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奇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殊荣,获得员工无条件的信赖,完全靠的是对员工的想法表示理解。理解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为能理解自己的人献出性命也绝不皱一下眉头;而对于不能理解自己的人呢,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连话都不愿意和他多说。
应该说,这种想法是人所共有的,古今中外通用。现在我们不还在喊着“理解万岁”的口号吗?人人都明白理解的作用,管理者也不会例外。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它巧妙地用于管理呢?员工的心理抗拒,多数是积累的怨气和不满所致,只要管理者能试图去理解他,让他的情绪能有个产生共鸣的地方,还愁不能消弭员工的抵抗,从而让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吗?
§§§第3节 让员工向你“开炮”
1.让员工畅所欲语,能及时修正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常面对员工的心理抗拒,管理者都会想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对公司不满呢,还是对我本人不满?是抱怨调动了工作呢,还是抱怨没有享受到应得的权益?当根源被查找出来之后,管理者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无疑,这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进步。
但是,找到员工抗拒心理的根源,并不是管理者工作的终点。员工的问题是一个方面,管理者自身的问题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通常,员工对于公司和管理者所抱有的情绪都是集中算到管理者个人身上的,他们决不会去抱怨一个抽象的组织。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之下,员工们会认定是管理者存在某些问题和错误,把所有的责任推到管理者的身上,而不会去反省自身的不足。
针对这种员工抗拒心理背后的情绪,管理者最好的对策就是批评自己,让员工向自己“开炮”。许多管理者认为,当员工对自己有意见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大胆说出来,往往真的能帮助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改正或者解决。“他们提出的看法非常精辟,我简直没有反驳的余地。”某公司管理者江先生说。
2.能成功化解员工的抗拒心理
容许员工将责任指向管理者自己,能及时修正管理上的问题,这只是第一个好处。至于第二个好处,就是能成功化解员工的抗拒心理,这也是我们所要讲的最主要的方面。
员工心理抗拒的产生,是和管理者下达的命令密切联系的。对调动工作不满,是因为管理者让他调换了工作;对失去应得的权益耿耿于怀,是因为管理者的决策让他没有了机会。很自然的,员工会把矛头指向让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管理者,直接对管理者的一切工作安排表示抗拒:
你让我做这种工作,我就偏不做好;你需要我贡献的这种技术,我就偏要藏藏掖掖;你要我写一个文件,我就偏要敷衍了事;你急着要我今天完成的一项任务,我就偏拖到明天去。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管理者不消除员工对自己的敌对情绪,就很难化解员工的心理抗拒。在管理中,对员工的想法表示理解、肯定员工的工作和向员工示弱,使用的是拉近感情距离的技巧。让员工向自己开炮则有所不同,它不是在感情上拉近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而是让员工的情绪得到宣泄,让问题的根源得到部分解决。说到底,它也是满足员工的一种情感需求,因为很多时候员工并不是不理解公司的决策变动,而是单纯地对管理者抱有责难心理,希望有人为自己的处境承担责任。
对于这种员工来说,管理者如果能够主动地“邀请”员工批评指责自己,就代表着管理者的胸襟过人,把员工的事情都放在心上,不推诿自己的责任。
“跟着这样的领导,心里很踏实。只要做好工作,就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被公司炒掉。”某笔记本电脑销售公司的员工小周这样说。
“本来,我对于五一不放假是很抵触的,因为早就和女朋友约好去她家拜访她的父母。可是经理突然要我加班,一下子就把这个计划给搁浅了。当时心里确实很气愤,加班时根本就是在敷衍公司。”
“后来,大概经理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把我叫去谈话。我抱定了抗拒到底的心态,甚至已经在猜想他会讲什么。但让我非常意外的是,他居然很诚恳地问我对他有什么意见,还说他也知道让我加班是很过分。”
“听他这么说,我也就不客气地把被打乱的计划讲给他听,还说这样让我在女友父母面前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而且,我指责他没有在事先把工作计划安排好,才会造成匆忙加班的问题。现在想想,当时也是被怨气冲昏了头,居然真的说出来了。”
小周说,当时经理听了,说的确是他考虑得不周全,才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计划。
“说实在的,他能主动问我对他有什么意见时,我的气就消得差不多了。后来又听到他这么说,我哪里还好意思责怪他呢!不过,这样倒是让我看到了领导也有人性化的一面,感觉亲近了不少,以后打起交道来,也比较敢说话,敢提意见了。”
