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14112900000022

第22章 天朝奏响落日的挽歌(2)

然而,就算他成为了千古一帝,也逃不开生老病死的循环。在那个时代,人们若想延长寿命,只有求得不老仙丹这一条路。秦始皇想起了一件传说:西周穆王曾经在巡视国土时到了昆仑山,拜见了西王母,并在那里得到了长生不老药。药效如何后人无从知晓,因为周穆王并非善终。不过秦始皇却坚信药有奇效,因为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也就是说他活了105岁。这在古代可以说是极其的长寿了,若不是他死于非常事件,那现在还可以一起饮酒对弈,交流不死的经验呢。还有一个不死之人彭祖,相传彭祖是黄帝的后裔,颛顼帝的重孙,本名钱铿,以其880岁的寿命而流芳至今。尧帝将他封到大彭国之后,世人便以“彭祖”而称之。彭祖善于导引气功养生,也善于烹调,故被民间奉为烹饪鼻祖。屈原在《楚辞·天问》里提到:“镬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就是说彭祖做了一碗野鸡汤,将它进献给天帝。天帝喝得挺舒心,便赐给了他长生不老之身。

秦始皇想,这两个人和自己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只不过是机缘凑巧罢了。

但自己身为帝王,政务繁多,根本不可能跑到在传说中存在、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昆仑去;更不可能以帝王之尊去做一碗野鸡汤,然后端着汤到处寻找天帝。

好在他手下能人众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让他们去为自己寻仙,可谓是一举两得。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在第三次巡海时派遣燕人方士卢生出海,让他去那实为海市蜃楼的仙山上为自己寻仙求药,同时也希望得到仙人的指点,以了解他个人和国家的未来。

卢生虽然对航海技术了如指掌,埘神仙、仙岛、天堂也讲得头头是道,但任凭他说得天花乱坠,还是离不开一个“钱”字,毕竟那才是他最终的目的。

要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就让他心甘情愿地跳进大海,那只能说明他姓卢的是个二百五。

卢生出海后自然是一无所获,他也没胆量像徐福那样跑到日本去,只是在近海处钓了几个月的鱼便回来复命。

见到秦始皇后,卢生一通胡说八道,将冠冕堂皇的颂扬和安慰的隐辞巧妙的融到了所谓的仙家乩语里。秦始皇听得不过瘾,但卢生也没办法再瞎编了,否则容易漏出破绽,便以天机不可泄漏为由搪塞了过去。

等秦始皇伸手向他要不死药时,卢生傻了眼:这段日子净钓鱼来着,上哪弄不死药去?总不能把钓上来的鱼当不死药给皇上吧,皇上又不是白痴,连鱼和药都分不清。情急之下,卢生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炼丹,便将平时炼丹的配方当作仙人的不死药配方交给了秦始皇。然后又胡扯一通,让始皇帝信以为真,将“仙丹”配方珍而贵之地交付宫内方士,令他们按方制药。

卢生虽然“完成”了出海的任务,但秦始皇仍旧不安心,对“仙人”交代的那几句模棱两可的话总觉得琢磨不透,便要求卢生再入海求神仙指示,并下了死命令,让他务必带回关于大秦命运的预言。卢生被逼无奈,只得再次出海。

卢生又在海上钓了几天鱼,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皇上不是要命运的预言吗?光说好听的他肯定不信,只能用些危言耸听来吓唬他一下。不过依照当时的常理,秦皇朝已经统一天下,并且掌管了全国的军队,收缴了全国的武器,国内任何势力自然不可能有所威胁了,因此只有另找替罪羊了。

回朝之后,卢生向秦始皇汇报“钓鱼”的结果:“仙人让我转告陛下:‘亡秦者胡!”很巧妙地把可能的危机推给北方的异族胡人。

自春秋时代以来,戎人和狄人长期威胁着华夏文明。他们的力量虽然在中原地区不断的打击下逐渐衰竭,但不久北方又有一个游牧民族兴起。这个民族擅长骑射,机动性极强,更收编了戎狄的残余部落,组成了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联合阵线。这便是所谓的胡人,也是日后大汉帝国的宿敌——匈奴。

