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许鸿宾说许鸿宾
14113400000009

第9章 许鸿宾说(7)

先用线打的格儿,然后在格内一点一点去画,等于临了整整一本。问:相当于一本通临的画册。四王也有这种临的画册,什么《小中见大》。

答:这是我临的王雪涛的小画,字我也临,赵之谦的我喜欢。

问:赵之谦的字有味道。

答:这本是我双钩的赵之谦的书法,这相当费工夫的。这是我在中央美院勾的,借图书馆的书勾的,连印章。

问:连章都勾下来?答:对。李先生说,你专门练字吧。我就有一年的时间是练的字,你看这些字都是照着拓下来的。

答:赵之谦的书法是从魏碑来的。

问:魏碑,加一点“隶”,赵之谦画也画得非常好。

答:他是写出来的,他的画都是写出来的,颜色挺好。要说我画画底子比较深啊,是下过这苦功夫的,那时候画册很贵,根本就买不起,又喜欢,怎么办?就用这种方法,对我帮助很大。

问: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齐白石早年也勾过很多种,包括印谱,也勾过。

答:也勾过《芥子园画传》,下过功夫。

问:临任伯年这一本都没着色?答:没着色,主要看构图。

问:这都是图案,这些临它干什么呢?答:这画画时有用。这是瓦当,我喜欢这个,还有剪纸之类的。这就是《宋人画册》上的了。

问:这本的纸好像和其他的不一样,是连史纸?答:对,就是这种。

问:说到临摹,很多画家也临摹,但是这么系统地一本画册把它临下来的没有,至少我没见过,这是很下功夫的,有人临几张还可以。一本要临下来可是需要好多时间呀。答:陆陆续续的吧,我在宣化待了四年,四年当中又画画又临摹,临摹都是偷着,那时候,只准画毛主席像,画花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我怕扣帽子,就得偷着画。

问:这一张要临多长时间呢?答:好几个钟头临一张,一天也临不了两张画。

问:那这一本下来得临两三个月?答:就得两三个月。我有这个底子。在故宫看画,练就了默记这个本事,可以用眼看好了以后,回去就画张画,多少差不多。

问:默记一个是构图,一个是笔墨。

答:主要是笔墨。

问:色彩呢?中国画色彩相对不那么多。

答:色彩也记,中国画是单纯里边的变化,它并不是跟西画似的,绿有十几种绿,红有十几种红,你看那个蝈蝈,有几种绿,翅膀是一种,腿上、肚子上都不一样,在绿里边再求微妙的变化。

问:单纯里的丰富。

答:画的颜色是补笔墨之不足,并不是被看得很重要,后来我打破这个路子,写意重彩,画出来也很漂亮,现代感比较强,如果还是平平淡淡的那些东西,就跟古人没什么区别,我所有的画都是写生的,颜色上跟古人的不一样。

问:您的画看着不是古画。

答:很有现代感,而且很有生活味儿,学古人不是目的,是为了创新。

问:但必须把古人系统地学下来。

答:得吃透了,得消化,消化不了何谈创新呢?古人的这些个精华,宝贵的东西,是花了他们多少年积累的,我们为什么不学,自己能创出什么新呢?“推陈出新”嘛,推了陈才能出新呢。现在画画的好多人糊涂,跟着跑。

问:对,时下不少人都喜欢取巧。

答:我走的是扎实的路子,先学进去,消化了,先打进去再打出来,然后再出新。

问:李可染的路子。

答:李可染是“苦学派”,我也是“苦学派”。

问:您是又有自学的精神,又有科班的规范。

答:这样才能出好的东西呢,所以这段时间相当漫长,直到现在,我这么多画册,还经常在翻呢,一方面还在吸收,一方面创作,因为以前看不出来的东西,现在认识到了,看一遍有一遍的感受,就像看京剧一样,看《三娘教子》、《打渔杀家》,一次一个感觉,这画册也是一样。

问:您现在还在临画吗?答:临,在创作当中吸收。

我是一点点吸收,形成了自己的东西。问:现在不再通临作品了?答:那一阶段过去了。基础、技能都掌握了。现在是借鉴他们的长处,如何表现得更完美,谁的最合适,吸收一部分用在我的画里,我的画里谁的都有。所以我的画内容丰富,就是博采众长。

问:有的时候有一种集古的感觉。这几张画里面,我就感觉有的地方有黄宾虹。

答:有的地方有任伯年,有的地方的有朱屺瞻,可是看不出来是谁的。

问:赵少昂、任伯年、李苦禅也有。

答:都有他们的味儿。

问:可能花是黄宾虹的花,草就是李苦禅了,石头不定又是谁了。

答:谁的好我就借用谁,跟做菜一样,各种佐料,自己弄一个新的菜系。

问: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画”,要欣赏至少也得懂一些来路、出处。

答:如果不懂,就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懂眼的一看,噢,这里边有谁的,可是又不是谁的,就是我自己了。

