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直系教头冯国璋
14111600000030

第30章 战与和的斗争(1)

逼倒段祺瑞

从表面上看来,冯国璋和段祺瑞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但是,这个政府依旧是不稳定的,内部存在很多矛盾、冲突,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可调和,以致相互对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冯、段的新政府实际是相当脆弱,一旦利益冲突变得激烈,那就有垮台的可能。

在讲述冯国璋和段祺瑞新的府院之争之前,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这两位中国近代著名军阀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冯国璋和段祺瑞实际上都是袁世凯北洋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在袁世凯称帝之前,他们两人就为了争得袁世凯的信任和依赖,相互竞争,各自笼络了一帮子幕僚、政客和军事将领。

后来,在二次革命之中,冯国璋奉袁世凯之命,率军南征,顺利攻克了南京,并出任江苏都督。从此,冯国璋就在南京与江西都督李纯以及湖北都督王占元一起被誉为“长江三督”,坐镇东南,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宁霸主”。

而段祺瑞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北京受到袁世凯的控制,但是他依旧手握重权。尤其是在袁世凯去世之后,段祺瑞更是因为地利之便,运用政治手腕谋取了国务总理一职,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实权。

实际上,早在当上国务总理之前,段祺瑞身边就已经笼络了一大批颇具实力的智能之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安徽省省长倪嗣冲、陕西省督军陈树藩、福建省督军李厚基、浙江省督军杨善德以及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等人。这些人,加上段祺瑞原本的政治势力,一起构成了北洋军阀中的皖系。

实际上,冯国璋和段祺瑞不仅仅是北洋同僚,而且在私人感情上也很不错。他们俩都是北洋武备学堂的高材生,彼此经常以兄弟相称。尤其是在一起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上,冯国璋和段祺瑞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协同作战的盟友。

然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到了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开始有所改变了。

而且,变化还是朝着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以至于两人的矛盾冲突最终闹到了不可调和的绝境。那么,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冯国璋和段祺瑞的交恶又对民国政局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一下原因。很自然的,冯国璋和段祺瑞在袁世凯去世之后关系的逐渐恶化,跟他们俩都想当上北洋集团的龙头老大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当时的中国政坛,可能也只有他们两人才具有争做北洋龙头的实力和资格。

先来看资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仅从我们上面说到他们是袁世凯的心腹爱将便可以看出来。再来看看实力,这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两人,一个是坐镇东南,被誉为“江宁霸主”;一个称雄北京,是合法的国务总理。冯国璋统兵数万,而且还有长江流域以及西南乃至南方各省政治势力的支持和拥护。而段祺瑞虽然表面上没有那么多军队,但是他通过政治权力间接控制的军队数量也不在少数,就更不要提在政界段祺瑞还有着众多的党羽。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冯国璋和段祺瑞在争当北洋集团龙头老大的事情上形成了两强对抗的局面。虽然两人都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但是彼此心里都很清楚,迟早会有摊牌的一天。

实际上,段祺瑞自从当上国务总理之后,就一直想着统一南方各个政治势力。很显然,段祺瑞这样做有着一箭双雕的目的:既可以乘机扩大皖系的政治势力范围,同时也可以当上北洋集团的老大。但是,段祺瑞要想实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面对强大的冯国璋。

可是,冯国璋又哪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呢?冯国璋心里很明白,段祺瑞顺利统一南方之日,便是他冯国璋失败之时。因此,冯国璋要想战胜段祺瑞,并顺利当上北洋集团的老大,就必须在统一南方的问题上与段祺瑞对着干。

冯国璋的这种政治态度,最好地体现在了护法运动之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袁世凯去世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曾希望段祺瑞能在执政之后,尽快重新召开国会,恢复《临时约法》。除此之外,南方的其他政治势力,比如陆荣廷和唐继尧等人也表示,只要段祺瑞拥护旧约法,那么就会对他领导的新政府予以全力支持。可是,段祺瑞怎么会同意这些人的请求呢?他心里想的,就是根本都不召开什么国会,由研究系的人组成内阁执政。

