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直系教头冯国璋
14111600000020

第20章 抵制洪宪,捅兵自重(2)

“筹安会”的成立,以及袁世凯后面的这一系列行动,实际上等于是当面给了冯国璋一记响亮的耳光。此时的冯国璋简直是又羞又气,觉得自己根本就在被袁世凯当成猴子在耍。

他虽然心底上也有些不信任袁世凯,但是先前的那次谈话,让他觉得袁世凯还真的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决不做皇帝,以至于冯国璋以为这是袁世凯的真心话。加上冯国璋从理智上分析了一下,觉得袁世凯就算称帝也不会这么快,怎么也得要到一两年之后。因此,他才对袁世凯称帝这件事开始不那么警惕了。

谁知,一切都事与愿违。两个人见面交心而论的场景还在眼前,这边袁世凯一掉头就已经在帝制自为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冯国璋才生气地对身边人说了前文我们曾提到的那句话:“我跟老头子这么多年,牺牲自己的主张,扶保他做元首,对我仍不说一句真话,闹到结果,仍是帝制自为,传子不传贤,像这样的曹丕(冯国璋指的就是袁克定),将来如何侍侯得了。”

到了这个时候,袁世凯称帝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不过,出于谨慎起见,此时已经回到南京的冯国璋还是派了几个人到北京去打听情况。冯国璋最关心的问题是,像筹安会等组织的背后操纵者是不是袁世凯。

很快,打听消息的人回来了,他们告诉冯国璋,在背后支持杨度的正是袁世凯和袁克定。这下子,冯国璋就彻底对袁世凯失去了信任。

受到欺骗的冯国璋决定不伺候皇帝,于是就开始从各方面反对和阻止袁世凯的帝制自为。首先,冯国璋联络了当时在徐州担任长江巡阅使的张勋。

大家都知道,张勋在二次革命之后,由于得罪了日本人,加上袁世凯本来就不放心他在江苏掌权,因此被调到了徐州,当了一个没有实权的长江巡阅使。

很自然地,张勋对于袁世凯相当地不满。除此之外,张勋本来是一个保皇党,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恢复清朝的统治。因此,当他听到冯国璋说袁世凯准备称帝的时候,当即表示愿意与冯国璋合作,一起反对袁世凯的帝制自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段芝贵率领北洋将领联名致电袁世凯,请求他“上进”为皇帝时,冯国璋和张勋都没有参与其中。很明显,此时的北洋军已经在袁世凯称帝这个问题上分成了意见极为冲突的两派。

实际上,后来段芝贵、梁士诒和朱启钤等北洋将领,再次向冯国璋和张勋发来密电,请求他们两人同意改变国体。然而,段芝贵等人又怎能料到,此时的冯国璋和张勋已经跟袁世凯处于即将反目的境地,又怎会答应他们的请求呢?

因此,在接到这个密电之后,冯国璋便让张勋领衔,一起致电政事堂和统率办事处,声称他们并不同意改变国体的意见。至于段芝贵等人,那只是三五个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在这封密电里面,冯国璋和张勋还表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应该在统筹全局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假如真的需要改变国体,那么也应该由“国务卿定稿领衔,联合京外文武长官列名陈请,提交参政院代行立法院公议,以召公正,而免参差”。

其实,在这里,冯国璋耍了一个猾头:即便是要改变国体,进而推举袁世凯为皇帝,那也必须在时任国务卿徐世昌的领衔下,率领其他军政要员联名进行。很明显,这是在增加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难度,故意设置阻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冯国璋已经料到,徐世昌虽然也是袁世凯的老部下,但是他对于袁世凯的称帝也是不敢轻易表态的,毕竟在当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社会氛围里,几乎除了袁世凯之外,没有哪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冯国璋对徐世昌的判断是正确的。当徐世昌得知上面那封密电的内容后,他当即向袁克定表示:“我不阻止,亦不赞成,听任诸君好自为之。”实际上,这句话已经表明徐世昌对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不以为然。只不过,基于跟袁世凯的私人交情,徐世昌不好直接反对罢了。

冯国璋的这个举动,确实让袁世凯等人一下子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之下。

在当时的很多官员看来,确实不应该只由北洋军将领领衔联名劝袁世凯“上进”为皇帝,皇帝好歹是个政府最高长官,那么自然也就应该由政府的国务卿领衔联名其他官员来劝进。

这样一来,袁世凯就不得不去做徐世昌的思想工作。可是,正如上文说到的那样,徐世昌心底上是不赞同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因此,当袁世凯派人劝说徐世昌出面领衔时,徐世昌直接予以了拒绝。而且,为了不遭到袁世凯的政治报复,徐世昌一不做二不休,于脆辞去了国务卿一职,落得个无事一身轻!

