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管理学
13853600000005

第5章 管理学基础理论(2)

2.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54年出版了《激励与个性》一书,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基本上可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如吃饱穿暖;安全的,如人身安全等;社交,与人交往,进行精神交流;尊重,受人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做自己想做的,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等。这五个需要由低到高排列,在实践中也是按次序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低级的需要满足后,必然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这五层次需要的实现也是由易到难,较低层次的更容易满足;同时,已经满足的需要对人较难再起激励作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对人的一种研究成果。

3.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957年首次提出X—Y理论。X—Y理论指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在内心里对员工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X理论,认为一般人先天懒惰、自私、无上进心、愚蠢易受欺骗;另一种是Y理论,与X理论基本相反,认为人并不必然是懒惰的,有时厌恶工作可能是因为工作本身有问题,人都有一定的上进心,惩罚等并非是使工人努力工作的最好方法等。

而在实践中,所有的管理者内心里对员工的看法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取一个度。

4.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57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双因素是指管理者针对员工心理方面的状态而采取的两种针对性措施,一种是激励因素,一种是保健因素。赫茨伯格认为员工的心理状态有满意和不满意,但不是说消除了员工的不满意就直接达到了满意,在不满意与满意之间还有一个“一般性”的状态,即对工作感觉一般,既无不满,也并非就满意了。这一研究的价值在于告诉管理者,消除了员工的不满意,并非员工就对工作很有积极性了,要使员工对工作满意并因而具有积极性,得另外再采取措施。赫茨伯格指出,在工作中引起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工作环境中硬件、软件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方面采取措施,可以解决员工的不满意心理,所谓不让员工“生病”,而这就是“保健因素”。而要让员工满意从而产生积极性,则主要采取一些涉及需要层次中的尊重与自我实现这两个层面的措施,以让员工不仅“不生病”,而且更有“干劲”,这就是“激励”因素。

以上就是行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行为管理理论在时间上出现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后,也是对古典管理理论某些局限性的一种修正,古典管理理论在它那个时代,还关注不到人的问题,而在古典管理理论后期,一线作业活动的效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时,人的问题开始上升为主要问题。古典管理理论由于强调生产效率,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人”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没有充分关注与关心,自然引起工人不满、社会责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人进行研究以采取合理措施来解决生产效率问题就适应了社会需要慢慢变得重要起来,这方面研究形成的行为管理理论也逐渐取代古典管理理论占据了当时管理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但行为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有心理等方面的活动,细微、复杂而多变,也很难说研究结果与实践就完全一致了或者说符合客观实际了,也很难说研究结果能普适于日后遇到的所有情境,这是行为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三、定量管理理论

定量管理思想主要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是运用数学、运筹学、统计学等数理方法帮助军事决策。战后这些思想逐渐进入企业管理领域,并逐渐发展成熟为一种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学理论。其主要借助数学、运筹学、统计学等数理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工具,实现在管理活动中量化决策、科学决策,尽量减少决策中的个人成分。

但定量管理思想注重数理逻辑,对细微、复杂和多变的人的行为以及一些复杂情境很难客观地量化分析。

四、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确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要贡献者有F·E.卡斯特、J·E.罗森茨威格和R·A.约翰逊。其核心思想来自于系统论。系统论的核心内容是:凡是系统,都有内外两个环境,内部环境由其内部各组成部分构成,这些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它们与母系统之间互动,并互相影响,同时母系统也是其所处外环境的子系统,其与外环境互动也对其产生影响。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母系统目标,一切子系统的目标都要服从、服务于母系统最优。组织也是一个系统,管理者应以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分析组织,更好地管理组织以有效实现其目标。应该说,系统管理理论与前三种理论不同,前三种更多是从方法论上解决组织运作中的问题,找出让组织有效运作的管理方法,而系统管理理论更多是在认识论的环节上,让管理者对所处其中的组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使其能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法。

五、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贡献者是美国的F.卢桑斯,他在1976年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论述了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权变管理理论是系统管理理论的延续。系统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要研究组织内、外环境,而权变管理理论进一步强调在研究内外环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方法。“权变”就是权衡着去变化的意思,也就是权内外环境与管理学基本理论,变管理学方法。权变管理理论与系统管理理论一样,更像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是要有变的理念,知道管理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随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该理论又要求管理者具有根据特定的内外环境找到适宜的管理方法的能力。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管理方法的灵活性,这也是由当时组织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复杂的形势所决定的。

