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14112900000010

第10章 战国时代的铁血君王(4)

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说服秦国兴修水利。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想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

应该说,韩国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可到头来还是一笔糊涂账:韩王和郑国都没有料到如日中天的吕不韦竟然会倒得那么快,那么彻底。掌握了实权的秦王政看穿了韩国的阴谋,就在郑国渠即将完工的时候,一道旨在彻底解决门客问题与间谍事件的逐客令下达了。而韩国,也因此郑国渠一事而面临着亡国的危机!

在一千王室贵族的建议下,秦王政下达了逐客的命令:

第一,郑国渠立即停止修建。秦国力量应该主要放在对外发展之上,能够征服天下,兼并各国,就有耕种不完的肥沃土地,到时各国俘虏都是用之不竭的人力。

第二,外籍客卿一律驱逐,限其三日之内出境,小生意人可留下,有垄断利益及大批田地的外籍商人兼地主,全部限其归国,产业收归国有,田地分给原佃农价购,折价分期上交政府。

第三,为吕不韦安葬、送葬或哭祭者,六百石以上官职者夺爵,谪迁房陵(今湖北房县)守陵;五百石以下,不夺爵亦迁房陵。凡是未参加送葬或祭墓的秦籍舍人门客,不夺爵,但迁居房陵。若是外国人,立刻驱逐出境。

此令一下,全国大震。在那个时代,才俊们到异国献计得到重用的游士制度非常普遍。以秦国之强,到这里来讨个一官半职的外国人真如过江之鲫。接到命令后,秦国的场面可谓是极其壮观:无论在哪条街上,都能看到拖家带口、急匆匆奔向城门的人。有点钱的还能赶个车,将家财和妻儿老小一起运走;要是有幸看到那些穷人搬家,那可就热闹多了:男人手抱肩扛着一大堆并不值钱的物件,女人抱着吃奶的孩子,其他的孩子是大的背着小的一路跑。大人叫,孩子哭,乱纷纷的好似集体逃荒。

其实这不是逃荒,而是逃命!秦王只给了三日期限,若不能按时滚出秦国,那脑袋可就得从脖子顶上滚蛋了。

然而有一个人虽在被逐之列,但决不甘心就此灰溜溜地滚出秦国,他就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苟况的学生、吕不韦的门客——楚国人李斯。

作为苟子的得意门生,李斯有着宏伟的政治抱负。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李斯来到秦国,先在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的侍卫。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李斯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但由于李斯是吕不韦的门客,又是一个外国人,自然在被逐之列。然而李斯的政治抱负尚未实现,不愿就此滚蛋。在离开咸阳的前夜,他给秦王写了一封奏章,这就是令后世广为传颂的(《谏逐客疏》。之后,他便收拾好行李,踏上了离开秦国之路。

李斯在奏章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人才。他写道:“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在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读罢《谏逐客疏》,秦王深受感触,马上下令,立刻召回李斯,就算他现在已经离开秦国,也要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把他给带回来。同时,秦王宣布,废除逐客令!

此时的李斯已经离开了咸阳。经过多方打听,秦王派去的人终于在丽邑(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县尉衙门找到了准备到处去流浪的李斯,并快马加鞭地将他带回了秦王面前。再度见面的秦王和李斯整整谈了一天一夜。

李斯向秦王分析了天下大势,讲明了各国的强处及弱点,结论是:经过秦国这多年的用间和挑拨分化(指苏秦的同学张仪针对苏秦的“合纵”之策提出的“连横”建议),诸侯各国合纵之约已解,近年来更是窝里斗,打得不亦乐乎。秦国如今应趁各国兵祸连年、民生凋敝之际,迅速出兵平定天下。

他又建议:欲灭六国,首先最有利的目标是韩国,因为韩地小民弱,容易征服,在战略上吞掉韩国,一方面可以先声夺人,使天下震恐,另方面师一出即可大获全胜,对我军士的士气和自信都有增益的效果。“先弱而后强,乃用兵之常法!”李斯总结道。

李斯又取出几张羊皮地理图,一一展开在几案上和秦王政观看。只见这些地理图绘得非常详实精细,凡是地形要点、道路、城市、村落、粮食、水源地等的人口和人力与资源提供能力,全都清晰地注出。

谈完了军事策略,李斯又开始分析秦国内政的情况。他认为:秦地民风淳朴,不敢窝里斗,但却可以为国家而捐躯,器重法纪而不会徇私枉法,这是孝公变法所留下的遗风。但在吕不韦主持朝政的这段时间里,官民风气都受到了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影响,逐渐败坏,经常发生官商勾结共谋利益的事。由于工商业发达,各国商人云集,将各国尤其是楚赵的颓废淫乱之风带了进来,民风走向浅薄自私,唯利是图,追求个人享受,而置国家于不顾;财富逐渐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特别是外国商人的手中。如任这种情形继续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农业衰败,农民无以为生,集体流入城市的情况。

但城市的规模也有限,无法容纳这么多人,更无法为其提供生存之道,种种乱象将由此而生。

针对这种情况,李斯建议:再用商鞅之法,并予加强,重农抑商,以维国本;发展国家经济,节制私人资本,以积国富!

听完李斯的分析及建议,秦王不禁击节叫好。随后二人确定了秦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整理内政与吞并韩国同时进行,然后视情况先吃掉赵魏,再收拾燕楚;齐国地偏,与秦不接邻而最富强,放在最后集中力量干掉它。最重要的战略改变是:秦国不再像以前那样蚕食各国,适可罢兵;而是按先后次序,全力做到整个吞并。

对于郑国渠的问题,李斯认为:在秦文惠王九年(前316)秦军占据四川盆地后,有了除关中外的第二块富庶之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让秦国看到水利对于国家强盛的巨大作用。当时秦军主战场在北方,成都平原的粮食很难运到,因此提高关中粮食产量极为重要。

远古时候,泾河与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大量肥沃的淤泥。但由于关中平原干旱时有发生,上好的土地得不至U充分开发。而郑国渠引泾河水浇灌关中的方式,正是秦国向往已久的事情。

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使渠水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为保证灌溉用水源,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

在逐客时,秦王曾想杀掉间谍郑国。郑国则说,杀掉我没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

听了李斯的分析,秦王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得出结论: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能够抵消掉对国力造成的消耗。于是,秦王决定继续修建郑国渠。

秦王政十六年(前230),用了16年时间修建的郑国渠终于挺立在关中大地上,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该渠所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

郑国渠尘埃落定,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秦国,一北一南,郑国渠和都江堰遥相呼应,如同张开的两翼,东方六国都处在其阴影之下,秦灭六国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