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装傻充愣。你说:“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②侧面躲避。你默默想一会儿,再说:“我记不得了,恐怕得麻烦你自己去问他们。”
③正面回击。可以作肯定的答复回敬他:“我只记得一点,那就是不可以问这样没礼貌的问题。”
>>(3)“我不要跟你这种人讲话”
这样可恶的人决定不和你讲话,是件你该觉得幸运的事,你就该坦白表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啊,太好了!真是老天有眼。”
②他这句话是对你讲的,你当然可以说:“哦!抱歉,我还以为你是在和我讲话。”
③假装没听见。这是对付这种无礼言辞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你说什么?”“你是说……?”“我没听见,你再说一遍好吗?”不管他是否肯再说,都是他输了。假如他果真糊里糊涂再说一遍,你就以牙还牙:“抱歉,你这种人说的话我听不见。”
>>(4)“你自以为是什么人”
这样的话是要你对自我认识产生疑问——你为什么说出这种话?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不要动怒,索性把他的话说清楚:“依你的意思,我要是某某人才够资格和你说话,是吗?”
②谦和一点,请教他:“我倒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常常自以为是什么人吗?”
③用开玩笑的方式:“我不大确定,不过我一定算是个人物吧,有不少人给我写信呢。”“现在吗?我自以为是受害者。”“不管是谁,反正是你没听过的人。”或者干脆指指旁边的人:“我自以为是他,你再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5)“你少来这一套”
这是不太中听的话,即便是当众以不友善的语气对你说了,你也应该礼貌地给予答复。回答的方式不外乎一般的客套话:“不必客气。”“请笑纳。”
如果是你说的一句话惹怒了对方,而使他说出这样的话,你觉得他的怒意莫名其妙,你的话可以说重些:“本是你应得的,何必恭维!”
面对攻击你的人,怎样把话说到点子上
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相互发火,是由互不了解、缺少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设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一所医院里,病人挤满了候诊室。一个病人排在队伍中,将手上的报纸都看完了也没有挪动一步,于是他怒火万丈,敲着值班室的窗户对值班人员大喊:“你们这是什么医院?这么多人排队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我下午还有急事呢!”
值班人员面对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释说:“很抱歉,让你等了这么久。是这样的,医生去开刀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时脱不了身。我再打电话问问,看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谢谢你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长队得不到及时诊治,责任并不在那个值班员身上。但是他理解病人的急切心情,因此,面对病人的错怪,能够沉住气一面解释,一面劝慰。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浇油的回答好多了。
>>(1)用幽默自嘲摆脱尴尬局面。
一位作家刚发表一本小说,获得了赞誉之声。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幽默地回敬,对“揭短”者是一种有效的应付之道。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了台。你想默认会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得口吃。
这时,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这也是语言机智、应变的技巧之一。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当明确,那些“揭短”的人有可能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地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交谈增添许多亮点。如果用不好,会使对方产生反感,造成交谈障碍。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
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态度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要意识到自嘲不过是当事者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
①尽量不要认为他人别有用心。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只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
②不可反唇相讥。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地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常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③遇到他人“揭短”,如果羞怯万分,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致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气”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上策。
>>(2)用幽默加以调侃。
一位巴黎的剧作家邀请小仲马看他的新剧本的演出。大幕拉开了,戏正在演出。小仲马不断回头,嘴里嘟哝着:“一个,两个,三个!”
