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14094600000012

第12章 思想与智慧(3)

曾国藩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所以他常说:“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是极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学经验,这意味着由富而贫、由盛而衰是人人都要刻在心里的人生大课题。“止”是聪明之举,可克服盲目和冲动,可克制失控和失手,解决你究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成败难题。曾国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显眼而顺利一生,关键就在于:他时时以一个“止”字为行动之本,从反面考虑问题,绝不“越雷池一步”,表面更无张狂,该收住立即收住,把自己停止在一个安全的区域中,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险。

当然,世上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善于知己之行、知己之止的智者。曾国藩即为典型之一。君不见,大千世界,浪里淘沙,因行为过度而不能止于适当处,引发人生一连串大小失败者,实在是葬送自己的盲动和愚蠢之举。正鉴于此,知行者并不少见,知止者却少而又少。故在观照曾国藩成功一生时,人们对他再三标举的“知止之学”尤为叹服,可谓先见之明,富有教益!

“知己之止”与“知己之行”同等互妥。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上,你的自我努力是成功的一个方面,但是你的自我控制也是成功的一个方面,正如常言所说:“打天下易,守天下难。”遗憾的是大批人一旦登上成功之峰后,就开始身心忽悠,头脑发晕,得意忘形,处处都在“失控”的状态下为所欲为——大把的花钱,过度的享受,癫狂的刺激,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悬崖勒马免身亡”,都是对那些不知行之止者的忠告,虽然通俗,却为民间大智慧。但是对其置若罔闻者,满大街皆是。

人们应力争做到行当行之行,止当止之止;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6.不拘泥于眼前的短期利益

李嘉诚强调:“最重要的是有远见,‘杀鸡取蛋’的方式是短视的作风。”

能够做到在商场上无往不利的境界,李嘉诚认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见,不可拘泥于眼前短期的利益,否则难以成功。

“我做生意时,我警惕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会碰壁。”这是李嘉诚曾多番说过的话。原因是他年轻时表面很谦虚,但其实内心根本是很骄傲的,因他看到其他同年纪的同事,时常去玩乐,而自己则去求学问,大家都是受很少的教育,他们却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比他们一天一天地提高,大家虽然做同样的工作,但自己不断求上进,所以内心很骄傲。但李嘉诚又同时警惕自己,不要因骄傲遮蔽了自己的限制,尤其创业有小成就时,更是要引以为戒。

“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好。”

1981年3月7日,李嘉诚接受香港电台节目“珠玑集”访问,主持人曾用名问他,在生意上有此大成就,多少部分是靠运气,李嘉诚当时回答说:“我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这一点……”但到了1998年,他同样接受香港电台访问,提及当年所说的那句话时,再次强调:“今日我再坦白一点说,最初创业时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工作,靠辛苦,靠能力赚钱。”他更表明之所以能视刻苦为乐事,主要是来自一份全情投入的心。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基础上力求发展,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作好准备。”

1998年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说出这番话,引证他经商多年的心得。前“和黄”董事总经里马世民亦曾说过,李嘉诚对于市场的变化很有洞见,且十分准确。他的成功之道,其中一点是对时机的掌握。当市场沉寂时,他反会作出某些投资,原因是他保持着公司财政的稳健,故可以大着胆去闯;另一方面,他速战速决,因为好的交易不会出现太久,因此,果断的人往往取得佳绩。

不拘泥于短期利益,要善于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确定自己的当前行为。

真正实干的战略家善于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做事情要走一步看三步,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看三步。看三步的前提是必须先走好第一步。不搞争论,抢抓机遇,是走好第一步的必要条件。因为一争论,必然耽误时间,机遇一晃而过。决不能像古代的弟兄两人,看见天上飞来一只大雁,还没用箭射下来,就争论起是蒸着吃还是炖着吃,结果大雁飞走了。

7.做好企业,心不可满

李嘉诚说:“‘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香港华润集团副总经理乔世波持有同样的认识。虽然许多商界人士都知道,总资产达一千三百多亿元的华润集团近年来在国内大举并购企业,堪称企业界的航空母舰,但是,华润管理层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乔世波认为,“止”是最重要的问题,可惜许多企业没有这个意识。

他说,宁高宁在华润工作时,一直强调“企业人在上”,因为“企”字的上面是“人”。那么,我们进一步观察,“企”字的下面是个什么字?是“止”,它是企业稳固的基础,与上面的“人”字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圆满的“企”字。所以,做企业懂得“止”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做大以后。

“企业‘止’为安。懂得了‘止’,也就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乔世波补充说。

凯马特的失败,就是一个不知“止”的典型案例。

美国大型零售企业凯马特曾经声名显赫,对于零售业而言,它就相当于汽车业的福特公司,堪称业界的“教父”级企业。凯马特被视为“折扣营销模式”的祖师爷,在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位居美国零售业榜首,创造了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和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并且是世界上首家使用现代超市收款系统的企业。1981年,凯马特的店铺总数超过了2000家,网点覆盖了美国50个州。

