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14094000000047

第47章 公文写作技巧解疑(25)

(3)辩证把握内容结构

“令行禁止”,令与禁、行与止是辩证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只令不禁,令难其行;只禁不令,禁难其止。这种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应当反映到命令体公文中来。比如,发令“进军”,就要反对“按兵不动”以至“后缩”;发令嘉奖某一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同时就要禁止与排斥与之相悖的错误行为;宣布禁止某一不良行为,就在于申明提倡与其相对立的另一行为。因此,在命令的内容与结构处理上,要明确可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申明不能做什么,是为了把应该做什么廓清和突出起来;申明应该做什么,又需要以不能做什么来充当保证。在这方面,《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4)体现排山倒海的文势

自古以来写公文很讲究文势。文势就是公文的气势。公文的气势首先与题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命令(令)是负载时代重大历史使命内容的文种,其本身所蕴含的气势必然显得很强烈。

形成文势的再一因素就是结构。“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我们必须通过公文的开头、过渡、转折、收合、结尾以及文字的详略安排等,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就是命令(令)体公文气势的本质。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文,是毛泽东起草的一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动员令”,全文逻辑十分严密,文势排山倒海,语言庄重有力。开头先是说明发布命令的缘由:“由……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紧接着,追溯了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国内和平协定的原因:“南京国民党政府……阻止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国内问题”,随即进一步指出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协定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在这里运用了三个排比句,以强化语势。在充分阐明缘由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命令你们”作过渡,转入“令的要求”。四条要求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次序,首先要全歼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其次是逮捕惩办战争罪犯,再次是争取地方性的和平解放,最后是再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一次签字的机会。不论是四条要求,还是全篇令文,都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造成一种顺流直下,锐不可挡的气势,从而对国民党反动派形成一个强大无比的政治压势,促使其分化瓦解、快速崩溃。

语言更是显示气势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必然显示不同的文势。语言的情调、声调,句子的长短,不同的句式、成语、警句以及辞格的运用等,都体现着命令体公文的气势。《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文的开头部分,作者连续使用三个“拒绝这个协定……”构成的排比句,其势如强弩连发,击中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要害;“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均须缉拿归案,依法惩办”等短句与并列词语的连续使用,反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态度及铿锵有力的声威,显示了“压倒一切敌人”的雄伟气势。

303.怎样写好“公报”?

【解答】《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将“公报”列为党政的机关主要文种之一,规定其适用于“公开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公报的内容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

有三种写法:一是由“会议名称”与“文种”组成,并在其下用括号标明会议通过的日期,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09年9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二是直接点明公报的“发布形式”与“文种”,如《新闻公报》《联合公报》;三是由公报的“发布机关”“内容”与“文种”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公报》等。

(2)正文

由于公报内容及发布形式的不同,各种公报正文的写法也不尽一样。

一是发布会议情况的“公报”。其正文主要是由“引言”(即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即出席会议的人员、议题及主要活动内容)、“决定事项”与“会议的号召与要求”四方面内容组成。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其“引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接着进入第二部分,交代会议基本情况中的出席人员、主持人、议题及主要内容等,如“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会委员194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52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曾庆红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此后,是会议的决定事项,即第三部分,属于大会肯定、强调、认可、批准的内容: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全会回顾了党的执政历程,一致认为,党执政5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主要是……

会议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

全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全会强调,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全会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稳定发展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

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调整充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

全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一致认为,这有利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有利于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全会决定,徐才厚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增补陈炳德、乔清晨、张定发、靖志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艾斯海提·克里木拜、王正伟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田凤山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田凤山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

最后是大会发出的号召:“全会号召,全党同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上述这篇表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情况的“公报”,以高屋建瓴之势,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既有原则性的论述,又有具体的阐释;既提出问题,又对其进行深刻有力的分析,并进而“解决问题”,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问题”的分析,切中肯綮,高度概括,这是写好此类公报的关键所在。结尾处是会议所发出的号召,由于其紧承上文,因而显得贴切自然,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由于是会议公报,涉及的是对会议全部内容的反映,代表全体与会人员的意志,因此文中先后多次出现“全会听取”“全会指出”“全会强调”“会议审议”“会议决定”“全会号召”等标志性语句,并以之提领一项议题内容,这是会议公报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是新闻公报。一般都非常简明扼要、精炼概括,包括“导语”“主体”与“结尾”三方面内容。如刊发于1980年5月22日《人民日报》上的一份《新闻公报》,导语是:“1980年5月18日至5月21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主体内容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参加研制、生产和试验的全体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和一切有关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刻苦钻研、辛勤劳动、大力协同的结果”,结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三是联合公报。我们先看一个实例,即发表于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上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联合公报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自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尼克松总统于2月21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领导人经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接触之后,现在有机会坦率地互相介绍了彼此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对此,双方认为是有益的。他们回顾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

这篇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在中美关系史上曾经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它解决了两国之间几十年的僵持关系,轰动世界。当我们再次认真研读这篇公报时,仍可进一步体会到其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冲击力和高超的写作艺术。全文写得内容完整,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标题直接点明公报的发布形式和文种,十分显豁、突出;主文部分首先交代了发布公报的背景情况,紧接着用“中国方面声明”“美国方面声明”,以及“双方声明”“双方同意”“双方希望”等作提领语句,将中美双方各自的态度和立场作出了明确、具体的阐述。由于联合公报事关重大,故而在用语上极其讲究准确精炼,恰当得体,这是写好此类公报的重要一环。此外,文中将中美双方各自的声明及其共同声明穿插起来进行表述,给人以圆润缜密之感。

写好“公报”的要领包括以下四点。

(1)要注意严把“内容关”,做到当“公”则“公”、当“报”则“报”

公报要公诸于世,这是就空间来讲的;它又是一种历史性文件,这是就时间来讲的。正是因为这种时空特性,要求我们对写入公报中的内容必须认真筛选,严格把关。它应是党和国家的高级机关用来公布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消息和重要决策的,或是国家统计部门用以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情况的,除此之外,一般不能使用公报。

(2)要做到重点明确,主旨突出

有些公报,特别是会议公报和涉及统计情况的公报,内容往往比较繁杂,因此,在撰写时必须抓住重点,突出行文的主旨。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事件的陈述和观点的阐述上,而且要紧扣全文的核心内容来写,切忌杂芜并陈,令人难得要领。

(3)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公报作为党和国家高级管理机关使用的公文,用以公布重大事件或重要决策,因此它十分讲究用语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是什么,不是什么;应当怎样做,不应怎样做,必须确切无误地传输给读者,而且要最大限度地使用低密度的语言,用较少的文字涵盖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只要认真品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的语言,我们就不难体会和理解公报的语言特性和要求。

(4)要严格区别“公报”与“公告”,切忌混用或错用

如前所述,公报与公告两个文种所涉及的内容事项及辐射范围基本相同,并且存在使用上的习惯性问题,因此极易导致错用或混用。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不可随意而为。否则,就会有损于公报的严肃性。

304.怎样写好“议案”?

【解答】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