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话怎样才能说到点子上
金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多年的好友黄敬对自己越来越冷淡。金明和黄敬从小学开始就是同班同学,直到大学毕业都在同一所学校。中学时,二人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团支书,共同配合班主任把班级工作搞得井井有条。同学们都说他们是“黄金”组合、最佳搭档。即使工作了,因为住得很近,也是经常见面。但是在最近的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上,金明发现黄敬和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们有说有笑,甚至对有些相互已经不大认得出来的同学也是十分热情。偏偏对自己——这个二十年交情的朋友很是疏远。
回到家里金明给另一个老朋友陆远打了个电话,对他抱怨黄敬对自己爱理不理的态度。没想到陆元却说:“其实我早就想提醒你,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那我就直说了。我认识你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们的关系我知道。你想想这半年来黄敬帮了你不少忙,你怎么连一点表示都没有?”
“这么多年的朋友了,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吗……”
“这不是客气,这是做人的道理。不错,这么多年的朋友,不需要你物质上表示什么,但是几句感谢的话你还不会说吗?”说到这里陆远有些气愤,竟然把电话挂了。
放下电话,金明沉思良久。
周末,金明请了包括黄敬在内的几位老朋友在一家老字号饭店聚餐,大家从最近的工作聊起,又一路聊到读书时的趣闻,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其间一位朋友又提到了“黄金”组合。金明看时候已到,端起酒杯说:“这杯酒,敬我的老朋友黄敬,特别感谢他这么多年在各方面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谢谢!希望我们‘黄金’组合永远是最好的搭档。我先干为敬。”说着就喝完了一杯酒。黄敬听了这话不觉站起来,也喝干了一杯酒,说道:“老朋友还客气什么。”二人再次落座之后,原本比较沉默的黄敬话也多了起来。酒宴过后,二人又同往日一样亲近了,送走了其他好友,二人结伴,一道回家。
有些人总是以为,熟到不能再熟的朋友说“谢”反而显得见外。其实不然,无论多深厚的友谊也是需要细心维护的。好朋友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时候处理起来可能更难。对待给予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朋友,不但要心怀感激之情,更要把这种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可能朋友需要的就是你几句简单的感谢。金明是个聪明人,他不但选择了一家老字号的饭店来暗示自己和黄敬多年的友谊,还请来了几位老朋友作陪客——其实他们都知道这次的主角是金明和黄敬。酒酣耳热之时,在朋友的欢声笑语间,金明又在大家面前表达了对黄敬的感谢。金明选对了说话的地点和时机,终于冲破了这段友谊的瓶颈。
安慰话怎样才能说到点子上
当朋友遇到不幸时,有些人往往不能作出恰当得体的反应。我们常常说些朋友根本不想听的话,或者在朋友需要时我们却避而远之;或者虽然前去看望却总是避开敏感话题。那么,当朋友身遭不幸时,怎样才能使言词表达做到恰当得体呢?
