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14108400000048

第48章 志摩的诗(6)

郭沫若(1892~1978)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郭沫若秘密逃离日本,于7月27日到达上海,此后成为文艺和学术界的抗日救亡领袖。“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他奔走于江浙前线和后方,领导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开展抗日宣传及慰问工作,并接受中国共产党委托,筹办《救亡日报》。1938年郭沫若赴武汉,任国共二次合作后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他团结文艺界知名人士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共赴国难,组织抗敌演剧队和战地文化服务站,使武汉三镇一时成为抗日宣传的大本营。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才思敏捷,气势磅礴,是继《女神》诗集之后的又一次“火山爆发期”,写了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等著名历史话剧。

1949年7月,郭沫若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同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多届副主席。在繁忙的政务和社会活动中,他继续从事著述,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和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他文思敏捷,学识渊博,既博又专,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诗人、戏剧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皖南事变爆发的背景下创作的。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罪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橘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郭沫若以神来之笔,艺术地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悲剧,塑造了一位横遭陷害、处境艰难的爱国者形象,表现了屈原浪漫的诗情、高洁的心灵、伟大的人格。

历史剧《虎符》创作于皖南事变后第二年。郭沫若借战国时代信陵君和如姬“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揭露了侵略者的贪婪、横暴,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摧残抗敌力量的各种罪行,反映了人民反抗侵略战争,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主人公信陵君不再是一个礼贤下士的“贤公子”,他的“宽厚待人”被赋予了积极的思想内容。而如姬是一位有见识、重义气、贤淑而又刚强的女性。她的窃符与自杀,构成了一幕壮烈的历史悲剧。该剧作虽以悲剧结束,却摒弃了悲剧文学中常见的哀婉凄凉、悲观绝望的情调,更多地注入了郭沫若那种彻底反叛的精神,它的目的是号召人民起来斗争。

繁星·春水

冰心(中国·现代1900-1999)

她的诗语言清新俊丽,自然和谐,读来有如对面与之握手谈心,而语言的抑扬,富有音乐的旋律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个女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整整60年,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也是极少的。”秦牧如是说。的确,与世纪同龄的冰心,一生都伴随着世纪的风云变幻。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75年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也是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她的作品不仅给中国的一代代读者、小读者以美好的启迪,而且超越了国界,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了全社会和全人类。她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文字,都说明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冰心文学现象,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重要的精神参照和可资借鉴的精神遗产。

1923年,冰心先后出版了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两部诗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使冰心一跃成为当时第一流的女诗人,更推动“五四”时期新诗创作的发展,在当时的诗坛上掀起了一股创作小诗的潮流。冰心曾评价泰戈尔的文字是“澄澈”、“凄美”,而这一评价用在她那些清新飘逸的小诗上也同样合适。

诗集《繁星》收录了冰心1919年冬到1921年秋写的160余首小诗,而《春水》则收录了她1922年3月到6月间写的180余首小诗以及1923年以前写的其他诗篇。

冰心说:“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这些“零碎的思想”正是“五四”新思潮的洪流激起的涟漪,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和时代精神。“五四”时期,许多开始觉醒的青年,不满黑暗现实,向往美好未来,但他们既找不到真正的斗争道路,又缺乏艰苦斗争的勇气,因而在徘徊、苦闷中探索……冰心用她亲切优美的诗句再现了这种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思想感情:“我的心啊!你昨天告诉我,世界是欢乐的,今天又告诉我,世界是失望的,明天的语言,又是什么?教我如何相信你!”“心潮向后涌着,时间向前走着;青年的烦闷,便在这交流的旋涡里。”

冰心小诗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爱。她爱人类、爱母亲、爱孩子、爱自然,尤其爱大海。而作者对爱的表达往往伴随着深刻的思考,带着哲理的意味。这些清新柔美的小诗,思想精警,意境优美,注重形象和暗示,力避概念和说教,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广阔天地。

在初期新诗人中,冰心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诗人。她的诗有着温柔亲切的语调,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蓄不露的手法、清新隽永的语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茅盾说冰心的小诗“在中国文坛上引起非常的共鸣,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时代’”。这一评述,是符合新诗发展的客观情况的。

人性永驻,这点光不熄

当80多年前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女孩子谢婉莹(冰心的原名)在不经意间步入文坛并暴得大名,一时间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冰心女士”的时候,她的《超人》,她的《寄小读者》,她的《繁星》和《春水》便像附上了永恒的魔力,在80年间的光阴流转中以其永远的处子风采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少男少女的热爱——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曾是冰心的“追星族”。

大概从作家冰心的诞生之日起,就有人说她简单,说她单纯,说她是没出过多少家门的闺秀,说她是没有接触过多少社会的聪明的女学生,意指她思想的清浅,但是清浅却让人如此难以忘怀,这对于冰心和她的作品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这些单纯清浅的东西倒是往往能深深地触动每一个人深埋于心的东西——(她)的人性。我所理解的人性永远是人要活得美一点、真一点、善一点的那种渴望。人的幸福、完整,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目的,唯一的真实。冰心的《繁星》、《春水》正是对人生真、善、美的回忆和梦想,是献给人生真、善、美的一首赞词,一曲哀歌,而统领这一切的又都是一个“爱”字,对一切卑微弱小者的爱,爱母亲、爱小孩、爱雨夜中痛苦的征人;爱小花、爱小草、爱小动物、爱大海的每一声波浪的清响,而在爱中又满蕴着对生命的悲悯和一腔温暖的同情……

当你读到了这样的文字,你怎能不感到“冰心姐姐”的爱,你的心又怎能不陷入到深深的感喟里!正如巴金谈到少年时代他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中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弟兄从书上抬头相对微笑的情景。”

冰心写这些小诗的时候尚是快乐盈心、一派天然的女孩子,所以她的忧伤还不是悲凉,她的作品中还是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明朗和朝气,洋溢着阳光、青草和大海的气息。其实即使她有忧伤也是稚气的,可这忧伤对于当年的女孩子却是真实的痛苦,她以她有限的理解去理解无限复杂的人生,以她有限的力量要在现实的世界去安置她的梦想。在这有限与无限,理想与现实之间她的心路走得好辛苦。

但在她的《繁星》、《春水》中,她却由此把她的全部心灵向读者敞开了,她的丰盈,她的缺失,她就是这样以一颗年轻人坦然而真率的心展示着她自己。于是无论丰盈,无论缺失,她得到的却是她的读者对她全部的爱,当年的冰心被誉为“青年的自我的表白者”。

而这一切又使她的诗的艺术尤其是她的文字更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繁星》和《春水》一般被称为冰心的两本哲理小诗集,诗作是用行文仅三五行的小诗诗体写成。在这些小诗中,冰心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或深刻细微或清新可喜的情绪且用美而恰当的意象和字眼将它固定于纸上,冰心古典诗词的修养和她用字的美丽与谨严是有公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