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小养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的观念
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让孩子把自己当做家庭所需要的、且应该对家庭做出贡献的一名成员看待。在过去的家庭里,几乎所有的成员都要为家庭的生存做出贡献,现在,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对孩子奉献而并不要求孩子对家庭会有所奉献。
其实,父母应该让孩子认为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自己和父母一样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庭的所有事务和困难,除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如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衣物、书籍等,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在厨房当帮手、看护弟妹、照管宠物等,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爱和责任感。
3.从小养成对自己所属的团体负责的观念
教育孩子对自己所属的团体负责,让孩子从小学习各类社会角色的扮演,培养团队精神。比如:让孩子与幼儿园小伙伴友好相处,尊敬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帮助老人等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等,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以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4.从小树立公民意识
教育孩子对社会负责,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让孩子懂得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有益的志愿者工作、义务募捐活动等,为更广泛的社会团体做出贡献,开拓和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
责任训练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抓起,父母必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孩子,父母通过帮助孩子担当起真正责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早学会道德推理,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发展相应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成熟的漫长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最后,我们不妨听一下在美国素有“领导人教父”之称的丹尼斯·韦特利博士是如何告诫天下父母的。
丹尼斯·韦特利博士曾担任美国阿波罗计划的模拟培训师,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戴尔、通用汽车等多家500强企业的顾问,并先后为这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开设过150多场主题为“提高领导力”的讲座。
这位“领导人教父”在一次“论坛”上说,父母最需给予孩子的不是金钱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生活、负责任地工作。
这位心理学博士告诫父母,给孩子再多的物质财富,多年以后他们未必能记得,反倒会滋生其“坐享其成”的人生观念。而责任感是在小事中养成的,比如让孩子们觉得,打扫房间、清理书桌是他们应该做的事,过马路时帮助比自己年龄小的或者身体不适的伙伴是自己的责任。韦特利说,只有从小就具有责任意识,孩子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组织、社会尽职的人。而这点,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当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有了一种使命感时,就会更加热爱生活和学习,因为他把这些当做了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负担。在教育上有困惑的父母是否可调整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去试试呢?
5.7 孩子的事情自己决定
瑶瑶已经上二年级了,课余时间特别喜欢打球,而对弹钢琴不感兴趣。但妈妈却认为女孩弹钢琴更能培养气质,所以就给瑶瑶报了钢琴班,还给她买了一架好琴。瑶瑶知道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只好乖乖练琴,但她总是不开心。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强。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父母说不,但他们又一直被教育着要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了,他们有了自己作决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孩子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他人,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训练孩子的自主能力就很难了。
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通往成功,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有关研究表明,总是由父母作决定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建议父母给孩子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作决定。
1.给孩子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危险的事情,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作决定,而且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并且是真正的自己作决定。父母千万不要左右孩子,要给孩子以单独思考、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2.尊重孩子的意愿
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要尊重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任何涉及孩子的事情,应尊重或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见解,甚至当父母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如:对话时,不要打断或反驳孩子;不要干涉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3.给孩子自己的小天地
无论家庭的居住条件如何,父母都要给孩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小角落。在这个角落里,可放置玩具架及小筐、纸盒等容器,每天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作决定,自由地带小伙伴玩耍,自己取放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他们会强烈地要求自主,什么都想自己去做。这种独立性的要求是合理的、积极的,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必然要求。
对于孩子,父母要注意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并且放手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孩子独立的精神和自信、勇敢、沉着等好品格。
但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己作决定的能力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事宜:
(1)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如:“你想穿什么颜色的毛衣?”孩子可能会提出家中没有的东西,若父母不能顺从时,反而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而应该问:“你想穿这件绿毛衣,还是那件红毛衣?”
(2)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因为孩子不知什么有危险。例如:“过马路时你是拉着妈妈的手还是爸爸的手?”而不能说:“过马路时你要拉着大人的手吗?”
(3)根据孩子的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孩子作一些决定。如,“要下雨了,在图书馆里避雨比操场上好些”,“如果我们不去看奶奶而去看电影,奶奶会伤心的”,这就让大人进入孩子的选择中去。
(4)让孩子知道,只要尽力而为作出比较合适的决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应该让他知道作决定的后果,从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判断能力。
如果小孩坚持穿裙子去操场玩,结果不小心弄破了皮肤,你不应该说:“瞧,我叫你穿裤子对吗?”而应说:“你想一想,如果我们下次再来操场玩,我们怎么保护好自己?”随着孩子的长大以及经验的增多,作决定的能力与技巧会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