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把话说到点子上
14089500000030

第30章 圆满说服篇(3)

一位知识测验的主持人向一位应考者提问:“先生,据说您是足球方面的专家,理所当然知道所有足球方面的事,是吗?”“那当然。”应考者悠然地回答。“那么,请问球门上的球网有多少个孔?”应考者一楞,但随即镇定下来,说:“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一定是知识十分渊博的大学问家。”“那当然。”主持人面露喜色地答道。“那么,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亚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研究的是什么学问?”应考者问道。“保塞尼亚斯是古希腊一位能言善变的哲学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完全正确。”应考者又问道:“你知道有关他的一件轶事吗?有一次,雅典的首席执政官听说他很有口才,想当众考他一下,就请他出席贵族会议。首席执政官让每个贵族议员提一个难题,请他用一句话来回答所有的难题。议员们提了几十个问题,而他只用了十分简单的一句话就回答了所有难题。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面对这样多的难题,他只能说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完全正确,您真不愧为是保塞尼亚斯的后代。”应考者又问道:“今天我想再提一个问题,你还能用一句话回答吗?”“请问吧!”主持人颇为自负地答应了。“那么,现在我问你,足球球网上有多少个孔?”“啊……”主持人无言以对。

在这里,应考者面对主持人的刁难,先巧妙地回避,再“投其所好”恭维他“知识渊博”,使其在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觉充当了被考者的角色,应考者又一再恭维他“回答正确”、“完全正确”,使其更加自鸣得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身份,最后落入了对方的陷阱。而应考者巧妙地运用“投其所好”术,反客为主,反守为攻,掌握了主动权,反而控制了主持人,也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和杰出的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摹形拟象把话说到点子上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可选取比较恰当的比喻,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拟象的描绘糅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而且会更有说服力。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召公谏厉王弭谤》记述了召公的劝谏之词。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

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第三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这就更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这两个分句说明了“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也就是说,让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够从这里体现出来。“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紧承、小结“财用于是乎出”和“衣食于是乎生”两句,也说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三层内容中有两层都是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正是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才使得召公的建议易于被厉王接受。而其中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已经成为历代传诵的名言。《荀子·王制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都来源于此,可见这一比喻对后世影响之大。

摹形拟象用形象的手法来阐述自己要说的道理,既不伤和气,又能顾全大局,不失为一种说服他人的好方法。

以柔克刚把话说到点子上

任何人都是有自尊、要面子,所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以柔克刚,多用建议的语气词句,少用命令口吻,这样不但能避免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且他们会觉得你这个人平易近人,进而乐于接受你的建议,与你友好地合作。

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曾和美国最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他告诉她正在写有关“对待下属”这本重要的书。塔贝尔告诉卡耐基,在她为欧文·杨罗写传记的时候,访问了与杨罗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一个人。这个人宣称,他从来未听过杨罗先生向下属下过一次命令。例如,欧文·杨罗从来不说“做这个或做那个”,或者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经常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在检查某位助手所写的信时,他总是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能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正是杨罗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人都愿意和他相处,并乐于按他的意愿做事。所以,当我们要说服某个人时,最好也多用建议的口吻。

一个学生因故迟到了,导师以非常凶悍的口吻问道:“你怎么能浪费大家的时间?不知道大家都在等你吗?”

当学生回答时,那位导师吼道:“你回去吧,既然不想听我的课,以后也不用来了。”

这位学生是错了,不应该迟到,耽搁其他同学的上课。但从那天起,不只这位学生对那位导师的举止感到不满,全班的学生都与他过不去。

他原本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假如他友善一点地问:“你有什么事情要处理吗?问题解决了吗?”并建议说:“如果你能事先通知大家今天有事要晚来,大家的课程也就不会耽误了。”这位学生一定很乐意接受,而且其他的同学也不会那么生气了。

通过这种方法,使人们很容易改正他们的错误,而且维持了对方的自尊,使他们认为自己很重要,并希望配合你的工作,而不是反抗你。

所以,说服他人,最好别用命令的口吻,否则,后果绝对对你不利。

正话反说把话说到点子上

中国古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在说服过程中,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口头说出的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图恰恰相反,却反而能成功。这就是正话反说的妙处所在。

正话反说可以用来提高批评人的效果。

下面一位班主任的说法就巧妙地运用了此方法。

班上有不少男生最近迷上了抽烟,深谙教育心理的班主任知道这是许多男生在发育期间追求“成人化”的表现,横加指责只会造成师生对立。

因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并不点吸烟学生的名,只是说了这样一席话:“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吸烟的好处。”一句妙语开场,如石击水,反响激烈。

班主任讲道:“第一大好处是吸烟引起咳嗽,夜半尤剧,可以吓退小偷;第二大好处是咳嗽导致驼背,可以节省布料……”

这种诙谐的反语暗示了吸烟的害处,使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和理解了教师的用意。

在说服时,用反语来归谬,然后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来,也很有效果。

一位学生迷上了“轮回报应说”,坚持吃素,并说:“谁杀了什么动物来世就变什么,杀了牛就变牛……”班主任同样推理下去:“难道说为了下世做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杀人吗?”从而让学生打消了“轮回报应”的迷信心理。

让我们再看个例子。

西汉时期,汉武帝讨厌喂大自己的乳娘,嫌她好管闲事,便决定将她迁出宫外去住。

乳娘在皇宫住了几十年,非常不愿离开宫廷生活,在无可奈何之时,想到了大臣东方朔,他是汉武帝的近身红人,希望他能帮助自己说几句话。

她把事情告诉东方朔后,东方朔安慰她说:“你如果想获得帮助的话,就在他派人将你带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注视皇上,千万不可说什么话。这样的话,也许还有一点希望。”

这天,乳娘将要离开汉武帝,满眼泪水,回头向汉武帝看了好几次。东方朔故意大声地说:“乳娘,你快走吧!皇上现在用不着你喂奶了,还担心什么呢?”

汉武帝一听这几句话,如遭雷击一样,感到十分难过,想到自己是吃她的乳水长大的,她又没有什么大错,就立刻收回成命,留乳娘继续住在宫里。

在这个故事里,东方朔巧妙地利用反语,说汉武帝已长大了不需要她再喂奶了,正是借此向汉武帝说明,他是吃着乳母的奶长大的,汉武帝仅仅因为老人的一些小毛病而要把她赶出去,岂不成了忘恩负义之徒?这样他成功的达到了规劝汉武帝的目的。

正话反说的应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要能让对方听懂你的意思就可以了。

反语规劝还有一个要求,即反语必须幽默风趣,气氛必须轻松,使别人生不起气来,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规劝。如果你态度生硬粗暴,只会引起对方的愤怒。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好好说服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