看着徐世昌离去,袁世凯自然失望透顶。不过,对于袁世凯来说,徐世昌确实并不重要,他要走就让他走吧,走了还省去了找他领衔劝进这件让袁世凯头疼的事情。不过,既然冯国璋等人提出了需要国务卿领衔这种做法,即便徐世昌走了,袁世凯想要称帝,就还得需要下一任的国务卿来领衔劝进。

因此,对于此时的袁世凯来说,最大的对手便不是徐世昌,甚至不是下一任国务卿,而是冯国璋。因为冯国璋只要不同意自己称帝,那么即便袁世凯让一个支持自己称帝的人当了国务卿,从而有了领衔劝进的人,冯国璋依然会找到各种借口来阻扰袁世凯帝制自为。

不仅如此,此时的冯国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江宁霸主”。他和“长江三督”之中的另外两位王占元、李纯手握重兵,坐镇东南,本身就已经是对袁世凯的很大威胁。这时,又平白多出了一个一心想要清朝复辟的张勋,更是让冯国璋如虎添翼、力量大增。

因此,在徐世昌走之后,袁世凯便把工作的重心转到了劝说冯国璋上面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徐世昌走后没多久,袁世凯就派了自己的高级幕僚阮忠枢到南京去面见冯国璋,对他进行解释、疏通和劝说。

阮忠枢见到冯国璋之后,并没有急于劝说他同意支持袁世凯的帝制自为。

他只是说,大家都是北洋集团内部的人,在眼前这个世事纷乱的局面下,最重要的是保持北洋人自己的团结。

说完这番冠冕堂皇的话之后,阮忠枢话锋一转,开始跟冯国璋商量起正事来。在阮忠枢看来,冯国璋完全没有必要直接反对袁世凯称帝。用他的话说,就是冯国璋等人“不必明白赞成,亦不必正当反对”。也就是保持中立就可以了。

很明显,这句话是话中有话的:冯国璋赞成袁世凯称帝自然最好,假如他“正当反对”,也就是摆明了跟袁世凯对着干的话,那么双方就只有兵戎相见了。对于阮忠枢话中的含义冯国璋当然听了出来。

他仔细衡量了一下,觉得要是此时和袁世凯闹翻了脸,别说是自己的实力可能最多和袁世凯相当,而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就算是自己的实力胜过袁世凯,并最终打败了他,在脸面和情谊上也说不过去。毕竟,用冯国璋自己的话来说,他和袁世凯从公的一面来说,自己对袁世凯是“心悦诚服”的;从私交这一面来说,则自己受了袁世凯很大的恩惠,“分虽僚属,谊犹家人”。

思前想后,冯国璋最终于9月下旬向袁世凯发去了一封电报进行了解释,说自己之前之所以没有及时地领衔劝进,全都是因为在当时纷乱局势下,首先考虑的是东南的防务。因此,自己才不方便轻易表示意见,只好发密电到政事堂,请求让徐世昌领衔,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并不是有意跟袁世凯过不去。

接到冯国璋的这份电报袁世凯高兴异常。他当即回电,言辞热情地对冯国璋的识大体表示了赞赏,希望他以后继续支持自己。从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到暂时同意支持袁世凯,冯国璋和袁世凯之间的矛盾似乎消除了,但是,这一切依旧只是表面和暂时的。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在各自利益的深层次考虑和权衡之下,冯国璋和袁世凯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越积越深,以至于最终呼啸而出。

称病,以退为进

尽管冯国璋已经意识到自己与袁世凯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然而为人谦逊低调的他,在各种考虑之下,比如从整个中国政局的安定出发,或者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并没有直接与袁世凯撕破脸皮,而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支持袁世凯称帝,实际上则是在消极地反抗。而他的反抗方式就是每每在关键时刻称病。或许,这就是冯国璋最拿手的政治手腕吧!

