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分清界限
14094900000030

第30章 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1)

8.1 孩子害羞怎么办

害羞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大约在一岁到两岁半左右,要经历正常的害羞期;在经历害羞期后,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参加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

但有一些孩子在过了这个时期之后,仍然过分害羞,无法发展社交技巧。在八岁左右,其中有半数的人出现社交恐惧症,还有一些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过于严重的还会形成怯懦与自卑的人格。

害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正常焦虑现象。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孩子的先天素质和性格差异。

有的孩子在身体发育方面有缺陷,通常会变得比较敏感和害羞。有的孩子先天气质内向、孤僻、胆小,喜欢安静独处。另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孩子害羞与否与文化差异有关。例如,中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更害羞。

(2)父母的教养态度。

父母对于孩子过度保护或者家教过于严格,都可以造成孩子过于害羞。过于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不能应对环境的挑战,很容易演变成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从而产生害羞情绪。

在家庭管教过于严格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经常有退缩行为,如:内向、顺从、信心不足,害怕参与社交场合等情况,因而导致越来越害羞。另外,如果父母本身就很害羞,不爱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恐惧心强,孩子们也会受到影响。

(3)先前失败经验的影响。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孩子们以往的失败经验会令他失去自信,甚至产生恐惧,以至于孩子一遇到类似的情形就胆小、害羞,甚至紧张、退缩。

春节期间家里来客人了,静静的小脸涨得红红的,一个劲儿地往妈妈身后躲;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如果让她唱歌、跳舞和讲故事,她总是低下头,紧张得半天开不了口;偶尔与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她永远是听别的小朋友的安排,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静静的爸妈工作都很忙,平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少,面对孩子在春节期间表现出来的种种被动、退缩的行为,他们非常着急,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况。

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博士认为,害羞虽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容易成为工作的搭档。所以面对孩子的害羞,父母也不必过于紧张,只要父母耐心培养、注重方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是会走出害羞的。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锻炼孩子:

1.让孩子当“小司令”

害羞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往往不“出挑”,因为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躲在别人的后面。因为害羞,他会失去在人前表现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少了,孩子会更害羞。这是一个很打击孩子自信心的恶性循环。

父母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孩子一起玩。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2.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有条件的话,父母也可以在小区的邻居中给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让他们经常在一起玩。

还可以让孩子经常把小朋友带到家里来玩,妈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游戏,以便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全家外出时,可以让孩子问路、购物;在家里,可以让孩子接电话等,以便锻炼孩子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3.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父母就要注意措辞了,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平时,父母也不要在别人面前给孩子戴上“这孩子就是害羞”之类的“帽子”,这种定性的话只会起到负面的强化作用。时间长了,孩子会以为他就是害羞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和长辈要做出相应的“精神投资”。父母要注意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他们为自己骄傲,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心;要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8.2 孩子爱生气怎么办

儿子从小就脾气倔、爱生气,当他平静下来时,也会认识到这么做是不对的,但急起来就控制不住自己情绪。

有一次,我们母子俩去超市买东西,儿子缠着我买玩具手枪,我说:“家里不是有好几个了吗?不要买了,不如去买些书看。”儿子认为家里的玩具手枪有的坏了,要买新的。

我不同意,他就黑着一张脸对我发火。我耐着性子等着他发完火,然后很坚决告诉他不能买。他没辙了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出了超市。

有些孩子在发脾气时,会做出比较剧烈的举动,比如:扔东西、打身边的人、大哭大闹,甚至大人越想哄他就哭得越厉害,令父母感到束手无策。

不同个性的孩子面对相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性格激烈的孩子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会有较强烈或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

这是因为平时父母无限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他自然就会大发雷霆。或者是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较严肃,就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压抑。

这让父母觉得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哄都哄不好,于是失去了耐性,为了纠正他,只能粗暴地打断、阻止孩子表达愤怒与不快,甚至大打出手。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做法。

因为孩子为了维护自身的情绪平衡,也需要适当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快。所以,父母应学会接纳孩子的愤怒,容忍他的不满,让孩子适宜地宣泄不快,才能在性格上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与毫无原则的溺爱是两码事。

那么,面对生气的孩子,父母们该怎么办呢?