不仅如此,就像我们之前讲到的那样,段祺瑞为了打倒黎元洪及其背后的国民党势力,还怂恿张勋带兵人京,闹出了小朝廷复辟的丑闻。张勋复辟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段祺瑞的种种阴谋诡计,已经为世人所知,他也失去了国民党人的信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决定出山,重新组织政府。1917年7月,孙中山和廖仲恺等人一起南下,发动了著名的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的初期,南方各省的革命声势十分浩大。当时,不少在张勋解散国会时被驱逐的国民党议员们纷纷南下参加运动。一个月之后,8月中旬左右,一百三十多位国会议员在广东召开了一次非常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议员们通过了一个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按照这个大纲的各项规定,组建了一个与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相抗衡的军政府,同时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和陆荣廷为元帅,一起行使军政大权。

组建了军政府之后,孙中山于9月10日宣誓就职。在就职仪式上,孙中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号召全国军民都武装起来,反对毁坏临时约法、专制独裁的段祺瑞政府。孙中山宣誓就职之后,没过多久,驻守湖南南部的零陵镇守使刘建藩与湘军旅长林修梅率先响应。

9月18日这天,刘建藩和林修梅一起向全国发表了一个通电,宣告湖南省脱离段祺瑞的北京政府而独立。刘建藩和林修梅的义举,很快就激发了全国规模的护法运动,四川、陕西、湖北、山东和河南等地的军民,都起而对抗段祺瑞政府。

对于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党人以及其他与自己对立的政治势力,段祺瑞实际上早就想用武力加以消灭了。我们前面曾经讲到,段祺瑞以安排李纯和陈光远分别担任江苏督军和江西督军为交换条件,与冯国璋达成一项协议,就是安排自己的心腹傅良佐和吴光新,分别担任湖南省督军和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同时,段祺瑞还把北洋军第八师和第二十师调到了湖南。

其实,段祺瑞的这些举动,就是在南方反对势力开始作乱之前,就做好了以武力加以消灭的准备。尤其是对于湖南、四川和广州等地的反对势力,段祺瑞更是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此时的段祺瑞,心里想的就是以武力统一整个中国。

因此,在听到广州成立了所谓的军政府之后,他更是急于要派兵南下,攻占广州城。不过,很明显,要想杀进广州城,就得先攻下湖南,因为此时的湖南同样宣告了独立。换句话说,在护法运动爆发之后,湖南省就成为了南北政治势力的兵家必争之地!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好奇,护法运动爆发之后的冯国璋,有着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呢?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说冯国璋甚至在北上就任代理大总统之前,在政治态度上就已经倾向于偏袒国民党人以及南方其他反段政治势力了。冯国璋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呢?

原因在于,冯国璋当初当选为副总统,有很大一部分功劳都应该归在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身上。尤其是孙洪伊等人提出的“联冯制段”方针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冯国璋一直以来都对孙洪伊心怀感激之情。

当孙洪伊因为组织弹劾段祺瑞而遭到逮捕,以至于在北京混不下去的时候,正是冯国璋在南京保护了他的安全。

实际上,冯国璋对国民党议员的偏袒,还不仅仅止于普通议员。据说,当年众议院议长吴景濂也曾准备南下广州去参加护法运动,但是冯国璋听到消息后,连忙派人去上海劝吴景濂不要南下。冯国璋为了说服吴景濂,甚至承诺自己既赞同约法,也不反对国会。只要时机一成熟,自己就可以在南京召集国会。

听到冯国璋有重新主持召开国会的打算,吴景濂不禁怦然心动。于是,他就对冯国璋派来劝说自己的人约定,如果冯国璋真的能够不与段祺瑞政府合作,也就是说不去北京当什么代理大总统,吴景濂就不会南下,而且还会动员部分国会议员也不到广州去。

吴景濂这样做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冯国璋彻底与段祺瑞绝交,成为国民党一方的政治朋友,最终实现重开国会、恢复临时约法的目的。只不过,吴景濂的这个如意算盘还是落了空。他没有真正弄明白,冯国璋是绝对不可能放弃掉代理大总统一职的。吴景濂觉得,冯国璋来劝自己不要南下,自己就可以以此为理由来要求冯国璋不到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冯国璋之所以会派人去劝说吴景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坚定的主和派,不愿意看到南北政治势力打得四分五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冯国璋事实上还是去了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而吴景濂也没有遵守约定,还是去了广州参加护法运动。

