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文学精粹
14108500000044

第44章 名利场(2)

《名利场》在人物创造方面更是生动逼真。萨克雷同时代的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就说过,萨克雷的人物“以一种任何时代里任何英国作家所达不到的力量与真实性像活人一样地站起来”。萨克雷善于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来突出人物性格,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有的批判文章说萨克雷“把人物放在我们随时可能碰到的生活境况中,以绘出生活的样子,尽量不沾带想象的色彩”,还说,“在使小说返回自然与真实这点上,萨克雷是英国小说家当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这些评语虽然指萨克雷的整个创作而言,然而却是特别适合于《名利场》,因为在这里他的现实主义艺术得到了最高度的发挥。(朱虹)

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

《名利场》描摹真实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萨克雷觉得时俗所欣赏的许多小说里,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不够真实。所以他曾把当时风行的几部小说模仿取笑。《名利场》的写法不同一般,他刻意求真实,在许多地方打破了写小说的常规滥调。

《名利场》里没有“英雄”,这部小说的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这也是最初的书名。对于这个副题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没有主角的小说”,因为不以一个主角为中心;这部小说在《笨拙》杂志上发表时,副题是“英国社会的速写”,也表明了这一点。另一说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英雄是超群绝伦的人物,能改换社会环境,这部小说的角色都身受环境和时代宰制的普通人。两说并不矛盾,可以统一。萨克雷在《名利场》里不拿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做主角。他在开卷第一章就说,这部小说写的是琐碎庸俗的事,如果读者只钦慕伟大的英雄事迹,奉劝他趁早别看这部书。萨克雷以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属于悲剧和诗歌的领域,小说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尽力写出真实的情感。他写的是沉浮在时代浪潮里的一群小人物,像破产的赛特立,发财的奥斯本,战死的乔治等;甚至像利蓓加,尽管她不肯向环境屈服,但又始终没有克服她的环境。他们的悲苦的命运不是悲剧,只是人生的讽刺。

一般小说里总有些令人向往的人物,《名利场》里不仅没有英雄,连正面人物也很少,而且都有很大的缺点。萨克雷说都宾是傻瓜,爱米丽亚很自私。他说,他不准备写完美的人或近乎完美的人,这部小说里除了都宾以外,个个人的面貌都很丑恶。传统小说里往往有个令人惬意的公道:好人有好报,恶人自食恶果。萨克雷以为这又不合事实,这个世界上何尝有这等公道。荣辱成败好比彩票的中奖和不中奖,全是偶然,全靠运气。温和、善良、聪明的人往往穷困不得志,自私、愚笨、凶恶的人倒常常一帆风顺。这样看来,成功得意有什么价值呢;况且也只是过眼云烟,几年之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上难道还留下什么痕迹吗?因此他反对小说家用成功得意来酬报他的英雄。《名利场》里的都宾和爱米丽亚等驯良的人在社会上并不得意,并不成功;丑恶的斯丹恩勋爵到死有钱有势;利蓓加不择手段,终于捞到一笔钱,冒充体面人物。《名利场》上的名位利禄并不是按着每个人的才能品德来分配的。一般小说又往往把主角结婚作为故事的收场。萨克雷也不以为然。他批评这种写法,好像人生的忧虑和苦恼到结婚就都结束了,这也不合真实,人生的忧患到结婚方才开始。所以我们两位女主角都在故事前半部就结婚了。

萨克雷避免了一般写小说的常规,他写《名利场》另有自己的手法。

他描写人物力求客观,无论是他喜爱赞美的,或是憎恶笑骂的,总把他们的好处坏处面面写到,决不因为自己的爱憎而把他们写成单纯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当时有人说他写的人物不是妖魔,不是天使,是有呼吸的活人。萨克雷称赞菲尔丁能把真实的人性全部描写出来:写好的一面,也写坏的一面。他自己也总是“看到真相的正反两面”。譬如爱米丽亚是驯良和顺的女人,是个贤妻良母。她是萨克雷喜爱的角色。萨克雷写到她所忍受的苦痛,对她非常同情。可是他又毫不留情地写她自私、没有识见、没有才能、没有趣味等等。利蓓加是萨克雷所唾骂的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她志趣卑下,心地刻薄,一味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可是她的才能机智讨人喜欢,她对环境从不屈服,碰到困难从不懊丧,能有这种精神也不容易;她出身孤苦,不得不步步挣扎,这一点也使人同情。萨克雷把她这许多方面都写了出来。又如都宾是他赞扬的好人,罗登是所谓的“乌鸦”——他所痛恨的人,他也是把他们正反两面都写到。萨克雷的早年作品里很多单纯的反面角色,远不像《名利场》里的人物那么复杂多面。

