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养育轻教育,丢弃了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人格,及其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父母把这些品德和能力的培养都简单地归于一点——读书成绩好。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应试教育的无奈造成了对孩子心理教育、引导的忽视,即便设置了心理课,也成了形同虚设的摆设。
随着青少年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不少父母开始关心家庭教育的问题。于是,父母便主动和孩子谈心,但发现孩子已经不是想象中那个天真的、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而且也不愿多和父母说说内心想法,甚至有的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愿多和父母说话,于是父母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吗?
其实,这主要是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周围生活事物的看法,而父母的知识、教育水平却没有跟上孩子成长,自然就形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表现出不听父母的话,不愿多和父母交流,两代人之间出现代沟,难以沟通。
所以,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重养更要重教。只有父母多关注家庭教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树立教育观念,多和孩子沟通,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和孩子产生很大的代沟,做孩子真正的老师和朋友。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重养更重教”?
1.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得深入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方能成功,何况为人父母肩负教儿育女这项重要工程呢?
因此,父母要多留心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关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和沟通方法,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
2.注重孩子的早教
在孩子早期成长阶段(入学前),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随着孩子成长,才慢慢向学校教育过渡。因为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有其血缘关系的特殊性、父母的权威性、个体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些优势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
而这种教育优势对孩子的人格、习惯行为的影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态度,甚至决定子女的行为。
但早教不一定就是要孩子早学习,应该注重多方面培养孩子,使其全面发展。而且早教的内容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兴趣、爱好等来合理安排,不可贪多贪全,否则适得其反。
3.孩子要穷着养
中国的父母历来习惯把什么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他们认定:“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尤其是一些中年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绝不能再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否则自己和孩子都会很没面子。
而许多工薪家庭即使孩子的高消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父母禁不住孩子一哭二闹也忍痛掏腰包。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只是父母一味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却往往并不领情,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无形中养成了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惯,意志薄弱、不思进取。
但西方的家庭教育则是强调“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意识里灌输了这个概念,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
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予孩子的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此,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艰难不易,更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激发吃苦进取的精神,对其未来大有帮助。
正确的教育思想应该树立“富门寒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鼓励孩子用劳动创造财富,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1.4 重智育轻能力
现在的父母无不望子成龙的,而望子成龙的父母,无不注重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开发。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智力超群”,在学习上,给孩子增量加压,填鸭教育;在生活上却包办代替,百般呵护。
但是,经观察发现,那些在幼儿时期表现了超出同龄儿童智力水准的孩子,等到成人后仍大有作为的却不多。例如,一些“学习尖子”,一上实验课或在实习时,成绩就不如人意了,他们动手能力很差,表现出典型的高分低能。还有一些“高材生”,到了国外,当一切都要依靠自己时,顿时变得手足无措。
他们的智力是没有问题,然而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却差得多,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这都与父母只重视对其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开发有关。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如果能学习好,其他都算不了什么。但正是这种想法,实实在在地制约着孩子的成才。当父母的应该知道,仅仅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尤其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想孩子成才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如果一个孩子虽然具有超常的智商,但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很差,恐怕也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因此,父母在注意培养智力的时候还应注意培养孩子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父母应从幼儿时起就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手。
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在劳动中成长。
2.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需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从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潜意识。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位妈妈这样谈自己的经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是我女儿小时候常挂在嘴上的。我很早就培养女儿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等生活技能。
