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分清界限
14094900000031

第31章 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2)

为此,父母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不要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过于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都据为己有。

2.不能让孩子觉得他是特殊的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父母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3.让孩子明白好东西要与人分享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而是与更多的人分享快乐。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全国教子有方十佳母亲”周永琴女士曾讲述了一个她儿子两岁多时分橘子的故事:

有一次,对门邻居王阿姨出差,回来时带回一篮又红又大的橘子送给她家,那时北京市面上真的从来没见过那样诱人的橘子,幼小的儿子看着橘子简直要流口水了。周女士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先剥橘子给儿子吃,而是让儿子来分橘子。

她首先挑出一个最大最红的让儿子给王阿姨送去,儿子不解,她接着提醒儿子因为橘子是阿姨千里迢迢从四川带来的,阿姨最辛苦;第二、第三大的分别给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个头大并且每天工作也很辛苦。两岁多的儿子虽然没有吃到最大的,但听说别人都比自己辛苦也就没有任何异议。

4.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训练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如孩子拿着镜子,父母拿着玩具,爸爸妈妈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玩具,然后从他手中拿走镜子,通过这样反复地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

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常创造孩子为父母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8.4 孩子爱挑食怎么办

“儿子6个月时,我开始慢慢地给他添加辅食。按照书上说的,一次添加一种,持续数天。一开始很顺利,米粉、南瓜泥、胡萝卜泥小家伙都很爱吃,可是到添加豌豆泥时,每次一给他,他就吐出来。”

“我女儿很奇怪,包成馅的肉、放到粥里的肉松或者蒸的丸子她都吃,唯独不肯吃炒菜里放的肉。每次我夹给她,她都使劲儿摇头。”

“儿子不爱吃蔬菜,一直让我非常头疼!后来一些妈妈告诉我她们的引导方法,我回家也照着做了:‘宝宝小兔子最爱吃什么呀?’‘胡萝卜!’‘那我们的小兔子也吃一口胡萝卜吧!’‘我不做小兔子!’儿子很不高兴地把我夹着菜的手推开。‘不做小兔子也得吃!’我气得火冒三丈,冲他大吼起来!像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尝试新的招数几乎都是这样收场。”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偏食、挑食、厌食是当前独生子女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只挑几种食物吃,不吃其他食物,食欲日渐减退,甚至拒食。由于进食的种类和食量过少,常引起营养素的不足,不仅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患营养素缺乏性疾病,如佝偻、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这样的孩子通常瘦弱、矮小、体重低;少吃或者不吃蔬菜者,还经常腹痛和便秘。

儿童时期的营养,会影响孩子一辈子,6-12个月,是孩子学“吃”的关键期——孩子从4-6个月开始学吞咽,7-9个月学咀嚼。如果错过这时期,日后就容易导致偏食、挑食和厌食;孩子的咀嚼功能也与7-9个月时的食物颗粒大小和软硬度有关。

只吃软食的孩子,不但牙齿长不好,日后语言发育也受影响;由于营养素的缺乏,还会导致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上不去,甚至还将影响到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自身的竞争力和开拓力。儿童时期的营养,其重要性不仅在眼前几年的生长发育,它具有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因为从每日的饮食中,孩子不仅要获取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还要积累对人一生的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营养素,以保证老年时体内的营养素仍能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从而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

据调查,在我国1-7岁厌食症儿童中,仅有17%是因为疾病引起的,而83%都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良和喂养不当所致。因此,父母不能忽视孩子挑食的毛病,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使孩子能均衡摄取营养,保证身体良好发育成长。

1.管理好冰箱橱柜

多数的父母都知道食品与营养影响健康,但拒绝购买不健康的食物可能需要更好的自制力。不要让孩子周围充满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加工食品、甜食、含糖饮料等,因为这些食物含大量的脂肪、盐、糖及添加剂,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成为孩子健康的杀手。想想看,冰箱及食物柜中放满了糖果、饼干、汽水及速食品,孩子如何能拒绝诱惑呢?

试着改变环境,放置新鲜天然的健康食物,如低脂鲜奶、低糖酸奶、低脂面包、红薯、杂粮饼干、全麦面包、水果、蔬菜及坚果,让孩子自然而然接触新鲜天然的食材,从而变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就能远离不健康的食物了。

2.把创造力加进食物里

准备健康的食物还要带点创造力!父母若是觉得健康的饮食单调、无趣且不好吃,那么孩子也可能出现一样的反应,如何让孩子接受健康饮食呢?父母可以试着改变食材种类、形状、颜色搭配、烹调方法,甚至是餐具的选择,这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孩子喜欢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制备与设计,也能提高食物的接受度。

3.用餐气氛要安排

有些孩子在用餐时间跑来跑去或是边玩玩具、边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破坏了用餐的气氛,而且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也不清楚吃了多少。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不重视正餐的需要,转而以零食为主。

父母在安排好适当的用餐时间及固定的用餐空间后,应以坚持但不破坏气氛的态度,要求孩子遵守用餐的规矩,让他了解用餐的重要性,专心吃完饭。

与家人一起用餐是很好的学习情境,但前提是必须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评食物或挑食,以便让孩子学习良好的用餐礼仪与模仿饮食行为。在孩子行为改变的过程中,记得不要以零食为奖励或交换条件,如吃完饭后给一颗糖果,以免功亏一篑,破坏了辛苦建立的健康食物环境。

