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瑞士巴塞尔市美术馆问世,这是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17、18世纪,西方航海事业的发达引发了收藏的热潮。西方国家对亚洲地区的贸易拓展,因此船只在回国时经常会载回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国家的奇异珍宝。同时,也有不少有名的私人收藏家,他们拥有自然奇珍和艺术的收藏,他们的收藏地被称为“小陈列室”。1661年,巴塞尔市政府向当地一位学者兼收藏家、印刷业者巴斯琉·阿默巴赫(Basilius Amerbach)购买了一批含霍尔班精彩作品的收藏,10年后在大学美术馆中公开展出,从而成为全欧洲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1626年,英国收藏家在伦敦市近郊修建了一幢别墅,将他在国内外搜集的奇珍异宝和稀有生物标本收藏于内,这栋别墅俨然就是一座博物馆,但只用于亲友欣赏。其子小约翰继承了这批遗产,并遗赠给共同出版藏品目录的朋友艾许摩。收藏家兼律师的艾许摩将约翰父子的毕生收藏跟自己的书籍、徽章、钱币等藏品,一起捐给了英国牛津大学,并于1683年创立了艾许摩林博物馆,这是第一座由私人收藏构成的现代公共博物馆,在1773年向大众开放,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开创了现代博物馆的先河。
18世纪是欧洲博物馆发展的鼎盛时代,世界闻名的法国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和其他著名的博物馆都诞生于这个时期。19世纪,博物馆发展日臻完善。1846年,美国政府接受英国著名学者、皇家学会会员詹姆斯·史密森的遗产,建立了主要由博物馆组成的史密森学会。史密森曾创办过伦敦皇家学会,该会创立于1800年,其宗旨是为科学应用于大众生活而传播技术发明与改进的知识。1826年10月23日,詹姆斯·史密森立遗嘱,把自己的平生积蓄全部都赠给美国政府,由美国政府主持设立一种机构,以“传播和增进人类知识”。那么,史密森从来没有去过美国,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遗产赠与美国政府呢?有人说史密森性格独立,喜欢做出乎预料的事情;有人猜测说他对美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还有人认为史密森把美国看做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在那里人们可以摆脱掉欧洲社会陈腐堕落的制度;还有人说史密森本打算把自己的遗产留给英国皇家学会,但曾与该学会的负责人吵过架,结果捐赠也再没下文了。不论如何,博物馆学会的建立,标志着博物馆历经千年的蜕变走向国际化、正规化,成为向全人类传播文化知识和文明的摇篮。
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美国的少数企业家、金融资本家和商人手中集聚了大量财富,他们开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收藏欧洲艺术品,从而聚集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收藏,成为公共藏品的物质资源。尽管有些博物馆在19世纪上半叶也已成立,但美国许多主要的博物馆都诞生于1870年以后,著名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0年)、波士顿美术馆(1870年)、费城美术馆(1876年)和芝加哥艺术馆(1879年)的建立,代表了美国博物馆的真正兴起。从此,世界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7.医生的收藏和大英博物馆的诞生
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坐落在伦敦古老的鲁赛尔大街上。它创建于1753年,迄今已有27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开放的“国家博物馆”。它的建立和一名医生的收藏有关。当时伦敦有一位著名科学家兼医生汉斯·斯隆尼爵士,他是个兴趣超乎寻常广泛的收藏家,偏爱收集西印度晒干的动物、植物和人类的骨头、干蛇皮、古代艺术品等各种古怪、不寻常的东西,且终生乐此不疲。他生前希望在自己死后,收藏品仍然能够“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并保存在伦敦”,使尽量多的人可以看到他的收藏成就。因此他开价2万英镑,把一生收藏的71000件物品卖给了王室,所得的款项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两个女儿。2万英镑在当时算得上是一大笔钱,但只是藏品总价值的几分之一。他在遗嘱中指定了几十位“托管人”管理这批藏品。1753年1月,斯隆尼爵士去世两个星期后,34位托管人集中开了个会,建议用这些东西来建立一个国家博物馆。同年3月,他们的提议被英国议会采纳,6月7日获得了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批准。同时,英国国会用发行彩票等办法筹钱买下了蒙太古邸的一处建筑,并进一步搜购其他私人收藏和图书。