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属于孩子自己的秘密花园
不少父母对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想了解、都要干预,有时甚至强行了解孩子的小秘密,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孩子虽小但也有人格,不管是谁都应尊重别人的起码人格。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法,他们心中有一些秘而不宣的东西,并不喜欢他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干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有些家长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一切情况我都应该了解,他不该对我们有所隐瞒。”可以说,父母们包括老师们大都希望孩子是“水晶人”,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不存在丝毫秘密。因此,偷看孩子日记、私拆信件、监听电话、查上网记录、盘问孩子与同伴(特别是异性同伴)的交往情况等,此类现象每天都在发生。
据一项调查表明:有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被父母偷看过,而且有些父母获得第一手资料后更不放心,丰富的联想和猜测便会成为问长问短的素材,使本来就承受学习压力过重的孩子,还要想办法应对父母的盘问,因而又要承受更重的精神压力。有些孩子还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走上不归路。
早已具有权利意识的当代青少年,自然无法容忍父母对自己隐私的侵犯,他们用各种方式表示强烈的抗议。有位女中学生在日记中悲哀地写道:“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可他们爱得我想去死,因为我一点点自由都没有了!”矛盾如此尖锐。
于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出现了:是否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有秘密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弊?对此,教育专家有以下建议:
1.孩子有了秘密是走向独立的表现
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理是走向独立的表现。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和老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2.孩子遇到困惑时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求助
个人秘密具有多面性,尤其是青少年在独立面对某些“危险性”秘密时,应适时向父母或老师求助。面对某些危险或复杂的秘密,未成年人可能会因经验不足、处置不当而发生麻烦或灾难。
因此,专家建议青少年,当你意识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难以面对复杂处境的时候,应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求助。应当相信,父母与老师是最能给自己切实帮助的人,而善于求助也是一个现代人的本领。
3.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秘密
两代人应当相互尊重各自的秘密,并将此视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
当然,父母负有监护人的责任,但这监护是监督与保护之责,是以尊重为前提的。父母的权利在于通过自己的教育影响,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理。
教育专家指出,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一块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这个“秘密花园”不在乎大小,而在乎其性质。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空间,这样孩子也会开心地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小秘密,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父母求助。因此,父母在遇到孩子的秘密时只需做个引导者,而不是发现者。
3.2 父母不必知道孩子的一切
虽然父母希望了解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但应该注意方法,而且要尊重孩子希望保守的秘密。因此,面对孩子心灵的那片“圣地”,父母往往不知道怎样正确进入。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个年龄段孩子秘密的特点: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青春期:守卫秘密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提升,孩子心灵的空间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似的,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他们要更广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生,于是开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隐藏属于个人的秘密。比如不少孩子开始转向记日记,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秘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这表明他已经逐渐具备责任感。
这就是各个年龄段孩子秘密的特点。当然,尊重孩子的秘密,并不是完全不管他们的秘密,对秘密的适当“洞察”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父母平时应当多与孩子聊天、交流、沟通,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主动和父母分享其快乐与痛苦,使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影响下,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让秘密成为孩子长大的营养品,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孩子有事“瞒”着大人,总是有原因的,父母发现孩子有了小秘密以后不能一味地要“调查”,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那么,孩子有秘密的原因有哪些?
