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当众讲话训练手册
14105300000029

第29章 当众讲话成功实例(7)

1975年9月29日,罗宾逊率代表团再次抵达莫斯科作粮食换石油的一揽子谈判。莫斯科则分头接待:外贸部长帕托利切夫与罗宾逊会谈,外贸部副部长库兹明与贝尔会谈,全苏粮食进出口公司首脑珀辛与欣顿会谈。克里姆林宫定下的谈判基调是,粮食问题可以让步,石油价格寸步不让;策略是,独取粮食协定,窒息一揽子交易。

帕托利切夫与罗宾逊每天的谈判是在考验意志,内容几乎千第一律。帕托利切夫说:“粮食是粮食,石油是石油,不能混为一谈。”罗宾逊则一再明确表示:“如果苏联不供应便宜的石油,美国就不供应较多的粮食。”帕托利切夫则老生常谈地回答:“我的同胞宁愿饿死,绝不屈服这样的政治压力。”如此枯燥地原地踏步。罗宾逊开始忧虑了,帕托利切夫却怜悯又同情地说:“罗宾逊先生,你本可骑上白马,带上你的粮食协议返回华盛顿。可是,现在这匹白马变得一天比一天更脏了。”

库兹明与贝尔的石油谈判每天只简短地进行一次。矮胖谢顶的库兹明乃老资格官员,在每次谈判开始,总是直截了当地问贝尔:“你还坚持要折扣吗?”

贝尔认为“折扣”一词太刺耳,可以用提高美国油轮的运费或由前苏联承担油轮的洗舱费来替代。于是故意托词说:“我们希望的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

“既然要让双方都有利,你愿意按公平的市场价格成交吗?”库兹明乘机追问。

“市场价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实情况是苏联偏要美国的粮食。你知道,按市场价苏联买不到更多的美国谷物,已经买到的也运不出来,所以,苏联要在石油价格上作些优惠。”贝尔不客气地戳前苏联人的痛处。

“你说得不错,但美国需要石油,苏联的石油产量是美国与中东的总和,在欧洲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卖价也不低。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放弃等价交换原则的。”库兹明针锋相对地如是回答。结果谈判毫无进展,仍日复一日地重复。

珀辛与欣顿的“粮食协议”谈判却柳暗花明。开初,珀辛要欣顿开一个美国每年卖给前苏联小麦、玉米的最低“保证数额”,美国首屈一指的粮食问题专家欣顿大使则要珀辛定出一个“购粮最高限额”,若高于这个限额“须经美国政府批准”。从表面看,双方都在用各自的前提条件为谈判设置障碍,可实质却是为谈判的深入与转向细节磋商而试探对方。双方经48小时的紧张交锋,在“苏联有权每年购买600万吨至800万吨小麦和玉米,如果美国政府认为粮食供应充足,数量还可以增加”这一点,找到了共识。为了使之兑现,老练的珀辛主动做出让步——“我们同意在运粮的份额中,划出一大部分给美国航运业,保证美国海员充分就业。对运往黑海港口的美国商船,我们同意每吨谷物的装运费提高到16美元。”苏联人知道,对美国劳工组织是不能对抗而只能给予安抚的,而上亿美元的装运费可以使美国码头工人取消抵制装船的决议。这样前苏联才能把水搅浑,打乱美国人的粮食战略,让白宫和国务院出现混乱,使福特、基辛格与罗宾逊变得弱而无主——这是实施浑水摸鱼之计的前提。

欣顿也认为,只有达成粮食协议才有望获得石油好处,于是他接受前苏联人的让步,同意进行细节谈判,以便为索取石油好处创造条件。

前苏联人得计之后,干脆关死了石油谈判的大门。帕托利切夫在谈判时改用不客气口吻对罗宾逊说:“苏联不会同意降低石油价格。况且,现在如果把石油运往美国,就等于要我们清楚地对OPEC表明,苏联的石油可能比OPEC石油的价格便宜许多。那样,我们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罗宾逊每晚都向国务院发电,电文越来越直率:“苏联人在石油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没有丝毫改变……代表团认为,粮食和石油协议挂钩已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采用何种措施,苏联人都不会同意降低价格……”尽管发来的电文充满悲观情绪,可基辛格仍依然坚持强硬路线,每次批阅之后总说:“我需要一个比罗宾逊更强硬一点的人。”前苏联此刻为实施浑水摸鱼的谈判计谋,正派粮食界官员与西方粮商在世界各地奔忙,意在取得任何一点过剩谷物。他们成功地通过美国大陆、卡吉尔、库克、达孚和一些未透露名字的谷物公司,在欧洲、澳大利亚、阿根廷搜罗粮食运往前苏联。

