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什么有人能接住天上的馅饼,有人却掉进地上的陷阱
14098700000027

第27章 小心,你是否已经踏进这些陷阱了?(4)

永远相信一个结论:乐观是成功之源。

停止你的抱怨,迎接你的好运

两位年轻人到同一家公司应聘,面试时经理问了两个人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

第一位求职者面色阴郁地答道:“唉,那里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部门经理粗野蛮横、以势压人,整个公司暮色沉沉,生活在那里让我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换个理想的地方。”

“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经理说,于是这个年轻人满面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个求职者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们那儿挺好,同事们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经理也相当平易近人,很关心我们,整个公司的气氛融洽,我在那里工作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发挥我的特长,我真不想离开那儿。”

“你被录取了!”经理笑吟吟地说。

经理在面试的时候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正面了解他对以前自己所在公司的评价,如果他说以前的公司多么多么不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不管这人有多么优秀,也不值得录用,那些整天抱怨的人,肯定不能保证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先哲用这句话告诫世人为人处世要学会尊重和赞美。对人对事的抱怨当然不能视为尊重,而抱怨显然也不是一种赞美。

抱怨看似只是让我们逞一时的口舌之快,是一种宣泄心情的办法,可是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事情并没有向好的方面转变,问题也不会因为你不停地抱怨而自动解决。相反,抱怨会让一切越来越糟糕。抱怨会把问题带向更加复杂的一面,给我们带来诸多严重影响。

首先,抱怨会破坏我们原本积极的潜意识。曾经抱怨过的朋友都知道,只要我们的头脑中有抱怨的意识,且不停地抱怨的时候,我们立即就会停下或者放慢手中的工作,为自己鸣不平、拉选票。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是大骂世事不公,就是哀叹老天无眼。抱怨还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当我们不停地抱怨的时候,我们的思想都被事情的消极面所占据,越想越糟糕,不能将心思放在思考解决方法上。久而久之,不仅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心情和心态。

工作不好,抱怨;上司不好,抱怨;下属不好,抱怨;经济不景气,抱怨;生活环境不好,抱怨……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抱怨,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无不处在人们抱怨的唇枪舌剑之下。然而事实却是,抱怨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信试问,天下虽大,谁又能靠抱怨成为成功人士?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工作环境不好,压力太大;报酬太低,没有前途;工作乏味,没激情……我们生活中也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同一个起点的人,几年之后境遇却大相径庭。有的变得消沉低落,愤世嫉俗,在工作单位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人却积极向上,渐渐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

同样的起点,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愤世嫉俗的人,他们的激情被抱怨夺走,同时也把成功的机遇带走。

Robert准备在一家商店的皮鞋专柜买一双鞋,在挑选的过程中,Robert和商店的一位年轻的店员聊起天来。那小伙子向他抱怨说,他自己是一个学历不低、年轻有为的年轻人,他在这家商店里服务已经7年了,但由于这家公司的老板“目光短浅”,他的工作业绩并未得到赏识,因而非常郁闷。正说着,有位顾客走到这位年轻的店员前,要求看看袜子。小伙子对这位顾客的请求不理不睬,仍在继续向Robert抱怨、发牢骚。后来顾客已经显出不耐烦的神情,但小伙子还是没有反应。最后,等他向Robert抱怨完,才转身对那位顾客说:“这儿不是袜子专柜。”

那位顾客又问,袜子专柜在什么地方,这位年轻店员回答说:“你去总服务台问吧,他会告诉你怎么样找到袜子专柜的。”

Robert在看到这些后,明白这个年轻人为什么7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升迁和加薪,也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了。

3个月后,当Robert再次光顾这家商店时,没有看到那位满腹牢骚的小伙子。商店的另一名店员告诉Robert,上个月,公司人员调整时,小伙子被解雇了,他接到解雇消息时,感到非常费解。

我们在看完这个故事后,应该都会明白那个小伙子为什么会被解雇了。他习惯于抱怨,这个习惯让他失去了对工作的激情,这样一来,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而老板当然不想留一个毫无工作激情的员工在自己公司工作。