“您在干什么?”剧作者纳闷地问。
“我在替您数打瞌睡的人。”
过了些日子,小仲马的剧本《茶花女》上演了。上次请小仲马看戏的那位剧作家和小仲马又坐在了一起。演出开始之后,他也不断回头去找,找了半天,终于也找到一个打瞌睡的人。那位朋友欣喜若狂,连忙说:“亲爱的,您的《茶花女》上演,也有人打瞌睡。”
小仲马听了毫不介意,幽默地说:“您不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上次看您的戏时睡着了,至今尚未醒来的人。”
还有一个用幽默加以调侃的事例。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曾遭受到许多政治评论家的攻击和批评,其中以亨利·门肯的批评最为严厉。
有一次在华盛顿里迪罗俱乐部的大会上,政治人物云集,当然,新闻记者更是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轮到罗斯福演讲时,他清了清喉咙,对着在座的亨利·门肯笑了笑,说了句开场白:“各位先生女士,我的朋友亨利……”
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却让全场听众哗然,尤其是新闻记者,彼此面面相觑,十分惊讶。
罗斯福大肆谩骂美国的新闻界,指出新闻界的记者都十分无知、没有常识,并且愚蠢而自大。在场记者觉得罗斯福简直莫名其妙,怎么好好地骂起人来了,但是再听下去就渐渐地会过意来了。
原来罗斯福所讲的内容是亨利·门肯写的一篇文章《美国新闻界》,这时所有的焦点都对准了满脸通红的亨利。
本来要根据亨利抨击的重点提出问题的记者,这时对他的评论内容起了怀疑,因为他对记者的评论如此的离谱,那么对罗斯福的政策抨击又能相信吗?
会后,罗斯福被人推着轮椅离开时,还特别到亨利面前微笑致意,表示出政治家的气度。
原本会遭受各界质询的罗斯福,于是很轻松地渡过了这一关。
当遭受到攻击时,想办法找到对方的弱点,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减轻自己的压力是很有效的防身术。
>>(3)保持平静,不作攻击。
当别人确实侵犯到你时,你当然有权利生气。如果对方是陌生人,你可以大吼大嚷、漫天叫骂,然后一走了之,祈祷彼此再也不要碰面。但是,如果对方是你的同事、朋友或家人呢?
你仍然应该生气,但别忘了沟通的艺术。得理不饶人的强烈抨击,只会告诉对方:“在我眼中,你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能者、不折不扣的坏蛋。”然而,当你平静而清楚地告诉他:他的某些行为(而非他的人格、本性)激怒了你,为什么。这将使对方有路可走,在今后加以改善自身的言行。
当然,改变自己和宽恕别人的确不容易,但却值得努力。敌意和怒气给我们的心灵与肉体带来同样沉重的负担,未雨绸缪地避免它不是很好吗?
陷入僵局时,怎样把话说到点子上
在交际中把握对方的心理,审时度势,然后凭借恰到好处的解说来化解尴尬与僵局,是一项值得重视的社交能力。
在生活中,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种种突发事件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尴尬或僵持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圆场,那么就很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快,干扰事情的正常推进,甚至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和友谊。
星期天,小莫一家包饺子,母亲擀饺子皮,小莫夫妻俩包。不一会儿,女儿从外面跑进来:“我也要包。”
母亲说:“小玉乖,去洗了手再来。”
小玉没挪窝,在一旁蹭来蹭去。妻子叫:“蹭什么!还不去洗手,弄得一身面粉,我看你今天要挨揍。”
“哇……”5岁的小玉竟哭起来。
“孩子还小,懂什么?这么凶,别吓着她!”母亲心疼孙女了。
“都5岁了还不懂事,管孩子自有我的道理。护着她是害她!”妻子很不高兴。
“谁护着她了,5岁的孩子能懂个啥,不能好好说吗?动不动就吓她!”
小莫一看,自己再不发话,“火”有越烧越旺之势,便说:“我说,今天这饺子可就太咸了哟!平日里,街坊邻居、朋友都说我有福气,羡慕我有一个热情好客、通情达理的母亲,夸奖我有一位事业心强、心直口快的妻子,看你们这样,别人会笑话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小玉还不快去让奶奶帮你洗洗手,叫奶奶不要生气了。”又转向妻子:“你看你,标准的‘美女形象’,嘴噘得都能挂10只桶了。生气可不利于美容呀!”妻子被他逗乐了。那边,母亲正在给孩子擦着身上的面粉,显然气也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