从她上托儿所开始,我就让她自己吃饭,尽管吃得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我也坚持让她自己吃,慢慢地她就养成了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那种孩子前面走、大人后面跟着喂饭的镜头在我孩子身上从没有出现过。
孩子自己洗脸洗脚的时候,我怕倒水时被热水烫着,我就特意为她准备了气压水壶,只要手一按热水就出来了,既方便又安全。就是这样,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女儿能做的事我就决不代劳。
做父母的不要老是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我做家务时总要请女儿帮忙,如晒衣服时叫她拿衣架、吃饭时请她摆碗筷等。
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楼下小店去买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每次买回家后,我会及时地表扬她,再请她说说买东西的过程,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孩子学做事的时候,由于能力的限制往往好心做了坏事,这时父母千万不能发脾气。记得女儿第一次学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我安慰她说关系的,并告诉她只要经常洗,就能洗得又快又好。果然以后经过几次练习她就学会了洗碗。有了女儿的帮助,我轻松了许多。
从小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当女儿碰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她自己解决,比如她做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就让她查字典,有时女儿怕麻烦,叫我写给她看,我会为难地说:“哎呀,妈妈也忘记了,你快查一查字典,然后来告诉妈妈是怎么写的。”女儿听我这么一说,就积极地、愉快地去查字典了,查到后还真的要来教我怎么写,我也就虚心接受,这时,她会很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在孩子的学习上培养她独立作业的习惯,在生活中锻炼她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有一天早晨,女儿跑到校门口时发现自己忘戴红领巾了,这可怎么办?我让她自己想办法。结果她在校门外和同学商量好,叫同学进校门后解下红领巾,再从围墙那边递给她。
我觉得这个办法还是挺有创意的,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协商、请求别人的帮助等一些交往的技能,即时地解决了实际的困难。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去尝试、去体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3.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文摘》就儿童创造力教育的观点与措施问题,提出8条对策:
(1)用儿童读物和玩具等物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儿童易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问题并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2)鼓励儿童自己去探索、去行动,从而树立起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信心。
(3)对儿童提出的问题,甚至是一些荒唐的问题,也应该重视、鼓励,有时不置可否也是一种鼓励。
(4)允许儿童对自己所做事情表示后悔,鼓励他嘲笑自己所犯的错误,引导他从中吸取教训。
(5)给儿童布置一定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但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过长,应让儿童用大部分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6)给儿童订立微高于同龄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
(7)提供同一问题的几种答案,让他自由挑选,使他产生信任感。
(8)对于儿童的任何想象力都必须给予鼓励。
美国人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也从不用考试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1.5 重分数轻德育
案例一:为10元钱,17岁的孩子竟将母亲砍得身首异处。
2004年1月8日上午,家住河南省灵宝市的谢翔发现放在抽屉里的10元钱不见了,便去问父亲,父亲说没看见。他又去问母亲,母亲也说没看见。但他怀疑是母亲拿走的钱,非要母亲说清楚不可,两人就争执起来。突然,谢翔从柴火堆上抽出一把砍刀,照着母亲就是一刀,母亲倒在地上,他非但没害怕,反而抡起砍刀,又朝母亲的脖子上连砍多刀,直到母亲身首异处。
杀死母亲后,他把手上沾的血洗掉,找到父亲说,他把母亲杀死了。据了解,谢翔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2000年,他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后因家庭困难辍学在家。
案例二:13岁少年偷家里钱找小姐,还扬言要捅死母亲。
小朱和小邓都还是13岁的孩子。两人于2003年10月13日离家后,和另外两个十几岁的少年整整一周都出没在常德市的一些娱乐场所,让小姐洗脚、按摩,昏天暗地地玩耍。其间,小朱把从家里偷出的两万余元全部用光,这25900元钱是父亲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用来维修破烂不堪的房子的钱。
在民警的帮助下,偷钱的孩子回到了家中。另一个孩子趁机逃掉了,几天后还借小姐的手机跟家里的母亲打电话:“妈妈,你不要报警,也不要打我,更不要找这两个小姐的麻烦,要不然我一刀捅死你!”
听见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样的口气,孩子的母亲眼含着泪水告诉记者:“养了他十几年,我还不如陪了他几天的小姐!”
这虽然是两个个案,但却带给我们一种深沉的思考:育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
现在仍有许多父母认为所谓的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分数高。父母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往往只注重对孩子衣食住行的关照,而对孩子思想品德关心过问不多。
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和放松了孩子的德育、个性心理教育。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心理因素,也不要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切为了考试和升学。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只盯着葫芦,因为他想要的只是葫芦,所以他不去管叶子上生了虫子。他也不去施肥,他认为施肥叶子会争走大部分肥料,他白天看着、夜里梦着他的葫芦能快快长大,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只盯着分数的父母无异于这个种葫芦的人。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只注重成绩而不关心德育的教育是不会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的。因此,父母要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要“德”字当先。
那么,在家庭的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哪些方面?
1.培养爱国意识
国家,先国而后家。没有国哪来的家?没有国家的荫护,我们将生活在怎样一个环境?我们一直用母亲比喻祖国,用报答母亲的恩情来形容我们的爱国之情。
母亲是生养我们的人,是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是母亲给了我们做人的权利。而祖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让我们幸福地生活。没有人能独立于国家之外存在,就像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国家。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也热爱他的祖国。因此,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的爱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