问:从那儿来,但是又跳出去。

答:现在这一阶段不是死临摹,而是翻翻画册,启发一下,然后我可以不看着画册,就可以画他的画。不看任伯年的画册,一闭眼,画出来就是任伯年,画出来就是吴昌硕,画出来就是李苦禅,我都能背着画——这几十年都在下这种功夫。

问:当时在学校时,李苦禅的画您临的多吗?答:临的也不少,还有郭味蕖的。

许夫人:就是用元书纸临,三包袱、五包袱地带回家去,都是画成的,“文革”都当“黑画”给抄走了。

问:得从古代的经典里边走出来,先去走一遍,再走出来。

答:走这一遍就得几十年,你说早点成才,那成不了才。

画家早熟的很少,成功怎么也得四十岁以后,而且四十岁以后也不见得,就是天天临画,未必都能学到,比如就是研究李复堂这一个人,得多长时间?三年两年都不行。古代的画家,如扬州八家,个个都得研究,他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受谁的影响,又发展了什么,这个得弄清楚才行,这就得下多大功夫?先不用说现代的,光古代的,就是清朝这点东西就够倒腾的了。问:过去的画家都有粉本,现在叫做素材、写生稿。

答:就像你写文章做学问用卡片,我作画也用卡片,我积累了很多卡片。

问:什么卡片?答:就是花鸟方面的,包括古人的,也有写生的,临摹的,都有。有的学生听完了课以后拿走一批,我就又画一批,就这么来,也不知道作了多少张。那东西方便,也是资料,找动物有动物的,找花鸟有花鸟的,找什么有什么,一样的方便,真要是做学问就得有卡片。

问:这是一个速写本吗?用的是1995年的周历。

答:这是一本周历,我就把它当册页用了,每天写生、临摹。学中国画不认真研究传统不行。这是我积累的鸟的卡片,鸟的各种动态,各种神态。这是诗,我从各个画册上摘下来的。各种鸟,任伯年的、华新罗的都积累了,还有李苦禅的,也有现代画家的,都是从画册上抄的,见到画得好的就要记下来做资料。这是鸟的嘴和眼睛的画法。这是1995年以来积累的,我一直在苦学。

问:那时您都已经六十了,还下这种功夫?答:当时我六十多了,我认为有必要下这种功夫。艺术是没止境的,多看些古人的、别人的作品有好处,很有用,光自己用脑子空想不出来,比如这鸟的头部,人家几笔就出来了。

这是潘天寿的。这是林良、吕纪的各种鸟。这是我苦学的最好证据了,都六七十了,还做这些最基本的,但这传统是学一辈子也学不完的,说明中国文化的深厚。这是抄的各种关于鸟的古诗。这就是我的卡片,花鸟虫鱼兽,样样都有。

问:这还是算一种临摹吧?答:是,是取它的动态。

问:用的什么笔呢,好像是圆珠笔?答:是圆珠笔。都是这么画出来的。这是我向传统学习的过程。离开传统就成了无源之流,应该引导现在的青年走这种正路。

问:这本周历至少有五十四张,正反面加起来是一百零八张,都画满了得用不少功夫吧?答:这都是用零碎时间画的。如果出门参加笔会,就带上随时画,也当个参考。我画的时候,着重于记录动态,向上飞的样子,滑翔的动作等等,我看这构图挺好,就临下来,做参考,向古人学,向现代人学。

问:这个鸟和鸡都记上它的颜色了。

答:是。这得记上。任伯年的画都是写生来的,他的鸟画得好,非常生动,他的人物比花鸟还高,山水弱一点。

问:任伯年也算是无所不精。今年中国美术馆办了馆藏特展,有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还有任伯年,占了顶上的两层展厅。

答:我回头要去看看。这鸟是正面的,正叫唤呢,这凭脑子空想都想不出来,看他这个鸟嘴巴是怎么表现的,就是几笔就出来了,这是精华。

问:您对李方膺特别感兴趣?答:李方膺、李复堂还有黄慎——我喜欢黄慎,他的字也很好,虽然不怎么丝连,可是一笔一笔的很大气。

问:对这几家您都是下过功夫的。

答:下过功夫,比较俗一点的是郑板桥的东西。

问:也比较简单一点,其实郑板桥靠的是他写的内容。答:他那字要仔细推敲,我觉得有些做作。

问:他的字画有江湖气,但题诗的内容好,他题首诗或题几句文什么的,文采是一般画家达不到的。

答:他文采高又做过县官,所以那时候影响很大,但在当时郑板桥并不是突出的,是很一般的。

问:当时李复堂还是最厉害的,因为他出身高呀,是宫廷画家。

答:他不满足于宫廷的拘束,所以出来自己画画,包括黄慎、黄瘿瓢都是有来历的,画了一辈子画,画画卖画,在扬州那个地方的创新的画家嘛,也不止八个,大致有十几个都算是八怪,像金冬心,大学问家,画出来就高。

