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形象
13854500000010

第10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6)

三、媒介形象具有多层次性和相关性

形象可以分为资本形象、功能形象和审美形象三个层次,复杂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分为许多要素和侧面。比如,作为传播者媒介形象,其资本形象就是由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中“人的形象要素”、“物的形象要素”、“过程性形象要素”、“关系性形象要素”、“精神性形象要素”和“次级组织形象要素”等共同构成的;其功能形象是人们对于该组织能够满足受众对于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等方面认知信息的总和;其审美形象是人们对于该组织的资本形象、功能形象的审美价值的认知总和。

这些层次和各个要素、侧面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媒介形象的生成和认知。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去观察、探知事物,而是广泛调动自己已知的有关信息一起参与整个过程,并且有三个维度:一是面对现实,也就是眼前要观察、探知的事物;二是与该事物相关的同类信息进行比较;三是对于该事物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假如我们要认知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媒介形象,除了直接观察它所办的节目、人员素质等要素以外,还会和北京电视台其他频道,或者其他台的体育频道进行比较,并且还会和心目中理想的体育频道进行比较分析。

二是对于形象主体的认知信息不足的时候,认识主体倾向于把形象主体所属的更高层次整体的认知或者更低层次的具体认知进行“移情”认知或者参照认知;如果形象主体的信息完全缺失,认识主体倾向于通过主观幻想来弥补。我曾经在街头随机访问过几个市民:你觉得《山东日报》办得怎么样?就有人回答应该和《北京日报》差不多吧?其实,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山东日报》,山东省委机关报是《大众日报》。

四、媒介形象具有价值性

由于媒介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人们对于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资本、功能、审美价值的认知信息总和,所以,媒介形象也是一种资源,其具有的价值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个人、群体、社会组织等热衷于自身媒介形象塑造、渴望媒介形象升值的基本动机和本质原因。

就媒介形象的使用价值而言,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一)媒介形象的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

也就是说,媒介形象的使用价值既可以体现在资本形象层面,也可以体现在功能形象、审美形象层面,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知、了解和使用。比如,对于中央电视台形象的使用价值,有的人可能看重的是它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有人可能更看重它的众多节目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二)媒介形象的使用价值具有相对性

由于人居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偏好,导致媒介形象的使用价值并不相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虽然在中国的受众中具有其他媒体无与伦比的形象力,但是在欧美国家,它的形象力就不如在国内这么强大。

五、媒介形象具有时效性

由于形象的认知主体是人,而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形象必然具有时效性。一是人会自然遗忘;二是如果人们罹患某些生理疾病(如痴呆症)、精神疾病可能就会导致“失忆”;三是人的生命周期有限。

形象的时效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昔日的明星如果没有持续的曝光率就会成“流星”,黯然退出流行舞台;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当下的明星们那么热衷于炒作自己,以防“过气”。

六、媒介形象既有共享性又有独享性

媒介形象的共享性来自于信息的共用性。形象的传播不同于实物的交流,一方得到的就是另一方失去的,即双方是一种零和博弈,边际效益趋向最小;相反,在形象的传播中,一方得到了新的形象的信息,传播者并无损失,双方可以共享形象信息,在双方的博弈中呈现双赢的局面,而且,如果传播范围扩大,甚至可以造成多赢的局面,使边际效益趋向最大化。比如,如果世界上现在有十亿人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它的媒介形象并不会比一个人看时有什么变化,更谈不上有什么损失;相反,《新闻联播》媒介形象力在十亿人收看时要远远超过一个人欣赏的时候。

媒介形象的独享性来自于形象生成过程的的主观性,其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信息。每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方面素质不同,对于媒介形象主体的认识必定带有自己的偏见,使媒介形象和形象主体之间永远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即便对于同一媒介形象的认知也会千差万别——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七、媒介形象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形象不同于物质,并不简单地随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而是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延续性来自于人类认知的记忆功能。作为人或者事物的认知信息,形象会记忆在认知主体的脑海里,并延续一段时间,而时间的长短既取决于刺激的强度、类别,也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个体差异。比如,对于很多人来说,儿时的一些玩具、小伙伴的记忆会伴随一生。

形象的继承性来自于信息的可传播性。形象作为一种信息,既可以自我传播,也可以人际传播,还可以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大众传播,使形象可以被一代一代地记忆、存储、传递下去。

实际上,媒介形象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也可以用来说明媒介形象主体和媒介形象的关系问题:由于形象是可以被认识主体感知、记忆、表象的,所以形象主体的消失未必会导致形象的消失。中国古人早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有诗为证:

我问你是谁?

你原来是我。

我本不认你,

你却要认我。

噫!

我少不得你,

你却少得我。

你我百年后,

有你没了我。

——唐寅:《伯虎自赞》

八、媒介形象具有可传播性

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媒介形象自然也不例外。媒介形象的可传播性,使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际上,媒介形象的影响力就来自于它的可传播性——传播决定了形象力——没有传播,媒介形象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在多大的范围内、在多大的强度上进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媒介形象具有多大的影响力——地方名人、全国名人、世界名人的分别大概就根源于此吧。

九、媒介形象具有可塑造性

形象的产生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换句话说,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以影响到形象的改变。所以,这就为人们或者一些组织有目的地改变自我形象或其他事物的形象提供了基础,或者说媒介形象具有可塑造性。

媒介形象的可塑造性同时也提示我们,媒介形象塑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被塑造形象的主体往往是人或者组织这类非常复杂的事物;二是在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这些非常复杂的动态因素。

在塑造媒介形象的过程中,改善形象主体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和手段:一是形象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来主动设计和控制形象主体改善的方式与进程;二是形象主体可以按照认知主体期望的方向来改善形象主体。

在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环境因素和认知主体的因素也同样极为重要,但是现实中却往往被忽视。虽然形象塑造的成功事例很多,但是失败的事例同样不少。而在失败者中,绝大部分是因为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也就是认为自己做好了就一定能够改善自己的形象——这样一种简单的反映论观点完全忽略了认知主体的复杂性和环境的重要性。

十、媒介形象具有脆性特征

所谓脆性,是指由于受到内、外干扰因素的作用,使复杂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子系统)崩溃;由此带来的结果使得其他部分(子系统)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连锁的崩溃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复杂系统崩溃的特性,具有隐蔽性、伴随性、作用结果的多样性、危害严重性、连锁性、延时性和整合性的基本特点。

媒介形象是一个抽象系统,它的脆性特征非常突出。

比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国内外媒体进行了转载,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北京电视台的媒介形象,整个中国媒体的媒介形象也受到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