6月11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英国博物馆法》,用来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1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从大英博物馆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它就不断扩大收藏渠道,既接受私人的捐献,也购买很多重要的藏品,而且组织了许多次的采集活动。大英博物馆里的考古学家深入世界各地的历史遗址,细致地考察搜集到许多重要的文物。18和19世纪是大英帝国势力的强盛时期,英国的考古学家跟随殖民军队到处搜寻人类重要的历史遗迹,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数量、质量在那段时期内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从而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就是大英博物馆在1802年得到的,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距埃及亚历山大城48公里的罗塞塔镇附近,一名法国士兵发现了一块黑色磨光的石头。这块石头长约115厘米,宽约73厘米,厚约28厘米,上面写着三段铭文,由于岁月、风沙的侵蚀,字迹已有些模糊,后来证实那就是后人所说的“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罗塞塔石碑。它记录了古代地中海地区的三种重要文字——象形文字、通俗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的草写体)、希腊文字。1801年,拿破仑统帅的远征军被英国军队击败,根据当时的协议,法国无条件交出在埃及挖掘到的一切文物。法国人虽然竭力想保留住石碑,然而英国人也意识到石碑的独特之处,最终归属于英国,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有很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它给人们认识古埃及文化带来了希望。
同时这里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楔形文字的收藏地,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几百块4000年前的刻满楔形文字的泥板,这些楔形文字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它记录了古巴比伦文明辉煌的历史。1872年,大英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乔治·史密斯仔细研究过泥板上的文字,从而发现了《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片段,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史密斯发现,史诗记述了历史上一次可怕的大洪水,同《圣经》里《创世记》的描述如出一辙。当他发现这个惊天的秘密后非常兴奋,竟忘却了自己当时正身处于肃穆庄严的大英博物馆,在众目睽睽之下脱掉衣服手舞足蹈。
大英博物馆容纳了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对这里的丰富藏品叹为观止、流连忘返。馆内最精彩的部分是古代埃及文物。最初它由汉斯·斯隆尼爵士收藏的150件小型埃及文物构成,1801年以后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后来英国又击败拿破仑取得了埃及的控制权,这些都有助于对埃及古文物的挖掘与收藏。大英博物馆约有7万多件古代埃及藏品,仅次于埃及开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里的书籍与手抄本也十分出色,因为它的前身是17世纪初期由罗勃·柯顿爵士创设的柯顿图书馆。里面珍贵的藏品中包含有4册手抄本《林笛斯法内的福音书》、《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还有两部1215年的《大宪章》。此后,乔治二世处的“古代皇家图书馆”的珍贵收藏品也加入这里收藏,其中包括有5世纪的希腊文圣经手抄本。乔治三世创立了“皇家音乐图书馆”,这里收藏了亨德尔亲笔谱写和印刷的乐谱,以及舒伯特、海顿、莫扎特的早期作品的手稿。1823年又从乔治四世处得到了皇家全部图书。此时,馆中纯粹意义上的图书已经有600万~700万册。
古希腊的艺术收藏也十分出名。最早是汉斯·斯隆尼爵士的一些收藏品。1799年,叶尔金爵士担任君士坦丁堡的驻土耳其大使,他发现土耳其人毫不在意对雅典雕刻的破坏,于是就出资整理这些文物。并以要把这些文物搬运到“非常安全的场所”为理由,经官方认可,将巴特农神殿雕塑被运往英国,后来由英国议会收购,博物馆的陈列室里收藏了其中的大部分,这些藏品都在向人类展示着古希腊文明历史的灿烂和悠久。