最需要注意的是,切忌不可有过度的对他人怜悯和同情的表现。安慰他人时应该语气低沉但又不乏力量,尽量不当面说“可怜”、“太惨”等词语。怜悯的话语,只会令人更加悲伤,而且把“可怜”、“太惨”等词挂在嘴边,仿佛在欣赏和咀嚼对方的痛苦。对于有强烈事业心和自尊心的人,无论是真正的男子汉还是女强人乃至有志气的少年,不管其处境多么不幸,怜悯都是一种变相的侮辱,只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反感。对于老幼病残者,单纯的怜悯也只能促使他们沉溺于悲痛和绝望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更谈不上振作精神,坚强起来,向不合理、不公平的待遇和不幸的命运抗争。以下简单阐述一些针对不同对象的安慰技巧:
>>(1)受人歧视者。
对于因各种身体缺陷或因出身门第受人歧视的不幸者,劝慰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模范事迹,鼓励他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的思想影响,使他坚信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能争取到人生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
>>(2)事业受挫者。
对于胸怀大志而又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和失败的不幸者,最需要的是对其强烈事业心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对于他们,理解应多于抚慰,鼓励应多于同情,怜悯是变相的侮辱,敬慕才是志同道合。不必劝慰对方忘掉忧愁、痛苦,更不要说服对方随波逐流,放弃他的理想、追求。最好的安慰就是帮助对方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诸多利弊,克服灰心丧气的情绪,树立必胜的信念,共同探讨到达事业顶峰的光明之路。
>>(3)失去亲友者。
当人们失去亲人时,心情悲痛,最需要别人的抚慰。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发泄、释放出来,反而如释重负,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的状态。
另外,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些所谓的安慰话更会给被安慰者增添痛苦和烦恼,还不如不说为好。
某公司有个网络工程师,花了很长时间在软件上创新,结果人熬瘦了,还没成功,他面临失败,不免懊恼。这时,走过来一个同事,拍拍他肩膀说:“看你眼睛都熬红了,算了吧,有这个闲心,还不如回家休息休息!”这番话初听起来,似乎在安慰,但细听却不是滋味,伤人自尊。这种安慰像一盆冷水,给人的不是鼓励,而是冷漠。
安慰话有时候说得不好,反而会激怒对方,适得其反。要使安慰产生好的效果,没有副作用,掌握安慰的策略和尺度,注意分寸和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以下归纳几种不恰当的安慰话,以使大家引以为戒。
>>(1)揭人短的安慰。
一位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他的同桌就直截了当地说:“你难过什么,你的化学可能会比这更差,忘了它,去做化学吧,后天就要考化学了。”
这位说话者的原意是要他忘却,但这种揭伤疤的不适方式更会刺痛对方的心,安慰反而成了触发对方更大忧虑的源泉。
>>(2)为人添愁的安慰。
一位中年人在单位体检时发现肺上有阴影,医生嘱咐他去复查,当他把这个情况告诉周围同事时,有的说:“我们小区里有一个人,开始也是这种情况,后来查出是绝症,你要正确对待啊,别忙工作了,快去确诊吧!”这种过于实在的安慰,纵然有关切之心,但如此类比,被安慰者反而更加忧虑了。
某单位里一位中年妇女的抽屉被撬了,正好前几天有人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个女友就信口开河地说:“过二要过三,当心家里也被盗!”
我们暂且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位女友的本意是要她提高警惕,但这种没有根据的假设,弄得这位妇女离家时总是提心吊胆的,惶惶不可终日。
>>(3)增人懊恼的安慰。
有个人不慎遗失钱包,里面还有四百多元钱,公司里的同事开玩笑说:“还好,你仅仅丢掉了半只戒指。”
这种把懊恼象征化的说法,别人听了只会心中大为不快而已,根本起不到安慰、抚平他人伤痛的作用。
>>(4)令人忆旧的安慰。
一位文学爱好者写了几篇小说,这一次又被某杂志社退了回来,女友劝慰说:“这次比以前铅印的退稿函好多了,以后再努力吧。”
这样,便勾起这位文学爱好者由于过往的失败所带来的沮丧情绪,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需注意的是,劝慰不能同过去的不幸联系起来。
安慰他人的话如果说的得体,不仅别人听了觉得温暖,而且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安慰不幸的朋友时,通常使用的问话是:“你感觉好些吗?”“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呢?”让对方的心中感到你在关心他。
人和人之间交往,常常会遇到需要相互安慰的时候,在安慰别人时,如果有意将自己“降”到一个不如对方的“低位置”上,就有可能收到引人共鸣同时又不乏黑色幽默味道的表达效果。
在美国无线电广播中,有一个叫安东尼的人向专题节目的导演诉苦,说他太太总是跟他过不去,让他感觉处境难堪,内心难受。导演听罢,这样安慰他:“你回头想想我的处境吧:我最要好的朋友跟我太太一起跑了,他们已经跑了一个多月了。安东尼先生,你想想我会有多难受啊!”