早从战国初期起,北方的燕、赵两国便常受到胡人的侵扰。由于游牧民族神出鬼没,驻军防守根本没有用,为了不必分出太多兵力影响中原争霸,两国便采用筑城墙防守的方式。到了秦昭襄王时,胡人也多次威胁秦国北方,为了不分散东战线的兵力,秦国也开始沿山建筑防守用的长城墙。

秦帝国统一中国后,胡人也经常内侵,但规模都不大,忙于推动统一政务的秦始皇,自然没有兴趣关注这件事,因此双方大致还能相安无事。

但卢生这句搪塞责任的“亡秦者胡”的鬼话,使得已对自己统治丧失信心及耐心的秦始皇立刻情绪化地想扑灭北方的敌人,他马上派遣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征匈奴!

蒙恬的北伐军事行动历时两年,第一年攻略了河南地,第二年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34县城”。

30万大军在人数上虽有绝对优势,但胡人机动性极高,长征军补给困难,蒙恬不敢打持久战,只好也选择险要的地方修建长城以防守。他一口气完成34个城池,可见防守线拉得相当长。因此秦始皇干脆下令重修赵、秦、燕、魏等国的旧有城墙,将它们完全连在一起,以应付胡人的扰乱战术,这便是所谓的万里长城了。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千米,比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万里长城(明长城)还要长。

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

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做好准备。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两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

长城的修建虽然有效地抵挡了胡人的内侵,但为了“亡秦者胡”这四个字,秦始皇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城除动用了30至50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150万人。整个秦朝人口只有2000万,除去妇孺老幼,也就只剩800万左右。而且,骊山那边的秦始皇陵也在热火朝天的修建过程之中,所动用的人力也要以数十万计,最多时曾达到72万,成阳城内的阿房宫更是动用了无数人力来修筑,再除去必不可少的军队人数,那全国剩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恐怕不足百万了。这样的形势无疑会使得人民怨声载道,秦始皇的统治威望进一步跌落!

从另一个角度看,长城的修建也意味着大秦帝国开始走向了衰落。秦国传统的“企业文化”本是勇猛而积极的,从建国始祖的秦仲、庄公、武公时,便常以极少的兵力和戎人周旋到底,并不断采取主动突击的战术,这也才是赢氏一族的立国精神。但统一后的内外不利局势,使秦国的作战力软化了,他们无法面对机动式的战法,只好修筑静态的防御城墙,充分显示秦国传统文化的衰退。表面上长城固然可以防止敌人的随时入侵,但也限制了自己的北上发展。秦始皇修筑长城虽然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他对胡人的过度恐惧以及对自己作战能力的丧失信心,都象征着秦国赖以统一中国的活泼文化,已经荡然无存了。

为了卢生的一句鬼话,秦始皇一口气动用30万大军北征,并以70余万的劳力来修筑长城,虽然此举为后世中国留下了令普天下炎黄子孙所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伟大建筑和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对于秦帝国的统治来说,却无异于自掘坟墓!

这一点,秦始皇并没有认识到。因为他不仅要为“亡秦者胡”四字警语忧心忡忡,更要为在国内的统治力而大动肝火。此时的赢政,就像是一个神经兮兮的人,无论看见什么,听到什么,都觉得是要对他大秦不利。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文化大清洗运动拉开了黑幕,中华文明也从而遭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中华文明的悲剧

万里长城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抵御胡人入侵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是秦始皇没有搞好福利制度,让人民心甘情愿地去完成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宏伟的工程,才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来自国外的危机虽然通过长城的修建而解决了,但国内的问题却不是动用人力财力就可以解决得了的。秦王朝虽已统一多年,但旧王国的贵族们还大量存在,拥有大批奴隶的大商人还大量存在,代表这些旧势力的儒生也大量存在。而且,自战国时代开始的百家争鸣学术论潮余波未减,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借此推翻秦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对此,秦始皇很是担忧,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而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斯,却为了自己的私利,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建议。