大英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包罗万象的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宝库。它目前拥有近600万件藏品,其中的稀世珍宝不胜枚举。它们闪耀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光辉,同时也是英国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见证。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藏品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馆藏品最为丰富,大部分都是通过掠夺获取。我国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所作《女史箴图》是其中的镇馆之宝。此图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开卷之图”。
陶俑、唐三彩的收藏也多为稀世之珍,如北朝的猎鹰坐俑、三彩文官俑、三彩驼等都是国内博物馆中难得一见的珍品、极品。此外,罕见的唐宋雕刻也表现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极高水平。
敦煌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唐代写经、文书和绢画、画幡的收藏更是独一无二。其中,灵鹫山释迦说法图、观世音曼荼罗、观世音菩萨像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唐代佛教绘画。
另外,中国古代玉器、珐琅、瓷器的收藏也很丰富,其中汉朝的玉雕驭龙、唐朝的黄玉坐犬等都闻名于世。
18.卢浮宫《蒙娜丽莎》不翼而飞
有人说,世界上最迷人的微笑一定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殊不知,这张让全世界人为之倾倒的画像,在历经岁月的崎岖坎坷、险象环生的命运中,几经磨难、几度沉浮。
1503—1506年,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了一幅绝妙的油画作品,这就是《蒙娜丽莎》。1517年,年轻的法国法兰西斯一世国王因为看重达·芬奇的非凡才华,于是就特邀他前去法国。达·芬奇便随身带上了这幅作品,住在巴黎以西、安巴斯宫殿附近的一个庄园里。这幅画就被放在他楼上工作室的一个画架上,还因怕灰尘,特意用一块黑布蒙住。一日,法兰西斯一世国王参观他的工作室,无意中掀开了画架上的黑布,顿时就被眼前的画像惊呆了,凝视了半晌才赞叹道:“太美了!我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国王当即表示要出3000金币的高价来收藏这幅画,但却被达·芬奇婉言谢绝。过了一段时间,国王到阿巴斯古堡去参加一个庆祝活动,又和达·芬奇谈到画的事情,给了他4000金币,但仍由达·芬奇保存那幅画。直到他1529年逝世后,国王才命令人将画取回王宫,挂在“蓝泉”宫殿的一间小金屋里。后来《蒙娜丽莎》成了卢浮宫最著名的收藏品,和鲁本斯、拉斐尔、提香、伦勃朗等众多著名艺术大师的油画杰作一起悬挂在卢浮宫的艺术殿堂里。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1911年8月的一天,这幅闻名世界的作品却从卢浮宫不翼而飞了!
那天是星期一,是卢浮宫的闭馆日。早上7点20分,警卫队长普帕尔丹从四角大厅穿过时,发现《蒙娜丽莎》不在原位,他当时还以为是被拿去复制或者翻拍了,因为这是很常见的事。到9点钟的时候,画家罗伊斯·贝隆特发现挂画的地方依然是空的,于是就向警卫队长问起了《蒙娜丽莎》。警卫队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工作室,有人用。”到中午的时候,罗伊斯·贝隆特去工作室取画,可一转眼就急急忙忙跑回来了,因为那幅画根本就不在工作室。警卫人员谁也不知道《蒙娜丽莎》的去向,普帕尔丹这才着了慌,急忙奔向馆长办公室。
馆长立即把画丢了的事报告给警察局局长乐庇诺,几百名警察在刑警队长哈马尔的带领下,火速赶到了卢浮宫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后,人们才在一个侧楼梯的门后找到了被丢弃在那儿的贵重镜框。到那时,人们才确信不疑:《蒙娜丽莎》已经被盗了!
第二天,法国的《时代报》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消息,随即巴黎的其他媒体对此开始了大肆炒作,有关《蒙娜丽莎》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传来,很快就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重大新闻。
整个巴黎震惊了,愤怒了!几百名巴黎市民在酷暑中聚集在紧紧关闭的卢浮宫前,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港口、车站、边界等处全部都警戒起来,对出港的船只、出境的车辆都一一进行排查。大街上的行人,只要是拎着长包的,也都要被仔细检查。当时,就连名画家毕加索和著名诗人阿波里奈也受到了牵连,他们竟然被警察拘捕。《画报》杂志登出公告进行悬赏:凡是把《蒙娜丽莎》交到编辑部的人,奖赏4万法郎;只要是提供线索的,奖赏1万法郎。《巴黎日报》则把赏金提高到了5万法郎。《晨报》号召一切消息灵通、眼光敏锐的人士协助警察破案。
但实际上案情并没有什么进展。只有一点可以肯定,盗贼一定对卢浮宫非常熟悉。根据人们提供的线索,警察在通往“斯芬克斯院”入口旁的地下室外的阴沟里找到了被卸下来的门把手。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轰动巴黎乃至法国、世界的《蒙娜丽莎》盗窃案渐渐平息了下来,《蒙娜丽莎》作为一件已经消失的艺术品似乎要被人们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