冯国璋的第一次称病,是在1915年就所谓国体进行投票的时候。那年的11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帝制派发起和组织了在全国的国体投票。

按照事先的安排,这次投票将会在各省的将军或者巡按使的办公地点举行。相应地,各省的将军或者巡按使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投票监督者。至于参与投票的人,当时称之为“国民代表”,其实就是由袁世凯暗中指派的一些自己人。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一次投票根本就只是一个形式,做出来给不明真相的群众看的。稍微知道点内幕的人都清楚,袁世凯根本就是要将共和制改变为帝制,其实投不投票都没有多大影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袁世凯在全国指派代表的时候,冯国璋就专门把自己南京将军公署内的所有人员召集起来,吩咐他们不管袁世凯是否指派他们当代表,他们都不能答应,也不能够参加接下来的投票,不然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冯国璋对这些官员说,自己将会以身作则,不当代表,也不参加投票。

这些官员大多是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出来的,根本就是冯国璋的亲信、学生和部下,对冯国璋自然十分忠心。他们见冯国璋如此严肃地提出要求,都一致表示绝不当代表,也绝不参加投票。

就这样,到了投票的时候,整个南京地区几乎就没有人参加。至于冯国璋本人,则干脆在那天说自己得了重病,连床都下不了,更别说是去投票了。

见冯国璋不肯来参加投票,负责南京地区投票组织工作的官员急了。他们心里很清楚,袁世凯就是想要得到冯国璋的投票支持,冯国璋一旦投了票,将会是影响重大的,很多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见此,绝对会有所动摇。可是,现在冯国璋却称病不出,这无疑让那些官员们十分担心。

于是,他们就找到了江苏巡按使齐耀琳,请求他去冯国璋家里“探病”,最重要的是请他出来投票。齐耀琳迫于政治压力只好前往冯府。见到冯国璋之后,齐耀琳不停地好言相劝,而且说自己只是一个传话的,冯国璋一定要去投票,哪怕只是出席一下也行,不要让自己夹在中间为难。

冯国璋见齐耀琳说得言辞恳切,加上不忍心让齐耀琳为难,于是就“抱病”到了投票现场,好歹坐了一阵子,就匆匆打道回府,不仅没有投票,连话都没有多讲一句。

不过,冯国璋也知道,那些负责组织江苏投票的官员,回到北京后一定会向袁世凯如实禀告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还没等投票结束,冯国璋就连忙向袁世凯发去了一封祝贺的电报,说江苏的国民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会场上国民代表们可以说是“万众欢腾”,大家高声欢呼着“请求”袁大总统“俯顺民情,早登大位”。至于冯国璋自己,则和齐耀琳一起全程监督着会议的进行,使得整个投票过程十分井然有序。总之,一切都是那么地顺顺利利!

看到冯国璋的电报,袁世凯最开始还有些开心。但是,后来在江苏组织投票的人回来一汇报,情况根本就是两个模样,于是他就又对冯国璋不放心起来。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知道,冯国璋当着自己是一套,背着自己是另外一套,就跟自己对待他一个样。因此,从这次投票之后,袁世凯就时不时地有意安排一些人到冯国璋身边,专门负责监视冯国璋的一举一动。然而,袁世凯的运气却并不怎么好。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一件让袁世凯十分痛心的事情。

1915年11月10日,镇守上海的郑汝成被陈其美派出的杀手枪杀了,而郑汝成恰好就是袁世凯安放在冯国璋身边的一颗棋子,算得上是袁世凯的心腹大将。这个悲剧的出现,让袁世凯十分伤心,同时还有些担心:郑汝成没了,到底应该派谁才能监视好冯国璋呢?

为了防止冯国璋趁乱有所举动,袁世凯很快就派了杨善德出任浙沪护军使,卢永祥为副使,何沣林为上海防守司令。很明显,袁世凯的一系列布置,都是在加强自己在东南的军事力量。其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冯国璋感觉到压力,从而不敢轻易有所图谋。不过,这次调来的杨善德无论在手段上,还是在为人上,都远不及郑汝成那么凶狠干练,这也是袁世凯即便在调来了杨善德之后,依旧对东南的局势十分担忧的原因之一。

到了这年年底的时候,袁世凯不顾历史大势,也不顾民心所向,在假意的一番推让之后,最终于1915年12月12日发表了一个申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

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竞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就这样,袁世凯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

就在袁世凯称帝的第二天,也即是12月13日,他就下令委任冯国璋为参谋总长。袁世凯一当上皇帝,就给冯国璋加官进爵,而且是参谋总长这样显贵的官职,可见他就算成为了所谓的“天子”,依旧对冯国璋有所忌惮,想要通过给予冯国璋一定的好处,达到俘获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