就当时的经济状况而言,凯马特足够大了,水几乎已经满了。但是这时,它的管理层开始失去理智,头脑中完全没有“止”的观念,错误地认为做大就是做强,只有不断地做大才能保持自己独有的强势地位。所以,它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再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它的核心竞争力——折扣营销,而是把本应该投资于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改善后勤物流体系的资金,全部用来收购书店、体育用品店、家庭用品店及办公用品店,试图通过向8个不同领域的扩展使自己更加强大,成为零售领域的“全能冠军”。1984年,它收购了家装连锁店Builder Square。1989年,它收购了PACE会员制仓储超市。1990年,它收购了拥有10家店铺的体育用品连锁超市Sports Authority和办公文仪零售商Office Max。1992年,它又进军欧洲,收购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的13家店铺,以及Borders图书连锁超市企业。1994年,它在墨西哥和新加坡建立合资零售企业。到了1997年,凯马特还倾力推出了所谓“大凯马特”(Big Kmart)店模式,比传统的凯马特店更大、商品更多。

但是,折扣商店和其他商店的顾客群体不同,服务方式也不同,凯马特的竞争优势无法延伸到这些领域。结果,这些耗费大量资金和精力辛辛苦苦收购来的企业,最后都亏损,不得不忍痛“割肉”,一一悉数卖掉。并且,“大凯马特”店的模式也令人大失所望,最终于2001年弃之不用。

而在凯马特四处扩张的时候,沃尔玛已经悄悄地后来者居上,并取代凯马特成为美国零售业的霸主。从2001年开始,凯马特试图扳回霸主地位,与沃尔玛大打价格战。但这时,凯马特已经雄风不再,一位零售业咨询师这样说道:“凯马特和沃尔玛打价格战,就相当于卢森堡和美国开战。”结果,凯马特的赢利大受影响,到期的欠款无法支付,最终只能申请破产保护。

所以,大不能代表强,大也不代表安全。相反地,心满了,理性丧失了,大就成了趋弱的先兆,成了危险的预警。

华远地产一度是北京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公司。宁高宁曾回忆起他在1994年第一次到华远地产时看到的情景。当时的华远还没有大厦,是在复兴门桥附近的一片平房里办公,是一个很朴素的公司。员工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就在后院的食堂吃饭,一个部门有一间房办公。那个时候,因为公司没有多少钱,所以钱用得也很有效率。后来,香港华润与几家海外股东一起成了华远的大股东,公司想的就大了,要市场份额,要回报率,要增长前景,要少开发土地、多开发房子。不久华远就搬家了,搬进自己的新楼——华远大厦。

宁高宁谈到,几乎与搬进新楼的同时,华远的境外股东在香港上市,就是华润北京置地。华远公司开始有钱了,几乎全北京都知道。合资时有了点小钱,后来上市,又发可换股,又发新股,总共集资了四十多亿元,这些钱在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也是大钱。人有了钱会变,公司有了钱也会变。钱的使用效率不高了,回报率一路下滑。当时的美国人董事保罗说公司有太多的钱是很危险的,不幸让他说中了,公司连续两年经营出现亏损,而且产生了许多有钱公司的老毛病:不良资产和应收款过多。

再后来华远发生了很多事,管理者变了,股东也变了,报纸上炒得很厉害,于是有人想从中推论出一些哲理来。宁高宁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无非就是要把一间有钱的公司当没有钱的公司来管。

当企业膨胀起来之后,管理者的心态就成为企业未来成败的关键因素了。

大企业常常被形容为恐龙:凶猛、强悍,让人畏惧。但是,大企业也容易像恐龙一样,对外界反应迟钝,行动笨拙不堪。考古学界对恐龙的灭绝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恐龙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其神经系统相当简陋,大脑发出一个行走的指令,这个指令需要两分半钟才能传达到它的足部,而足部的一个感觉反射到大脑,也需要同样的时间。对环境反应迟钝,也是被形容为恐龙的大企业常见的病态。因为不只是机构庞大造成信息传递时间长,最主要的是,大企业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固有的偏见以及非理性的浮躁,使得心满了,对外界不断变化的新鲜信息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样,对环境的判断和趋势的把握就会迟钝和不真实。

杰克·韦尔奇曾对“大企业病”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染上“大企业病”的企业,就像一个穿上了很多层毛衣的人,不但体态臃肿,行为愚钝,而且感受不到市场的温度变化。韦尔奇的比喻十分形象生动。可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是:即使这样,许多大企业还是试图套上更多层的毛衣,为了使自己显得更大。在局外人看来,这样的行为几乎超出了理性的范围,但似乎已经无法自控。为什么?因为企业的决策者不知道“止”,只知道“进”。他们的心满了。

做大,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是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可是,如果在经营过程中,心做大了,做满了,问题的解决就难上加难。所以,比尔·盖茨说,对于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其事业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他们自身。

春秋时期,帮助楚庄王建立霸业的楚相孙叔敖的一段经历,对我们很有参照意味。

楚王知道孙叔敖贤德,就任他为相,孙的亲朋好友以及朝廷的大臣都来向他祝贺。随后,来了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者,头上戴着白帽子,好像是来吊唁孙叔敖。

孙叔敖见了,赶紧整理衣冠,很恭敬地出来见老者,问:“别人都是来向我祝贺的,只有您是来吊唁我的,有什么说法吗?”老者说:“身份已经很高贵并且骄矜傲慢的人,百姓一定离他远去;地位做到很高却乱用权力的人,国君一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还不知道满足的人,他就随时处在危险中了。”

孙叔敖再向老者叩拜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教诲,希望您进一步补充。”

老者又说:“地位做得越高,对人的态度越要谦和;官做得越大,待人之心越要恭敬;俸禄已经丰厚,就要把持自己不去获取不义之财。坚守这三点,就可以治理楚国了。”

楚国老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保全的途径:做大做高以后,心要收敛、要谦卑。所以,心不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