讥笑道:“我腾地一下就飞了起来,碰到树枝、房梁就落到上面,即使这样,有时候还飞不到上面,累了就只好落在地上休息一会儿。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高飞九万里而去南面呢?”

庄子评论说:一个人到郊外去,一天吃三顿饭,回到家里后肚里还饱饱的呢。一个人要走一百里,那可就需要准备隔夜的粮食了。假如要到千里之外,那就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也就是说,做的事情越大,需做的准备也就越多。知了、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怎么能懂得这样的大道理呢?

这就是说,懂得小道理的不懂得大道理,生命短促的不理解生命长久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你不看,朝生暮死的朝菌永远也不知道还有三旬为月的事情,夏天鸣叫的知了永远也不知道世上还有春天和秋天,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太短促了啊!楚国的南面有一种灵龟,以五百年作为春天,以五百年作为秋天;上古时候有一种椿树,以八千年作为春天,以八千年作为秋天。彭祖是古代一位长寿的老人,据说活了八百岁。一般的人要与他比较长寿,那不是很可悲吗?

庄子评论的中心点是说,处在小境界不能理解大境界。究其原因,在于处在不同的境界会有不同的体验。知了到了中秋就死了,向来没有见过冬天,怎么会知道世间还有冬天呢?斑鸠虽然比知了活得长些,但却没有出过远门,怎么知道出远门还要准备干粮呢?大鹏之所以要高飞,那是因为要远去,不高不能致远;大鹏之所以要远去,那是因为志在长远,不远不足以为大。这种有关大的道理,小东西是永远也不能理解的。

小东西自以为高,自以为大,不以小为耻,反以大为蠢,庄子认为这是最可悲的了,于是发出了感叹:“不亦悲乎!”

《庄子·外物》篇还讲过一个“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与“大鹏高飞九万里”的蕴意大体一样。故事说: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糖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大意是说:任公子做了一个大大的钓鱼钩和一根又粗又长的钓鱼绳,用五十头犍牛作鱼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鱼竿甩到东海之中,一天又一天地在那里等着。可是一年过去了,没有鱼来上钩。后来终于有一天有一条鱼游了过来,吞下了他的鱼饵,将鱼钩深深地卡在了咽喉之处。只见它急忙向海底窜去,把那海水搅成了一个山谷一样的大漩涡;又见它奋鳍上扬,掀起了层层山峰似的大波浪。只听那海水震荡,惊动鬼神,惮吓千里,经久不息。任公子钓到了这只大鱼,把它切成肉块,做成腊肉,自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未曾吃过他的这条鱼的。后世那些轻浮浅薄、只以道听途说为才学的人,听到此事则惊叹不已,纷纷相互转告。那也是的,平时都是用那小鱼竿,到那小河沟里去守候那些小鱼儿,想要得到大鱼自然是很难的了。那些把没有价值的说法粉饰一下去向县令献计献策的人,距离那通达的大道可是远着呢。所以,没有听说过任公子这种风度的人,距离那经世之道也是很远很远的呀!

任公子经过一年都没有钓上鱼来,不是钓鱼技术不佳,而是因为他的志向在于钓到震动乾坤的大鱼,所以他用的鱼钩很大很大,他用的鱼绳又粗又长,脚蹲浙江的会稽山就能把鱼竿甩到东海之中,仅只鱼饵就有五十头犍牛。

这样的志向,不成则已,一旦成功,那将惊天动地,惠及天下。这就是大的价值。正是为了突出大的价值,所以故事说,任公子钓上的大鱼,翻滚于海,掀起巨澜,其声震天;分割其肉,天下共享,遍及山之北、海之南。

以庄子之意,“大人”有大人的心理世界,“小人”有小人的心理世界。大人的心理世界如鲲鹏展翅,宏伟浩大;小人的心理世界如小雀跳梁,鼠目寸光。小人又如何能理解大人呢?

庄子并没有要求小人要理解大人,不过他却劝导人们做大人,而且劝导人们做一个真正的大人,做一个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完全泯除、不分你我、忘我无私、连小人也可以包涵和宽容的大人。这就是他的志向,他的人格自尊。由此,他将自己比喻为志向高涪的鹪刍鸟。

“惠施相梁”的故事正是他自尊心理的表述。故事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鹩鹪,子知之乎?夫鹂鹞,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鹪鹞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其意是说:惠施在梁国担任国相,庄子要去看望他。消息传到梁国后,有人对惠施说:“庄子这次前来,是想代替你的国相。”于是惠施很害怕,派出大量兵丁搜索庄子,一直搜了三天三夜。

庄子到了之后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鹪鸽,你知道吗?它从南海起飞,一直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便不栖息,不是精美之食便不吃食,不是甘泉之水便不下饮。有一次碰到一只猫头鹰,它正在吃一只死老鼠,看见鹚刍鸟飞过来,以为是来和它争吃死老鼠,于是发出了愤怒的‘吓’声。现在你是不是也像那猫头鹰一样,怕我争夺你的梁国相位而吓我呢?”

在庄子看来,相位不过是一只腐鼠,而自己却是一只鹪刍鸟。腐鼠对于猫头鹰来说可能是美食佳肴,而对鸩鹪来说却不如粪土。

庄子用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和自尊。

2.我之为我以有神也

道家的人格自尊,经过庄子的发扬,到了汉代严君平那里,形成了系统。

严君平继承了庄子人格自尊的心理感受,认为虽然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各自都在按照自己的自然属性行动,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以鸾凤为表率,以大人为表率,以大丈夫为表率,以大圣为表率。他说:

鹑鹦高飞,终日驰骛,而志在乎蒿苗;鸿鹄高举,迳历东西,通千达万,而志在乎陂池;鸾凤翱翔,高仞之上,优游太清之中,而常以为卑,延颈舒翼,凌苍云,薄日月,高翔远逝,旷时不食,往来九洲,栖息八极,乃得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