小伙子企图通过抱怨别人或抱怨环境以期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做法其实是最不明智的。也许有的环境其实不太适合你,但与其待在原地抱怨,不如选择离开重新开始;而当你已经选择留下来的时候,应该用热情和激情全身心地为它努力,而不是敷衍了事。唯有高度的敬业和工作激情,才有可能改变环境和他人对你的看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论是受雇于人或者是自己创业,抱怨都会给你带来各种不利影响,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抱怨的动机。有的人认为抱怨对方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这就是所谓的“贬低别人等于变相地抬高自己”。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人不是靠他人“抬”高的,我们站得多高,靠的应该是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无论你把对方贬低得有多低,你仍然是你,你没有站得更高,反而在道德上更矮小了。更何况当我们在抱怨别人的某些不足时,是否考虑到我们自己也可能有这种缺点。或许我们真的没有这一缺点,但人无完人,我们甚至可能有更严重、更致命的缺点,将心比心,难道你愿意自己被他人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抱怨贬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有的时候,这种抱怨的背后可能是为了掩饰什么,就是自夸或吹牛,而这样的人,通常都不能明确自我价值。他们的抱怨,无形当中向他人传递了“我不自信”的信息。

有一位面容姣好的女人向她的邻居抱怨说:我真搞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喜欢高鼻子,那么高的鼻子放在东方人脸上是不是太突兀了,一点都不协调。还有,这么多人都想着怎么美白,巴不得自己和白人一样白,看起来像生病一样,不健康。

她的邻居一直觉得这个女邻居长得很漂亮,从来没有仔细看过她的长相。当女人抱怨鼻子时,他发现其实这个女人的鼻子不够挺,甚至有点塌;而她的皮肤也不是很白,是病态的黄色。接着他还发现,这个女人的嘴巴也有点大。他突然发现,她的美丽的女邻居,其实长相相当一般。

这个女人的抱怨,完全暴露了她自己身上的不足。她的抱怨不仅没让她达到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目的,反而让自己成为抱怨的受害者。她的抱怨暴露了她对自己长相的自卑感和不自信。

抱怨从根本上而言,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很多人可能会问,抱怨与不自信有什么关系?这两者似乎很难联系起来,其实不然,抱怨与不自信两者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这种联系非常明显。我们常说“抱怨是无能的表现”。抱怨与牢骚实际体现的是一种自卑、消极和平庸的心态。喜欢抱怨和发牢骚的人,遇到挑战,他们会说:这事儿我干不了,凭什么让我去干啊;遇到挫折,他们会说:“怎么什么坏事都让我摊上啊,我真倒霉”;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大发感慨:“看起来我真的不行啊!”……可见,抱怨的实质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消极的心态和行动则是抱怨产生的根源。

而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他们不会抱怨,因为他们没有可抱怨的,困难或是挫折对于他们只是前进途中的风景,而不是他们抱怨的理由。他们面对压力,爆发的不是抱怨,而是与之相抗的激情。无论身处什么境地,他们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行。

约翰·库缇斯来自澳大利亚,他是一位半身人,天生没有下肢。但是他却用双掌走遍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人演讲大师”。此外,他还是全大洋洲的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且擅长游泳,他甚至仅凭两只手驾驶汽车。

约翰·库缇斯形容自己“每一天都是一场战斗”。事实如此,约翰·库缇斯的人生就是在和不断的困境挫折斗争,然后成为这些战斗的胜利者。

他刚生下来时,医生对他的父母断言他活不过一周;过了一周,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个月;过了一个月,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年。然而父母并没有放弃,只是更加悉心地照料他。周围有不少小孩骂他是“怪物”。10岁那年他被一群同班的小学生绑起来扔进点燃了的垃圾桶,差点送命,后来幸被一位女老师发现并冒死救了出来;更有一些同学搞恶作剧,在他的课桌周围撒满图钉。生活中的遭遇曾让他一度想自杀,后被父母劝阻。中学毕业后,约翰开始进入社会寻找工作,可想而知,他经历过的拒绝不计其数,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上了职业激励大师的路途。他以自己挣扎生存的经历,带给别人以启迪,让别人拥有更积极的心态。