“法家流”的李斯,师学自“性恶论”的苟子,思考模式上倾向理性推论,对于来自东方的儒学,一向便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排斥心理。然而他的顶头上司秦始皇却对齐、鲁两地儒士及方士的特别照顾。或许有血脉相传的亲切感,本土派部落领袖对来自祖先所在地的东方学说也特别感兴趣,尤其受邹衍“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很多儒生都成了方士。再加上秦始皇着迷于刻石、封禅及求仙等行为,更使李斯对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有着高处不胜寒的忧虑,这些阿谀迎合的儒生和方士,无疑是他最具威胁性的敌人。为了自己的地位考虑,李斯决定利用自己在秦始皇身上的影响力,对这些“歪门邪说”痛下杀手。现在,他只需要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足以让他实施行动的借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由于经济及文化统一政策推动的困难,引发了的不少政治危机。为压制各地方反抗情绪,秦始皇不断展开长途的天下巡幸。但由于他自己经常不在皇宫指挥大局,也使朝廷的行政效率大降。与此同时又有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修筑长城、海外求仙等活动,加上修驰道、建宫殿和骊山陵工程,到处都在把钱当水用,使得刚从数百年战乱中稳定下来的秦帝国,难免要国库空虚、民穷财尽了。那些自认清高的儒生对此很是不满,也想找个机会向秦始皇反映一下来自民间的呼声。

为庆祝对匈奴和百越的军事胜利,秦始皇在成阳皇城大摆酒宴,特别邀请齐鲁一带儒学博士70余人共宴。这天晚上,秦始皇意外地不谈国事,只是频频赐酒。

酒酣耳热之时,善于拍马屁的主流派的外籍政团主将——官任仆射的周青臣乘机歌功颂德一番:“昔日秦国疆域不过千里,全赖陛下神灵明圣,所以才能平定海内,放逐蛮夷。如今普天之下,凡是日月光辉照得到的地方,无不诚心悦服。而且陛下创先所未有的制度,以诸侯封地为郡县,今后得永享太平,无战争的祸患,黔首人人安乐,万世无忧。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君王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

秦始皇虽明知这不过是一堆废话,但相对于困难重重的政局来说,这些表面上的成就也稍堪安慰了。对周青臣的马屁经,只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博士齐人淳于越看不下去了,起身说道:“殷周所以能享国长久,相加起来有1500余年之多,原因是在能广封子弟功臣作为辅助,正如同大树的根一样,向各方向蔓延,占地广阔,树自不容易为风吹倒,也经得起干旱。今陛下拥有海内,而子弟全为匹夫,没有尺土之封,如果权臣中有人心生异志,外有何人能救?”

这句话很明显是冲着李斯来的,而秦始皇一直崇信李斯,听完此话,脸色沉了下来,但淳于越装着看不见,继续说下去:“古来制度都是经过长期的考验,能流传下来一定有它的好处。所以有古人说,利不十倍就不要改制,未经过实验的制度骤然实施,乃是件很危险的事。现在青臣不但不劝谏,反而当面歌功颂德说阿谀话,他不能算是个忠臣!”

周青臣气得满脸通红,正想站起来反驳,秦始皇摆摆手,制止住他。

始皇帝紧盯着淳于越看了很久,心里想:“废封地,建郡县,制度已行了将近十年,今天你这老家伙还在这里旧事重提,而且态度如此恶劣,简直是在破坏气氛!”

他本想斥责淳于越,但转念一想,他也是为了自己好,才肯这样直言,不应该怪他。看样子这项制度还是有很多人内心不服,尤其是这些书呆子。不如趁现在大家都在,痛快彻底地讨论一下。

“好吧,”秦始皇在脸上堆起了微笑:“相信很多人对这种新制度不太赞成,今晚我们彻底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