小周承认,自那以后,就很难再对经理产生抗拒的心理,有什么问题都会直接寻求解决的途径。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管理者引导员工发起责难,以排除抗拒心理的妙用。大多抗拒多是针对小问题,代表员工一些并不严重的情绪,只要能巧妙地将它引发出来,就能让员工释怀,安心地投入工作。而且,这种情绪的产生,作为管理者也或多或少地要承担一些连带责任,或者主要责任。不管自己究竟有没有做错,只要能消除员工的抗拒心理,同时也不用真的承担什么过错和责任,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4节 矫正前任错弊以树权威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俭素来为史家称道,其原因就在于他上台后对前任的弊政进行了大胆的否定。
崇祯皇帝的前任天启帝朱由校,是个十分荒唐的君主,他根本不理政事,终日在宫中操练土木工艺,将一切大权全委托臭名昭著的大宦官魏忠贤。
魏忠贤是个极阴险狡诈的人,他对上讨好迷惑天启帝,对下残害忠良。他所控制的特务更是无孔不入,因此气焰极高,成为政治矛盾的焦点。如此人祸,再加上自然灾害连连发生,弄得民不聊生,人民起义纷纷爆发。此时,明王朝与新兴的满族势力在东北的较量正如火如荼,明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崇祯即位后,为了扭转衰势,树立自己的“明主”形象,他必须改变宦官专政的局面,其中首要任务就是把恶贯满盈的魏忠贤除掉。
魏忠贤爪牙遍布朝廷内外,年轻的崇祯帝不敢贸然行事,因此他入宫之初,对魏忠贤和颜悦色,做出很尊重的样子,以安其心,随后解散宫内兵丁,解除魏的爪牙职务。待魏孤立后,崇祯立即宣读魏的“十大罪状”,将其发配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在行至阜阳时被迫上吊自杀,他的尸体被千刀万剐,脑袋也被割下送回其故乡挂杆示众。随后崇祯又为万历天启年间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朝政为之一清。
崇祯的这一手可谓有胆有谋,干得漂亮,崇祯的威望一下子树立起来,被朝野上下称为“明主”。
§§§第5节 智慧是树立权威的必备手段
智慧是领导者树立权威的必备手段。所谓智慧,就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作为领导者,对发明创造并没有特别要求,但对于辨析判断的能力却是非常必要的。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还很多,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些人都是不肯投降的,尤其是他们在思想上、学说上所做的“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怕了。结果呢?康熙帝化有形为无形,不仅压制了这些人的行为,而且还在中原关内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巩固了清王朝的地位。
当时李二曲在陕西一带讲学,所以顾亭林这班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帝明明知道,可是他反而征召李二曲做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会去的。
后来康熙帝到五台山并巡察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的督抚尊崇李二曲先生为当代大儒,是当代圣人,并表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然,李二曲也知道这是康熙帝下的一招棋,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了李二曲讲学的那个邻县,康熙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关系到他的气节问题了;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在床上,“病”得爬不起来。
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的邻境,陕西的一大堆官员都跟在皇帝的屁股后面,打算去看李二曲的病。康熙总是会给人退路的,他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病得很重,卧床不起了,与此同时,李二曲也只得打发自己的儿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一下。康熙当然高明,虽然他也知道李二曲是不想见他,所以装病,但他顺着梯子下,不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到李家,如果李二曲骂他一顿的话,那么就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就会引起民族的反感,使潜伏中的问题激化;不杀,又有失皇帝的尊严,所以就不去了。康熙还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其善为转达他的意思,又交待地方官,要妥善照顾李二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做了皇帝,不得不回京去处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以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
康熙这一折腾,李二曲的心里肯定要好些天不能舒坦,而且还会用更长的时间来考虑他们决意要反的这个皇帝到底该不该反。而士人听得这件事后,一定也会对清政府的态度有所改观。康熙这一招不仅树立自己在读书人心中的威信,而且还会让“反清复明”的集团内部产生分歧,正可谓是一石数鸟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