萨克雷善于叙事,写来生动有趣,富于幽默。他的对话口角宛然,恰配身份。他文笔轻快,好像写来全不费劲,其实却经过细心琢磨。因此即使在小说不甚精警的部分,读者也能很流利的阅读下去。《名利场》很能引人入胜。但是读毕这部小说,读者往往觉得郁闷、失望。这恰是作者的意图。他说:我要故事在结束时叫每个人都不满意、不快活——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一切故事都应当这样感觉。他要我们正视真实的情况而感到不满,这样来启人深思、促人改善。(杨绛)

萨克雷是英国的天才小说家,他以比狄更斯更冷静客观的笔触创作了更为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成为可以和狄更斯并列的小说家。

萨克雷威廉·萨克雷于1811年7月18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阿里帕。他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务官兼地方行政官。4岁时,父亲去世,两年后,母亲改嫁。于是,6岁的萨克雷被送回英国契斯威克的姑母家上学。1829年,萨克雷在查特豪斯公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30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去了德国魏玛,在米德尔坦普尔法学院攻读法律。1833年主办《国旗》周刊,同年10月到巴黎学习绘画。1836年,他从巴黎回到伦敦,同伊莎贝拉·肖结婚。婚后4年,妻子患病,精神失常。萨克雷从1833年开始就一直靠为报刊撰稿、画画维持生计。他用了各种笔名发表了很多文章,主要有:《巴黎特写集》(1840年)、《爱尔兰特写集》(1843年)、《巴利·林顿的遭遇》(1844年)、《从康奈尔到开罗旅游札记》(1846年)和《英国的势利者》(1846年-1847年)。但是直到1847年至1848年在幽默画杂志《弗雷泽》上用真名连载了长篇小说《名利场》之后,他才成为公认的天才小说家。这部小说的发表引起了轰动,许多评论家和作家都认为这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为了保障妻子和两个女儿的生活,他一部接着一部地写作,并自绘插图,在杂志上连载。同时,他还在邮局工作,后来又为了进入政界到英国各地和美国去演讲。他的演讲后来收录在《英国幽默作家》(1853年)和《四位乔治王》(1860年)两个文集中。繁忙的公务使他不能一心创作,他总是在仓促中完成当日需要在杂志上连载的那一部分。这也影响了他的小说质量。

在《名利场》之后,他又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名作家的小说》(1847年)、《潘登尼斯》(1848年-1850年)和《纽科姆一家》(1852年-1854年),还有历史小说《亨利·埃斯蒙德》(1852年)和其续篇《弗吉尼亚人》(1857年-1859年)。

1859年,萨克雷担任新创刊的《康奈尔》杂志主编。他在这本杂志上连载了长篇小说《鳏夫罗威尔》(1860年)和《菲利普历险记》(1861年-1862年)以及尚未完成的历史小说《丹尼斯·杜瓦尔》(1863年)。

1863年圣诞节前夕,萨克雷因心脏病发作在伦敦病逝。

萨克雷还有一些散文集,比较有名的是《势利人脸谱》(1847年)和《转弯抹角的随笔》(1863年)。他的诗集有《歌谣集》(1849年)。

在萨克雷生活的时代,英国文坛上还出现了好几位才华出众的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都从女性的角度描写身边的生活,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她们在1847年都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丝·格雷》。

《简·爱》成功塑造了一个勇于反抗、敢于追求女性自身人格尊严和独立性的新型女性简·爱的形象。夏洛蒂·勃朗特在其他作品《教师》、《谢利》和《维莱特》中也同样表现了女性的呼声。因此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艾米莉·勃朗特只写了一部小说,就是《呼啸山庄》,但这足以使她位于英国经典小说家之列。《呼啸山庄》是三姐妹的作品中在艺术上最具独创性、最具浪漫风格的作品。小说描写了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生活和因身世、地位而遭遇的爱情失败,以及他长大成人后的报复经历。离奇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叙述手法使整个小说都焕发着奇异的光芒。

比较而言,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丝·格雷》风格更趋于平实。她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给人以“有益的教诲”,因此题材和人物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