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
14043700000008

第8章 太极拳基础知识(1)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武术众多流派之一。由于它完美的艺术造型,独特的技击趣味,以及它在医疗、保健、养生等诸方面的价值,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这也是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外有识之士的重视,普及面越来越广的根本所在。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庄子》亦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取义老子太极图。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众说不一,大致有唐代许宣平,宋代张三峰,明代张三丰,清代陈王庭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的真伪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但就武术界公认的太极拳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源于陈式太极拳。其拳理原则无不含寓着深厚的道、儒家思想,甚至也有佛家内容,而且都把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奉为经典。尽管各式太极拳风格各异,但就其总体要求是统一的。都强调阴阳、中正、圆融、柔韧、松静、含蓄、连绵、朴实之原则,都崇尚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逸待劳、以心行气、以意贯劲,四两拨千斤之旨。

为了说明各式太极拳的脉络关系,列主要传递简如下:

练习太极拳要领

一、以意导动,不用拙力

人体的任何动作,都是意识支配的。练习太极拳的全部过程,也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把全神贯注到动作中去。首先做到“松静”,即:使中枢神经“静”下来,周身肌肉关节放松下来。在运动中,身体各部位要保持中正安舒,举手投足,均要轻松柔和,不用拙力,不使僵劲,即所谓“用意不用力”,做到“神为主帅”,“神为驱使”,“以静御动”,“动中求静”。经久锻炼,即可收到“外示安逸,内含坚刚”,“意动身随”,手到劲发的锻炼效果。

二、虚实分清,轻灵稳定

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是在虚实变化中进行的。古人把虚实,用阴阳作代表。太极拳家在总结练拳经验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只有分清虚实,才能稳定地把握身体重心,求得轻灵。因为每个姿势的变换,都贯穿着身法、步法、手法的虚实变化和身体重心的移动。如果虚实变化不清,进退变换就不灵,就不能达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轻灵沉着的境地。初练太极拳首先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总有一虚实的深刻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这也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的含义所在。

三、上下相随,动作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体育项目,拳论中说练拳时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些都是对周身协调、手足呼应关系所提的要求。打太极拳时要做到动作协调,上下相随,内外一体,身体各部位紧密配合,离开“以腰为轴”的作用是办不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腰一动周身俱动,否则全身劲力不整,不协调,会出现呆滞散乱的现象。

四、圆活自然,连贯柔和

太极拳架式平稳舒展,动作是以各种圆弧和曲线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合顺,各式节节贯通,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姿式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在练拳过程中避免“缺陷处”、“凸凹处”、“断续处”和直来直去的现象。通过弧形动作锻炼,有利于体现圆活自然、柔和连贯的特点,使全身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所以久练太极拳者,均有“流汗而不气喘”的体会,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五、动作呼吸,自然结合

太极拳呼吸深长细匀,通顺自然。初学太极拳的人,首先要注意保持自然呼吸,这就是说,在做动作时,练习者应照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需要进行呼吸,该呼的呼,该吸的吸,动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约束。

随着练功的时间增加,动作熟练,可以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和需要,在合乎自然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与动作要求,按照“动之则吸,静之则呼”,“开吸合呼”的规律,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这与我们在生活、劳动以及其他运动中的习惯和生理需要是一致的。以前太极拳家总结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和“以意行气,非以力使气”的经验。这就是说动作呼吸要力求自然协调配合,不可机械勉强。再就是动作呼吸要因人因势而异,不能强求一律。要保持呼吸的自然顺遂,不能违背呼吸的自然规律和“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以免有害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