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团结,工人阶级的团结,劳动人民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基本原理之一……中央认为,当此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要历史关头,有极大地必要来唤起全党同志更加注意提高革命警惕性,更加增强党的团结……列宁和斯大林曾要求苏联共产党“保护我们党的一致,如同保护眼珠一样”,这同样应成为我们的格言。
二、为着增强党的团结,全党同志……都应遵守下列各项规定:(共六条,略)
三、党的团结必须是也只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在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正确的组织原则的基础上的团结。为了……
四、……全党干部都应当以身作则,同心同德,“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如同一个和睦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便团结整个工人阶级,团结全体劳动人民和全国人民,为战胜内外敌人的任何破坏阴谋,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事业的胜利而奋斗。
《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党中央和毛泽东针对当时在党内少数同志中出现的不注意党的团结的错误倾向而作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议。全文以“增强党的团结”为主旨,按照以“虚”带“实”的逻辑要求,分条列段式地层层递进地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务“虚”,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与当时所面临的客观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增强团结的重大意义——“党的团结、工人阶级的团结、劳动人民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在陈述增强党的团结的必要性时,先后讲了五个“鉴于……”,前四个“鉴于……”是并排句式,从社会讲到党内又讲到干部;第四个“鉴于……”对前三个又有特别强调的意思,即“党内一部分干部滋长着一种极端危险骄傲情绪……独立王国”;第五个“鉴于……”是对前四个“鉴于”进行兜底,起总括作用。这五个“鉴于……”表现为先并列、后递进、再总括的写作手法,不仅显得很有气势,而且简明概括。
第一个问题与第二、第三、第四个问题的关系是以“虚”带“实”。第二个问题,就如何增强党的团结作出了六条规定,这六条是并列的关系;第三个问题阐述了党的团结原则与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本决议的贯彻要求,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并与开头遥相呼应。总之,全文以“虚”带“实”,先从原因、背景、意义讲到六条规定,再从具体规定讲到方针、政策,最后落脚到决议本身的贯彻,层次清晰严密,事理融会贯通、头尾呼应、浑然一体,是这份决议写作的突出特色。
(3)结尾
决议通常要有一个鼓舞号召性的结尾。写好结尾很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头尾照应,加深认识,给阅者一个完整的印象;二是鼓舞士气,循此前进,有利于决议内容的宣传贯彻与执行。以前述决议为例,第一篇决议写了约160字的结尾:
“在党中央和华北局的正确领导下,河北省党代表会议终于揭发了刘、张的罪行,并把他们开除出党,这是河北党的组织的一大胜利。希望河北全省同志,接受这一痛心的教训,为开展全省规模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肃清资产阶级的腐化影响,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为进一步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巩固河北党的组织而奋斗。”
由此不难看出,决议必须有一个结尾,而结尾又通常是一段十分简明干练、铿锵有力的鼓舞号召性的文字。
写好“决议”的要领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要了解决议的形成
决议是产生于会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会议决定的事项都可以形成“决议”。从原则上讲只有经过法定程序选举或依据其他组织原则按照一定程序召开的会议或委员会会议才能形成“决议”。工作会议、专题会议或其他临时性会议决定的事项一般不使用“决议”的文种形式,而采用“会议纪要”的形式行文。
第二,要明确决议行文的主体
这是由“决议”形成主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般文件的行文主体基本上是“制文机关”,而决议的行文主体基本上是“会议”。
第三,要准确把握会议的中心
决议产生于会议,是会议成果之一,它体现着会议的中心思想及结论性的意见,表示了会议参加者群体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因此,要写好决议,首要的是先把会议的主题或中心吃准,要了解会议的背景和目的,了解会议所要解决的主本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历史,掌握会议的肯定性意见及其他看法、意见与要求,知晓会议决策方案的多种状态及其中的最佳方案。这样才能拟出一个有质量的可供会议讨论通过的决议初稿。
会议决议必须明确表现会议群体的肯定与否定态度。它的肯定与否定,是由法定生效人数来决定的,不能因为对某一问题有少数人持不同意见就出现“多数人认为”、“少数人认为”这种写法。这种自然表述问题的方式,是决议写作所绝对不能允许的。
对法定生效人数所决定下来的问题,通常以“会议决定”“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等方式加以表达。
第四,要强调快速成文的敏捷性
有的决议时限性很强,即使是一些大型工作会议事先可拟出提交会议进行讨论通过的决议稿,但也要受会议实际进行情况的制约,在会期内不断有所修改、补充与调整,以便按时提交会议通过。所以,写决议留给撰拟者的时间是不宽裕的。鉴于这种情况,要求决议撰拟者在写作时要做到思维敏捷,快速成文。这首先决定于平时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与认识,不仅了解它的现状、了解它的历史,还要了解决策者对这一问题的倾向性的意图,只有“厚积”才能写得又快又好。其次,还决定于对会议进程情况的掌握,不仅了解多数人的意见,还要了解少数人的不同意见。
297.怎样写好“决定”?