尽管如此,冯国璋对国民党人以及其他反段政治势力的偏袒,还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前面我们曾经讲过,冯国璋在北上之前,依旧不放心自己根据地的安全,因此一再嘱咐新任江苏督军李纯和江苏省交涉署交涉员温世珍,一定要与西南各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实际上,在冯国璋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自己这个副总统就是由国会选举出来的,因此南方的政治势力,尤其是国民党人,是站在自己一条战线上的。

而南方政治势力的敌人,则是段祺瑞。用段祺瑞的心腹曾毓隽的话来说,不仅仅是冯国璋,就连整个直系“皆抱此想”。

本来在对待南方政治势力的态度上,冯国璋就与段祺瑞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想象的是,当段祺瑞准备讨伐南方军政府,并宣布冯国璋为“通同谋叛”之后,冯国璋的政治态度就更加与段祺瑞迥异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还是让我们回到历史中去看一下。

南方军政府成立之后,段祺瑞十分气愤。他找到了冯国璋,表示要南下进攻军政府。此时,从法律上来说,南方的军政府确实不是一个合法组织,因此当段祺瑞找到冯国璋的时候,冯国璋只好于9月28日以代理大总统身份下令声讨孙中山及其军政府。第二天,也就是9月30日,冯国璋还发布了一个命令,表示要“严缉”军政府的成员。

从表面上看来,此时的冯国璋和段祺瑞似乎在政治态度上是一致的。但其实,这只是冯国璋要做足表面工夫的体现。也就在他下达各种看起来十分严厉命令的同时,冯国璋还在积极地寻找真正能实现南北和谈、调解南北争端的中间人。冯国璋真正担心的,是段祺瑞取得日本人的帮助,顺利统一南方,那样的话直系军阀的势力就肯定会减弱了。

正是基于这个担忧,早在九月中旬的时候,冯国璋就两次以个人名义发电报给曾经与袁世凯相抗衡,有着“南岑北袁”之称的清末重臣岑春煊,邀请他北上共商时局。其实,冯国璋这样做的背后,就是想要说服岑春煊出面来做南北政治势力的中间调解人。

不难想象的是,冯国璋在南方问题上,一直以来模棱两可的政治态度,对北洋军的南征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据说,在正式出兵南征之前,八月份的时候,’北洋陆军第八师师长王汝贤以及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就曾到冯国璋和段祺瑞两人那里去辞行。

这一次,冯国璋和段祺瑞的态度又有明显的不同。很自然地,段祺瑞对于他们的辞行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可是,冯国璋却一副欲言又止、言不由衷的样子。两位领导的态度,让即将奔赴前线的王汝贤和范国璋心里着实有些不安。

不过,王汝贤和范国璋还是率军南征了。十月初的时候,第二十师和第八师相继进入了湖南前线。此时,作战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段祺瑞就下达了兵分三路全力围攻湖南的命令。

最开始,北洋军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一直到10月6日,南北双方的军队才在湘潭的西倪铺展开了激战。紧接着,护法军和北洋军又在衡山和宝庆一带展开了耗时达一个多月的拉锯战,双方都死伤惨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惨烈的教训,更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也就在北洋军和护法军在湘南激战的时候,分别身为北洋军湘南总司令和副司令的王汝贤和范国璋,于11月14日发出了一份主张停战议和的通电。

随后,他们率领自己的军队从衡山向长沙方向撤退。看到北洋军撤退,护法军也没有予以追击,战斗就这样暂时停了下来。

可是,让我们觉得好奇的是,王汝贤和范国璋为什么会选择通电停战呢?

在他们两人发表的那份通电之中,我们看到了如下的一些字眼。王汝贤和范国璋表示,自己之所以宣布停战并撤军,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以百万生灵为孤注一掷”。换句话说,至少从表面上看来,王汝贤和范国璋此举似乎是一种为了黎民百姓的义举。可是,实际上,王汝贤和范国璋之所以这么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个人的政治利益。

我们都知道,从政治派系的角度讲,王汝贤和范国璋都是直系的将领,他们两人本来就是直隶人,而且手下的官兵很多也是直隶人,因此一直以来跟曾担任直隶总督的冯国璋关系亲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这次南征之前,王汝贤和范国璋才非常看重冯国璋个人的意见。然而,冯国璋的态度却显得模棱两可,甚至有些消极。这就为王汝贤和范国璋的通电停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