但生活并不是从此一帆风顺了,1999年,当他30岁时,上天再次向他发起挑战。约翰被查出患有睾丸癌,在切除了两个睾丸后,医生又一次无情地告诉他,癌细胞已经扩散,他只有12~24个月的生命了。约翰不愿坐以待毙,他查阅了各种资料,四处寻求好的建议,2005年5月,医生惊奇地发现,约翰还是那么健康。

如果要抱怨生活,那么约翰可以抱怨的东西非常的多。但他没有,约翰的口头禅是:“因为我能行。”他无视困难,很多正常人没有去做的事情,他已经先一步做了。他认为生活并非理所当然。

“正常人总把一切想得理所当然,不珍惜手中的所有,却追逐自己的所无”。约翰提醒我们:在抱怨自己掉头发或发型不好看的时候,到医院看看因癌症而接受化疗的人,这些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头发都掉光了,相比之下自己不应该觉得幸运吗?

在一次演讲中,约翰说道:“如果你能穿拖鞋的话,你是幸运的,你是没资格抱怨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穿拖鞋的。”

当然,约翰的例子比较极端。但同时,也让我们可以看清,我们每日在抱怨的事情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

诚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时候让人无所适从。但是你要明白,一味地抱怨不是办法。抱怨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我们失去冷静、平和的心境以及前进的动力。约翰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并不优秀,甚至有着明显的不足,但只要我们拥有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那么就能赢得自己的成功。而那些专门抱怨生活的不公,缺乏信念的人,往往会成为生活的囚徒,在处于生活的重压之下,苟且偷生,根本无从谈起所谓的成功或幸福。

我们说抱怨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会让你失去追求成功的动力。不仅如此,抱怨还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一味地抱怨并不能改变现实,反而会使自己的心情越来越糟。过多的抱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让自己的心情一团糟,还会消极地影响别人。喜欢抱怨的人,会让人觉得挑剔苛刻,没有人会喜欢与这种人打交道。而且,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压力,自己的烦恼还没有解决,旁边还有一个人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把自己当做心灵垃圾桶,恐怕这种感觉不会让人太好受吧,这样的相处模式,当然不会太理想。而这一切都会导致糟糕的人际关系。

抱怨让我们不懂得珍惜手中的幸福。

就如约翰·库缇斯所言,太多人把一切想得太理所当然,因而一旦生活中有小小的不如意,他们便开始抱怨。这也是抱怨的坏处之一,它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忽视掉身边的幸福。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外出云游,途中偶遇一位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才华横溢,而且身边还有娇妻美眷。但他生活得并不顺心,逢人便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

佛陀问他:“你不快乐吗?我可以帮你。”

年轻的诗人回答道:“我只缺一样东西,你能给我吗?”

“可以。”佛陀说:“无论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是吗?”诗人盯着佛陀,一字一顿,满脸怀疑地说:“我要幸福!”

佛陀想了想,自言自语道:“我明白了。”

说完,佛陀施展佛法。把诗人原先拥有的一切全部拿走——毁掉他的容貌,夺走他的财产,拿走他的才华,还夺走了他妻子的生命。这之后,佛陀便立即离开。

一个月后,佛陀再次来到这个诗人身边,此时的诗人,已经和一个月前判若两人。他瘦骨嶙峋,已经饿得半死,躺在地上呻吟。佛陀再施佛法,把之前拿走的一切又还给了诗人,然后悄悄离去。

半个月后,佛陀再次看到诗人时,诗人搂着妻儿,不停地向佛陀道谢。因为,他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幸福了。原来,幸福一直围绕在他身边,而他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生活中的我们,不正像这位后知后觉的诗人一样吗?抱怨身边的事物,对自己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却费尽心机,苦苦寻觅所谓的幸福与快乐。现实生活绝对不会让我们生活在真空中,它总是在无形当中赋予了我们必需的东西。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怀着抱怨的心理,不懂得驻足享受我们已经握在手中的幸福。当一切失去时,才突然发现它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