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藏又问:“径山和尚有妻子吗?”回答说:“无。”
智藏便说:“这样说来,径山和尚说‘无’就对了。”俗士终于明白了,拜谢而去。
禅如是说:人和人的修行是不同的,在一些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一些人却非常的真实。
管理禅悟:
禅宗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无实性。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能拥有一个稳固的性质,所有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佛家讲,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成、住、坏、空的四个发展阶段。也就是事物的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损毁阶段、虚无阶段。但是,人不能落于虚无,也不能落于恒常,前者叫“空见”,后者叫“常见”,禅的精神是要我们活在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管理者也应该关注于当下,当下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如何开辟未来昵?
无论时间有多长,无论空间有多宽,人们真正拥有的只有当下这一刻,而且就是这一刻,当我们在谈论它的时候,这一刻早已离我们而去了,所以,佛告诉众生: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关注于当下,正是禅的意境。
管理者也应该效仿这样的精神,时刻关注于当下的事。只有把当下的事情解决好了,我们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的实际,只有当下才是比较真实的。管理者即不要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也不要因为过去的错误而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禅告诉我们,让我们轻装前进,这是禅对于过去的态度,而对于未来,我们也不必要过多地担心,因为,未来毕竟还没有到来,未来实质上就是我们的每一个现在,每一个当下,如果我们能拥有每个美好的当下,我们就能获得美好的未来。总之,过去不离当下,未来不离当下。所以,当下一念实际上是我们的全部,这当下的一念即是生死的一念,这也是禅所谓的千年一念,一念千年的道理。
六、善于制怒善于批评
禅宗公案:
古代有两位禅师,一个叫坦山,一个叫云升。坦山放浪不拘小节,烟酒不戒;云升为人庄重,不苟言笑。
有一天,坦山正在喝酒,云升从坦山的房门前经过。坦山便邀云升一起喝酒,被云升:嘲巨了。坦山说:“连酒都不喝,真不像人!”
云升听后大怒,气愤地说:“你敢骂人!”
坦山疑惑地说:“我并没有骂你!”
云升说:“你说不会喝酒就不像人,这不是明明在骂我吗?”
这时坦山缓慢地说:“你的确不像人。”
云升更生气地说:“好!你骂我,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你说!”
坦山说:“你像佛。”
云升听后,哑然不知如何。
管理禅悟:
这个故事很明白地道尽了嗔怒发生和消失的原因。禅修者自己也不能随意发怒上火,也就是不能发嗔恨之心。祖师说:嗔恨之心能烧毁功德林。任你再好的修行,一旦怒火冲天,所有的行持都化为灰烬。禅修者要善于自制。
真正避免发生嗔怒的方法是宽容,当一个人能忍受别人的批评和攻讦时,他就会免除嗔怒。另一方面,要避免伤害到别人,就必须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善巧的语言、给别人一些方便和为别人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能注意这四件事,就不容易引发别人的嗔怒。
管理者更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约束自己的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自制给人的感觉有些消极,但是,正因为人们的抑制,使我们能向既定的目标前进。管理者也要把握好自己情绪的波动,否则,自乱阵脚,下级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情绪失控,会干扰决策,对于管理则有双重危害。不仅会因管理者失去理智而影响分析、判断,而且管理者的情绪将作用于对方。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将使你遭受更大的伤害,结果那就是矛盾的激化。
但是,人总是在后悔自己不应该如此冲动地处理问题,往往为时已晚。所以,我们要把怒气,克服在未发之前,这是制怒的关键。
制怒的方法在于发怒之前,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把员工的“痛苦”放在心中,尊重和认同员工,要真诚关心员工,那么,我们的怒火就没有燃烧的机会;如果管理者不用强制手段,设法营造有助于增进员工友谊的二[作环境,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有很强的亲和力,那么怒火就失去了燃烧的能量。
如果管理者真诚与人,让别人理解首先理解别人。能做到巧听善言凝聚人心;不打断对方说话,注意对方面部表情;冷静地与人谈话;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激励,那么怒气就无从升起。尽管管理者有时候不得不批评一些人,但批评只要对事不对人,掌握批评的时机,要做到灵活性的批评,并且将幽默融人批评,这样被批评者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不会产生怒火。
总之,管理者应该牢记一点,那就是,凡是允许情绪控制行动的人,是弱者;凡是能以行动控制情绪的人,是强者。
七、反躬自省遇事三思
禅宗公案:
庙前山门外,跪着一个城中最风流的浪子。20年前,却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
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去。
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他忽然深深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傅,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说:“你罪过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
禅如是说:只要我们真心的悔过,就能感动一切无情,就像枯木逢春一般。
管理禅悟:
现实生活有许多冲突,许多不平衡,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的失落感。机遇不平衡,分配也不合理。长期以来,养成人们的嫉妒心,走到极端就成为报复心。佛法认为,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与自己分不开的,个人的业力都是由于自身造成的,一切的果报都是自己业力的实现而已。虽然受教育的层次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收获都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这种差异是外界强加于我的还是我自己不够努力,还是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从自己的心里去找原因,这就是禅中的自省的精神。管理者也需要自省,才能自己鼓励自己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成为管理界的精英。
当我们面对困境时,我们要有超常的冷静,不要只是注重从外部寻找原因,更要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但是,有很多管理者已经习惯于只把眼睛朝外看,当他攻克了一个难关的时候,便紧接着又去寻找一个更大的挑战,而不知道安定下来,巩固自己已经获得的成果。
最后,当自己无力克服前进中的障碍的时候,便终于败下阵来。
这种失败其实:不是败于外界的事物,而是失败于自己想象。要认识到人的想象是无边无际的,但人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尽管有时我们的想象看似高明,但仍然会失败。事实上,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自我反省是我们一路走好的最重要的功课。只有善于反省的人,才能获得智慧的指引。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别人赋予我们的,而是我们唤起了自心的力量。正如那个迷途知返的佛子一样,当他真心悔过的时候,自省的力量便把不可能化为可能。
管理者不能采取一味地向前冲的方式管理企业,因为企业和管理者自己一样也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自我更新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充足和后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我们所企及的目标。可是许多管理者,却怀抱一种赌咒的心态,只知道杀身成仁地蛮干,尽管这种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给自己和企业带来的损失却让人扼腕叹息。
八、学习真知在于实践
禅宗公案:
唯宽禅师应唐宪宗诏请来到京城,正好遇到侍郎白居易,白居易不仅是个大诗人,同时也是学佛的居士。
白居易一见唯宽禅师就问道:“既然是禅,为什么还要说法?”
禅师回答:“佛的智慧,示现在身为戒律,宣讲于口为佛法,作用于心为禅。智慧的运用虽有三种,好比长江、淮河与汉水,名称不同,水的性质没有不同。为什么要在这方面产生分别?”
白居易反问:“如果无分别,用什么来修心?”
禅师答:“心本是完好的,为何要修?脏与净,不要生起杂念了。”
白居易又问:“污垢清净都不思念行吗?”
禅师回答:“心如同眼睛里不可留一物。金子虽然贵重,在眼里也是病痛。”
白居易又问:“不修心不思念,又和凡夫有什么两样呢?”
禅如是说:做人不可执著,也不可倦忘。勤奋就近于执著,倦忘就落进愚痴。这就是禅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