1.要给父母惊喜
为给父母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以父母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如觉得“好玩”、“有意思”等这类行为往往是从故事、儿歌或影视中模仿来的。对此,父母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耐心等待,成全孩子的美德,并肯定其良好动机。千万不可误认孩子是有意捉弄自己而烦躁、恼怒,使他受委屈、扫兴。
2.出于好奇,做成人不许做的事
有时候孩子知道不应该做,却又克制不住强烈的探究欲望,便偷偷去做,如玩手表、打火机、拆东西等。对此,父母不要只责怪孩子不听话,而应讲明道理;也不妨指导孩子摆弄一会儿,以缓解其好奇心理。
3.坚持自己正当要求,不顾成人阻挠而暗地行事
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因此,父母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他们一定的活动自由。
4.为维护“自尊”,不愿暴露缺点
如不让父母看自己成绩低的试卷,是不愿接受父母的指责或嘲笑,这种行为是保护自尊、自我意识的另一种表现。此时父母应该注意:
(1)从孩子实际出发,不提过高要求。
(2)保护孩子“自尊心”,多肯定成绩,不讽刺挖苦。
(3)以建议方式指出缺点,耐心帮助。
(4)教育孩子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5.为自我保护、逃避惩罚而隐瞒过错
这主要是由于父母过分严厉造成的。因而,平时父母对孩子应理解、宽容,心平气和,耐心说服,教育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切忌简单粗暴,酿成“猫鼠”关系,导致连锁反应。
6.受个性特点影响
内向型或抑郁型孩子往往少言寡语,似乎“心事重重”。他们保守“秘密”,往往并非是有意的,多半是与腼腆、羞怯、被动的个性有关。因而,父母不应责怪孩子“不坦诚”、“不贴心”,而应耐心疏导,培养其活泼开朗、乐于交往的良好性格。
总之,孩子的“秘密”是复杂多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故意的,也有无心的。上面所列的几种主要情况,父母不能简单地给它们下“对”还是“错”的结论,应本着尊重、理解的原则,积极探究孩子的心态,因势利导。对于某些不涉及道德原则的小秘密,不必追究,无须揭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3.3 多给孩子一些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则说:“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这就谈不上教育。”
一位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老师这样回忆她教育孩子的事:
这件事发生在去年,在某天早上最后一节的语文课上,我发现一向上课认真的小亮有些心不在焉,手里似乎还在悄悄地翻阅什么。于是我一边向他提问,一边自然地走近他,他果然没有听课,站起来之后显得很茫然,但毕竟平时学得扎实,弄清问题之后,他还是正确地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他的课桌上多了位“不速之客”,原来是一本漫画书,看来这就是令小亮走神的元凶。我顺手拿走了漫画书,并委婉地要求他下课来办公室。
可最终来到办公室的除了小亮,还有他的母亲,原来放学等着接孩子的母亲听了其他同学的“告状”,这才着急地赶了过来,我还未等开口,孩子的母亲就严厉地批评起了小亮,一旁的小亮低着头,看得出来,他为自己的行为已经感到后悔了。
看到这里,我心中已做好了打算。我翻了翻漫画书,发现这是一本日本著名的系列漫画,确实很有意思,即使是我也很喜欢。“这书哪来的?”“同学借我的。”“喜欢吗?”他没有回答,看来当着母亲和我的面不好回答,但看表情应该很喜欢。“这确实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漫画书,充满了想像力,你的作文常常缺少了这一点,多看看这类书,对你其实很有帮助。”
我温和地说着,注意到了小亮惊讶、不解、满是疑惑的表情,于是我又继续说道:“可这件事该在什么时间进行才合适呢?”“课余时间。”“对呀,你把上课的时间用来看课外书,课没听好,书也没看够,因为随时要提防着被老师发现,可不是两件事都没做好,这样做一点也不划算,你觉得呢?”
小亮此时抬起了头,看来他已经明白了我的用意,回答道:“是不划算。”我趁势总结道:“所以说,看课外书,这件事本身没错,可选的时间和地点不恰当。”“老师,我错了,不会再这样了。”看着小亮认真的表情,我相信他会做到。
最后,我又劝解了小亮的母亲,回去以后不要再责怪他,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之后的语文课上,我总能发现原本内向从不主动举手发言的小亮那高举着的小手,和比以前更认真的听课表情。
小亮是个内向的孩子,性格沉稳倔强,但很懂事,学习向来优秀,从他以前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期望很高,也因此管束颇多,他能自由玩耍、自己掌控的时间很少,他其实有诸多抱怨。
当时那件事,如果我也和他的妈妈一起加入到狂风暴雨般的呵斥中,他可能不仅要承受父母严厉地批评,更要严重影响他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选择了去理解他,理解他看课外书的兴趣,理解他的后悔,理解他害怕母亲斥责的心情,选择用一种他更易于接受的方法让他自己发现错误。其后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当时老师脸上那和煦的笑容真像鲜花绽放般美丽……”
看来理解永远比苛责的效果要好。给孩子多一些理解,让他们多一些自由的空间,相信他们能飞得更高……
理解的基础就是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心,只有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的父母,才会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最可贵的帮助——就是理解、怜恤和真诚的同情。而那种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态度,会使孩子感到震惊……”可见,缺乏理解,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理解孩子呢?
1.主动询问孩子的各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写道:“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父母的好儿子(或女儿),是一个志趣高尚、积极上进的人。”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孩子的思想,一定要主动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2.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互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