4.父母放下自己的偏好

幼儿的饮食问题一直是许多父母教养孩子时的一大困扰,如果能放下压力,以轻松与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可避免陷于亲子关系紧张的局面。

在食物的挑选与烹调的安排上,请先放弃自己对食物的喜好,尽量在孩子的环境中安排新鲜天然的6大类食物(奶类、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制作健康的餐点供孩子选择。如果食物被孩子拒绝时,也不用气馁、生气,应尊重孩子,先改用同类别的其他食物,再运用一些创造力改变供应的模式,以增加孩子对食物的接受度。

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且健康饮食的环境是父母的责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各式各样的健康食物,自然养成不偏食的饮食习惯,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

5.选择绿灯食物

用“绿灯走,红灯停,黄灯要小心”的概念来提醒您选择健康食物。

“绿灯”食物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助健康,适合每天选用,包括新鲜蔬果、米饭等天然原味食物。

“黄灯”食物也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糖、油脂或盐分含量稍高,要酌量选用,如炒饭、汉堡等。

“红灯”食物只提供热量的食物,糖、油脂和盐分过高,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只能偶尔满足一下,如汽水、巧克力、甜甜圈、薯片等。

8.5 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真吓人。我们家买车当天,我家女儿居然一晚没睡好,高兴惨了,因为她身边很多同学上学、放学都是父母开车接送,我家女儿也许记在心里了。

最近又说要买一双好朋友有的溜冰鞋,之前我已经买了一套给她了,但她说没有别人的好,非要重新买。她现在是见别的同学有什么,她就想要什么。小小年纪就这么攀比,怎么了得?

——梓新妈妈

我的孩子才上高中,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说,哪个同学买了什么牌子的衣服,哪个同学家里又给买了什么东西等,言下之意也得给他买,如果没给他买,会让他在同学中很没面子。

上星期回家,他说很多同学都问他怎么还没有手机?他一听立马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回家来就要求我们给他买只手机,并且保证不会影响学习。

你说,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给他买怕他学习分心,不给他买,他会觉得我们做父母的连这么点要求都不满足他,不顾他的面子,真的很为难啊。

——宁柯爸爸

据悉,同学之间经常比这比那,比完吃的比穿的,比完穿的又比用的,甚至连牙膏是什么牌子的都比,像这种盲目的攀比之风,目前在孩子中非常盛行。

很多父母在一起说起这个事情时都深有同感。和上面例子中的父亲一样,许多父母对这个问题也束手无策,买与不买都是个问题,给他买怕反而助长了攀比欲,不给他买又怕伤了孩子的心。

孩子出现攀比是比较普遍的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无法做到理性思考,还不懂得什么该买、什么可以暂时不买,只要看到别的同学有,他也很喜欢,他就觉得应该买回家。这种攀比心理源于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但由于年纪尚幼,不知道可以通过提高自身能力的办法来实现,而是通过外在事物的攀比来实现。孩子觉得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好,就是自己比别人强,自尊心就得到了满足。

孩子是很难控制这种攀比心理的,但是父母不能盲目地、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父母要把握好尺度,当好裁判员,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逐渐明白自身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比别人强。

跟同学攀比也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寻找认同对象的结果。孩子有个心理特点,就是寻找认同对象,这个认同的对象可以是他们的偶像,也可以是亲人、朋友。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和认同对象一样的东西,如手机、衣服等,就会感觉自己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如果自己的东西比别人的好,那么自然会产生优越感,内心也就得到了满足。

孩子爱攀比,还是因为担心被周围的人排斥。在他们看来,共同语言一部分是建立在共同拥有的物质之上,如果看着大家都在拿着手机相互讨论,而自己没有,就觉得插不上话,感到被同学孤立了。因此,他们就要不断地追随周围人的脚步,这表现出来就是攀比。

虽然孩子的攀比心理有情可原,但父母如果不正确引导,最终可能扭曲他们的心灵。那么,父母应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

这样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父母不要过分溺爱独生子女,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造成攀比惯性。作为奖励可以偶尔为孩子购买一两件学习用品,既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至于养成不良习惯。

2.淡化家庭条件的优越感

条件优越的家庭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孩子面前尽量淡化家庭的优越条件,尊重别人,不炫耀自己,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而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父母,也应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孩子,大人们用这样正确而平和的心态去生活,孩子才能有平静的心去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3.告诉孩子不是什么都要拥有

由于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往往借助对比对象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面对孩子的一些攀比,父母在不回避的同时应告诉孩子,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一样,对快乐的感受也不一样。可以通过反攀比或改变攀比兴奋点的方法干扰孩子的攀比心理,让孩子明白不能样样与人攀比。

例如当孩子要买某样东西时,问他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让他慢慢了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与别人同样的东西。还可以从孩子的特长着手,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就要多肯定他在学习上的努力,让他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而他的优势是学习,这是别人比不了的。

4.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激励其向好的方面发展

攀比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让一个人愉悦,可以使一个人快乐。作为父母,我们就要学会利用攀比的积极因素鼓励孩子,抓住孩子爱攀比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攀比,这样就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确认识攀比的意义,并且利用攀比来激励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