这位导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把自己放在比对方不如的低位上,这种境遇上的降格,就使得对方在“人比人”的时候变得轻松了——那位安东尼听了定会哑然失笑,心情彻底放松,因为毕竟还有“不如”他的人在!对别人是如此,对自己也可以如法炮制。
摆脱窘境的话,怎样说到点子上
1800年,约翰·亚当斯在竞选总统时,有个共和党人煞有介事地指控他曾经委派竞选伙伴平尼克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情妇,两个给平尼克,两个留给自己。
这种桃色新闻对于政坛要人来说往往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所有人都在等着亚当斯反驳。然而亚当斯却没有急于申辩和澄清。
他故作惊讶地说道:“假如真有这样的事,那平尼克将军一定瞒过了我,全部独吞了。”在场的人听了无不捧腹大笑。
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经接受一家英国电视台的采访,采访者是一位老练机智的英国记者,他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请您毫不迟疑地用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或‘不是’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表示同意。接下来记者问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年轻作家,那么在你们看来‘文化大革命’究竟是好得还是坏的?”
梁晓声愣了一下,没想到记者会问这么刁钻的问题。他没有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称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一次,李肇星出使智利参加两国外交部政治磋商。按照惯例,会谈结束要互赠礼物。李肇星把从中国带来的礼品——仿青铜工艺品“马踏飞燕”郑重地交给对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按照西方的习惯,受礼人要当着赠礼人的面将礼品打开,然后赞扬、致谢。可当智利外长解开精美的古色古香的包装盒时,包装盒内的骏马不是踏着飞燕,而是躺在飞燕的旁边!显然,礼物可能在运输途中散架了。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了。
如何应对这种“国际性”的尴尬呢?李肇星迅速做出了反应。只见他不慌不忙,从盒子里把骏马和飞燕拿出来,亲切地对智利外长说:“这是我国2000多年前的文物,十分珍贵。”他边说边把骏马与飞燕对接好,微笑地对主人说:“你看,这骏马奔腾的姿势,这矫燕飞翔的动作,是多么的生动、逼真,2000多年前人类就有这么高超的艺术水平、这么先进的铸造技术,就连今人也会自叹不如。”气氛开始缓和,在场的中方代表也为之松了口气。为了把尴尬化解得更圆满,李肇星又接着说:“古人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骏马与燕子结合的地方,做得不够结实——不过也不能责怪他们,他们哪里会想到,我们会万里迢迢把它带到大洋彼岸,送给我们最好的智利朋友呢?”李肇星这一段机智的妙语将原本凝固的气氛化解了,会客厅里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在社交中难免会被对方抓住空挡,乘虚而入。甚至常常有人故意刁难,让你陷于窘境。即便是一派祥和中也会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
一般有经验的人在经过长期的社交实践之后,都具有沉着、机智摆脱窘境的特殊才能。他们在即将或已处于困难条件下,知道首先要沉着冷静,并以这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调整心态,使自己处于应变状态。
亚当斯轻松幽默地采取了自嘲的方式把一场风波化于无形,如果他立刻否认则说服力不够,因为以他的权势是有能力做到这样的事的,急于否认的态度反而更会引起听众的猜疑。于是亚当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是恰到好处地开了这样一个玩笑。而梁晓声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问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把难题抛给了英国记者。李肇星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将错就错化解了这个外交难题。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表现了说话者在窘境中随机应变的高超的社交技巧。练好这个本事,在面对社交场合的突发事件的时候就不必担心了。
如何把话巧妙地“插”到点子上
在一次朋友间的小型聚会上,刘延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整整几周他都在为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而懊恼。在这次聚会上,大家请一位刚刚从桂林旅游回来的朋友讲讲这次游历的见闻。这位朋友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一路上所见的奇景趣闻,大家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偏偏不久前刘延也去了桂林,听了这位朋友的描述,忍不住也插起话来。一会问某某景点你去看了没有,一会又说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意思。总之频频打断朋友的叙述,几次之后朋友感到兴味索然,突然紧紧闭上了嘴,面色阴沉,不发一言。大家也正在为刘延的行为不满,见这位朋友不说了,纷纷对刘延怒目而视。心里均想:现在没人说了,你自己说个够吧。可这时刘延只感到不知所措,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左一眼右一眼地打量着大家。最终这场聚会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