问:金冬心画得好,我觉得也是靠题跋和格调。

答:靠他的文采呀。

问:您做了大量写生。

答:是,现在我还在写生,临摹,看我这本子上都是,我都画了好几本了。这是小写意蝈蝈,从这开始,它这是将要弹跳之前,它的腿是这样的,这是跳起来,这是落地了,理须的,搔腿的,它的正面、侧面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母的,驴驹,它肚子大,颜色也不一样,有花绿色的、有花褐色的,这个腿的粗细也不一样。我这里有各种动态、各种姿势的蝈蝈。

问:您写生还经常去白洋淀吧。

答:白洋淀经常去,有一次我是跟贾又福一块去的,去白洋淀呆了半个月,在一个床铺上睡觉,画了一张《山水暮色》,里边有鹅、鸭子之类的,贾又福说这个情景挺好,你是画花鸟的,我也得画这么一张。

问:当时怎么去的呢?答:坐公共汽车去的。当时贾又福给我来信说想去白洋淀,我说行,正赶上学校的写生课也去白洋淀,有这么个机会,我就带他去了,跟学生、老师住在一起,他也画了不少画,挺好,他的好多反映白洋淀的画,就是那时画的。

问:他在中央美院国画系一直教临摹?答:教临摹多。

问:现在搞书画的,年纪不大,口气都挺大,喜欢自吹自擂,宣传自己的书画如何好。过去老一辈画家直到去世的时候也自己都认为还不满意,都说我再画二十年,就能画好了。

答:李可染就说过啊,李苦禅也说“再给我三十年可能我比现在画得还好”,因为艺术是无止境的,要是意识不到,就会认为这样就行了。现在的人学画,木版水印也好,珂罗版也好,见过多少画呀,现代人如果要研究古代,能见多少画呀,应该说比古代人画画要容易得多,应该超过古人。我们见过多少啊,就印刷品来说吧,看不了细部,大眉目总有吧,可古人当时能看到几张好画呀?问:现在办一个展览会,就能看上一二百张国宝级的好画,宋画、元画。

答:就是故宫的画也够看的了。

问:故宫太够看了,清代以前的画家没有这个福份啊。答:现在的画家应该超过古人,因为见得多啊。眼福是古不如今,可是功夫是今不如古,前人沉得下来,功夫深。

问:如果今天的书画家能下古人的功夫,没有道理不超过古人,因为客观条件样样胜过古人,书也整理出版得多,过去,画论是找不到多少种的,现在书画史论方面大的套书,就是那种一套五六十本的,收罗了古代几乎全部艺术论著,我那儿就有三四套,上海书画出版社出过一套《中国书画全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也出过一套《中国历代艺术论著汇编》,天津古籍书店还影印过一套历代画谱,把线装书全部都给印下来。余绍宋当年收集研究书画史论要花多少年的时间才收了八百种,现在去一趟书店就可以基本上全部搞定。可是书画界反而读书的风气不盛。

所以说,现在书画不如以前,完全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是现在的人们文化素质出了问题,也是学习与创作态度、方法有问题。

答:研究这些画论得几年呢,不亲自下功夫就不会知道,所谓大器晚成,“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是一点都不错的。

问:这是真理。前不久结束了一个展览,是在国家博物馆办的,中国在几大博物馆选最杰出的精品,到巴黎去展览,回来又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展览,展了大概三五十幅古代山水画,包括米友仁的《云山图》,米家山水,宋画、元画,像倪瓒的,都有,最晚就到“四王”,王原祁、王时敏算最后压轴的,髦残、八大呀都是长卷巨制,很大的那种作品。我去看了两次,还做了笔记,当时就有这个感受,像这样的东西,我们的前辈像李可染他们都未必能全都见到,因为这不是一个馆里的,是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浙江博物馆等好多地方选出来的,都是他们的顶尖精品。像仇英的《剑阁图》画的工笔山水人物,可能有至少六尺整张的那个规模吧,在绢上画的,真是漂亮,以前我没有看过他这张原作。

答:现在人哪下那功夫呀,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却浮躁了,一下就想着如何如何,尤其是青年,沉不下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