其后,前苏联人在粮食谈判桌上不再装腔作势,而是实在地宣布以显示地位的加强。帕托利切夫还充满自信地向罗宾逊通报新近做成的每一笔交易:从共同市场买进22555吨小麦:从加拿大买进555吨燕麦;从罗马尼亚买进40万吨小麦;从巴西买进405吨玉米;从阿根廷买进10055吨小麦;从澳大利亚、瑞士买进数量可观的小麦……帕托利切夫甚至不无得意地对罗宾逊说:“美国政府虽然控制了美国谷物的出口,但无法控制本国粮食跨国公司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所作所为。美国确实强大,但对谷物公司的放手放脚无能为力。”罗宾逊对粮食换廉价石油的交易开始绝望了。

美国国内由于“禁运”,粮价下跌,农场主们愤怒不已。国会会员开始要求解除“禁运”。一时间,混乱迭起。前苏联乘机提议继续谈判。接下来是繁琐的粮食协议的细节谈判。经过5个小时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但就石油问题不仅达成一项谅解:“两国政府将尽快开始谈判,以便签订一项美国购买苏联石油及石油运输协议。”接下来双方交换文本,换文中写道:“美国每年从苏联购买1000万吨石油,其中70%为原油,30%为柴油或石油产品。两国政府将协商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能保证两国政府利益的价格水平。”至于折扣,前苏联人只字不提。美国人以粮食换石油的创意至此烟消云散了。

(摘自《领导口才艺术》,大众文艺出版社)

三、在异国招标会上

中国建筑承包总公司经理崔光星带着刘开济总工程师走进会场,所有目光一齐朝他们射来,惊诧、讥讽、敌意……这不是在摄影棚里,而是中国第一次派人参加异国他乡的A国建筑机构招标会。

会场前面,一排高台桌旁,一溜儿坐着A国建筑机构的官员、专家,简直就是个考场。

A国方面负责主谈的官员——一位气度不凡的高级工程师,用他那老练而又在行的目光将两位中国人盯了许久,问道:“你们谁是主谈?”

崔光星站起:“我,中国建筑承包公司总经理。”随即指着刘总说:“这是我的副手,刘总工程师。”

会场上顿时一片骚动,招标席上的官员和专家们也在互相交换着眼色。因为通常情况下,各公司的主谈都是由总工程师担任,这是一个对业务水平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同学生应考,只有学业极好的人才能答出满分。而中国的所谓经理,人家认为实际上就是共产党安排在这个位子上做管理工作的官员。对于中国的工程师,许多外商都不以为然,何况崔光星是自信的。

投标开始,项目是数百套高级住宅,一块肥肉。

A国方面的主谈人在开场白中说道:“世界上都以为以色列人会做生意,但如果我们同以色列人谈成平局,就算是我们输了!”

一个下马威。言简意赅,是说给在座各位的。

崔光星没慌,静心听着各承包商的报价。承包商们好像有意在中国人面前显示一下,如斗鸡似的,报价逐次压低。

三环公司的代表不时地向崔光星瞟过来一眼,那意思是说:怎么不吭声呀?怕了?

报价已经到了最低线,再压下去,承包便无多少利润可得了。会场安静了下来,暂时由三环公司得标。

这时,崔光星才站起,不慌不忙地报出了比三环公司还要低一些的价。

所有承包商都震惊了,当三环公司的代表反应过来这是真的时,几个人私语了一阵,又大声投标,报价压到了零点。

这些承包商们,到这里是来赚钱的,没利可图的买卖绝不会干。

“好吧,那就让给他们。”让崔光星算准了,三环公司见他不上圈套,忙推卸道:“啊。我们想起来了,崔先生新来,需要有点事干,这套项目的投标就依崔先生的吧,我们收回刚才的报价。”

中建公司中标。

招标席上的A国主谈人兴奋却又迷惑不解地望着崔光星:“请问崔先生,按你的报价,只能得到极少的利润,这么低,你为什么要干?”

“我们到这里来,当然不希望赔钱,但也不只是为了赚钱。贵国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需要相互帮助,能有一点利润,对我们来说就够了。如果通过合作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和友谊,那这笔利润是无法用金钱来代替的。”崔光星答道。

A国的官员和专家感动了,纷纷向他点头致意。

随后,是一连串的技术问题:你的施工方案?材料来源?质量数据?完工期限?以至一个单元使用多少公斤水泥……

崔光星一一应答,迅速,准确,有数有据。

招标席上的官员和专家无不惊愕,一个接一个地走到崔光星跟前,同他握手,拥抱。对方的主谈人说:“没想到中国有崔先生这样的人才,了不起!”

这种场面,在A国的招标谈判场合还是第一次出现。

艰难的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这需要一个人的自信,一个人对于价值的衡量和比以色列人还要精明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