1.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发脾气时,马上给他玩一些需要动手的玩具,如搭积木、拼图、串珠等,也可以和他一起看图画书,让他把兴奋的情绪转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小心眼、没出息,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沮丧。

还可以教孩子做游戏,孩子一旦被新游戏所吸引就忘了令他生气的事情了。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差,极易分散,很容易被新奇的东西、事物所吸引。如两个孩子为争夺一件玩具而生气、大哭,大人可拿一玩具给其中一个孩子,或将其中一个孩子带到别处玩。

2.允许他发泄不满

孩子哭闹时,要让他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如让孩子说出他的不满,父母表示理解并给以安慰,会有利于孩子心理上的放松。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此时切勿强行制止,或大声呵斥孩子使他停止哭闹,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孩子由于受生活经历和能力的限制,常常不知该如何表达和平衡自己的情绪,认识不到只有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才能适当地发泄自己的不满。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也要用正确的宣泄方式,如可通过唱歌、大声说话等将愤怒表达出来。你可以和孩子说:“生气发火是可以的,如果你不高兴,就跟妈妈说你非常生气,我就知道了,不要又哭又闹,长期这样会生病的。”

邻居的孩子来家里报信,说儿子正在和一个小伙伴吵架,眼看就要动手打起来了。妈妈心急火燎地赶到现场。原来小伙伴们在一起踢足球,儿子担任守门员,因为技术不佳,使得对方屡屡进球。大家便埋怨起来,其中一个小伙伴的言语充满了嘲讽,儿子被激怒了,吵着吵着,就要动起手来了。妈妈急忙上前拉开了儿子,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儿子拖回家。

儿子气鼓鼓地说:“您干吗拉我回来,我咽不下这口气,他们联合起来欺负我!”妈妈问儿子想不想撒气?儿子说想,于是妈妈递给他一摞报纸,让他尽情地撕,用这种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怒气。撕了一阵以后,儿子平静下来,告诉妈妈这招还真灵,现在心情好了许多。妈妈抓住时机,引导孩子想象如果和小伙伴打起架会有怎样的后果。妈妈问:“你会喜欢这种行为结果吗?”儿子终于想通了,说:“打起架来,双方都可能会受伤。而且,自己还会失去朋友,没人愿意和自己玩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应该先离开,避免发生冲突,以后再向那个同学提意见。”

3.和他讲道理

要跟孩子讲一些他可以懂的道理,态度要温和,不能被孩子的坏情绪带动,继而做出过分的反应。如果遇到孩子敲自己头的情况,可以告诉他,敲痛头要上医院看病。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好好地商量,才有机会得到他想要的;但如果乱发脾气,一切免谈(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位妈妈说:“有一次,南南没做完作业就想玩玩具赛车,换成平时我是不会同意的,但这次他用很友好的态度跟我商量,我就同意让他放松一下。让孩子学会凡事都要好好商量,无理取闹是没用的。”

4.愉快的生活环境

轻松的环境对孩子很重要,哪怕父母遇到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生活环境会感染孩子的情绪,轻松的气氛使他随时能够自由、放松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5.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在孩子心情好时尝试一些新的游戏活动。有时,孩子不喜欢某些游戏是因为不熟悉游戏规则或不擅长,父母的引导会改变孩子对这些游戏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尝试新游戏时,父母要尽可能陪在他身边,给他以鼓励。

6.让他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带孩子参加儿童或成人的社交活动,并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如怎样结识新朋友,如何与小朋友在游戏中合作,如何解决游戏中的分歧等。

8.3 自私的小孩怎么教育

“我女儿3岁了,我忽然觉得她非常自私。她的玩具别的小孩连碰都不能碰,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她要大方,可好像没什么效果,不知该如何教育她?”

——陶陶妈妈

“我女儿活泼可爱,但就是有些小气和自私。平时在家里吃东西,总要第一个给她才行,有一次吃西瓜,奶奶切开后先尝了一口,她就大哭大闹了起来。全家哄了半天她才安静下来,真让人发愁。”

——西西妈妈

“我儿子玩别人的玩具就挺好,别人玩他的玩具他就咬别人。天呀,他怎么这样?我揍他都不行。”

——小毅爸爸

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度疼爱,好玩的、好吃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一切都是我的,慢慢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习惯,形成骄横跋扈的性格。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纠正,这种自私心理会严重妨害孩子的成长。

自私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自私的儿童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长伴他玩耍,没有弟妹要他照顾,好吃的食物,爸爸妈妈尽着他,图书、玩具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爸爸妈妈不想办法补救、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的意识膨胀,自我中心意识加强。加上当今儿童普遍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因而往往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自私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儿童往往单纯地确定“我即世界”,这种自我中心虽随时间和经历的推移逐渐转向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行为,但儿童仍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儿童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他,相应的行为也如此。另一方面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致。其一是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反复无常、表里不一时,对孩子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缩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结果必然导致自私的产生。其二是过分宠爱,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这就是父母的过分宠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的责任是训练孩子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

人类社会是群体生活,它要求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总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自私、吝啬、冷酷残暴的人。

因此,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要教育学生心目中有别人。”“我们在教育上首先关心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学而劳动的自豪感。见到她眼里闪烁着作为人的这种自豪感后,我才能说,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人性诞生了。”

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克服孩子的自私毛病,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