【解答】“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决定”中的“决”字,反映了它产生的特点,即产生于决策之中,直接为决策服务,属于决策性文种。它虽然与“决议”同属决策性文种,但它的产生不像决议那样只能出自于会议。它可以是会议集体讨论通过的,也可以是领导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作出的。
关于决定结构与写法,其内容结构包括如下几部分。
(1)标题
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由领导机关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决定,其标题是标准式的,即由“制文机关”“事由”与“文种”三个要素组成,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另一种是由会议集体讨论通过的决定,除有一个标准式的标题外,并附有一个括号,注明某年某月某日,由什么会议予以讨论通过的字样。
(2)正文
根据内容繁简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也不尽一样。
一是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大政方针、重大问题的决定,通常采用“撮要分条列段”的写法。即在开端处先用简短明了的文字,交代全文的中心思想及总的观点,然后并列分写若干条,在每个条的下面还并列一些段落。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开端处先用200多字讲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也就是制发这份决定的缘由、依据和目的:“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注:这段文字是讲它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农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笔者注:“但是”以后,指出当前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这是交代制发本决定的“必要性”,也就是“依据”。)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笔者注:“为……工作”这句话交代制发本决定的“目的”。)现作出如下决定。”显然这200多字是全文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的“撮要”。
在“撮要”的下面,这份决定共写了“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监管”“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等七个问题,亦即七大条,在每一个条下面多则又列有6个小段、少则也有2个小段,总计7条25段(此决定详见《国务院公报))2002年第33号)。
又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开端的“撮要”只写了64个字,非常简短,然后写了8条34段;《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头交代作出这一重大决定的依据和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这段置于开端处的“撮要”文字,只有111个字,开宗明义、简明扼要、干脆利落。然后,正文部分写了12个问题,分列了42个小段。
上述三篇例文,前两篇都没有单独的结尾,最后一个段落写完即结束全文。而后一篇决定,在第二十条(42)段文字之后,还另有一个属鼓舞号召性文字的结尾:“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份“决定”之所以要有类似“决议”一样的结尾,就是因为它产生于集体会议,而不是由领导机关直接作出的,这也是它与前两篇决定的不同之处。
二是内容比较简单,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及专门事项的决定,通常有三种写法:
①“篇段合一式”的写法。即全文由一段文字组成,一段就是一篇。如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详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40~1341页),就是这种结构写法。这份决定,开头十分干脆,用了一句议论性的文字,把健全党委制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讲得很深刻,从而点明了决定的中心所在。然后,使用了一段叙述性文字,指出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制发本决定的目的所在。最后,运用说明性文字,分别指出了关于“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保证会议质量”及“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等要求。这么多的内容只写了300多字,用语非常精练,像“亦应如此”“二者不可偏废”“监机处置之权”的恰当运用,都节省了不少文字。
②“撮要分条式”的写法。它与前述的“撮要分条列段”写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存在“列段”的层次,结构较为简化。如《××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廉政监督的决定》,开头先用极简明文字讲明制发本决定的意义、依据与目的:“加强廉政监督,惩治腐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的有关规定,就加强廉政监督,惩治腐败问题,作如下决定:”此乃“撮要”。然后分为4点逐一作出了具体要求与规定,这是“分条”,合起来即“撮要分条式”。
③“分条列段式”的写法。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既无单独的开头,亦无独立的结尾,全文由并列的几个条段组成。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就是如此。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展情况的报告》,对我国政府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
第二段表明我国对加人世贸组织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会议认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也是建立完善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的需要。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并坚持权利与义务平衡、循序渐进开放市场的原则,以确保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
第三段是作出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