权变管理理论的一个应该解读出来的重要内涵在于,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其实都有其用处,关键看它最适合什么情境。管理理论也一样,以上我们讲的几种管理理论,没有谁好谁坏之分,没有谁出来替代谁之说,关键看它们适合什么情境。到现在这些管理理论都在用,比如在一些结果要求精确、程序要求严格的制造业企业里,科学管理理论就占据主流地位。当一个组织管理很涣散时,科学管理理论也很能解决问题。

第二节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主干内容

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中还有一个决策贯穿其过程,这是五种行为,都是管理活动,也都是管理行为,这五部分构成了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五大领域。下面对这五大领域分做讲解。

一、决策

在管理学理论中,决策被称为管理的基础。是管理活动的起点。有了决策之后,才会有根据决策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当然这是针对一些层面比较高、比较重要的决策而言的,实际上,决策在人类所有活动中都存在,不但在管理活动之中决策行为具有普遍性,而且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会面临决策,决策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另外,决策是有大有小的。

不管怎么说,决策存在于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针对大的决策也就是重要的决策来说,正确的决策之后才能有正确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展开;就小的决策来说,它存在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每一个职能之中。正确的决策保证了管理职能全过程的正确运行,从而使组织有效运作。

那么从学理上来讲,决策是什么?

1.定义

决策是什么?不同著作里的定义不尽相同,比如说,有的著作里认为决策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相替代的方案中作出选择”;有的著作里说:“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人们对行动目标或手段的一种选择或抉择”,“做决策是让某些事发生,以创造所预期的未来”,“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等。本书的定义是,“决策是管理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或机会而作出的解决方法的抉择”。

决策是一项行为,有科学的方法,做好了对组织的运作有利,即科学的决策对组织的运作有利。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就是研究决策行为怎样才能更加科学的。一句话,决策很重要,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2.决策的类型

决策的分类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在管理学理论中,对决策行为有着诸多的分类,本书简要介绍如下:

从决策主体出发,可分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个体决策就是一个人决策,群体决策就是超过一个人共同决策。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关键看情境更需要什么样的决策形式。一般来说,也就是不考虑具体情境来说,当事情比较重要、情境比较复杂、决策需要更广泛的人认同、决策时间较充裕时,最好采取群体决策,反之可采取个体决策。

从决策所影响的时间长短来说,可分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从决策的层面看,可分战略、战术与业务决策,战略层面的决策涉及组织整体和长远的发展,由高层管理者作出;战术决策是为贯彻战略决策而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一些比较具体的事务的决策,由中层管理者作出;业务决策是基层管理者针对作业活动第一线作出的一些决策,相比前两者更加具体。

从决策的目标来看,可分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即一个决策要同时满足超过一个目标。

从决策准则来说,可分为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保守决策与冒险决策。满意就行,而不必实现实践中本来就概率很小的最优状态,就是满意决策。保守决策与冒险决策的区别在于面临不确定性情境时,是做还是不做。不做就是前者,做就是后者。应该说,决策的准则是最优还是满意,是保守还是冒险,其实反映了决策者对决策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决策的各自风格。

从对决策时所面临的情境的把握程度看,可分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这两种决策相对要复杂一些。确定型决策就是决策时会有多种备选方案,而每种备选方案都只有一个结果,而且这个结果是可以确切推知的,所以要决策很容易,只要把每一种备选方案的结果都推断一下,然后在这些结果中选择最满意的备选方案就可以了。确定型决策是在决策时对面临的情境最有把握的一种决策。反之,不确定型决策就是决策时对所面临的情境没有把握时的决策,从把握的程度看,又可分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两种。

风险型决策指决策时面临各种备选方案,每一种备选方案的结果都不止一个,因为备选方案如果实施会遇到几种自然状态,虽然这些自然状态导致的结果都可以推知,但是却不知道最终会是哪种结果。要好一点的是,虽然不知是哪种自然状态,但概率是知道的。也就是说,决策时,会知道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怎样的。只知结果发生的概率,而不确知会是哪种结果,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就是风险型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是决策时对面临的情境把握程度最差的,指对备选方案面临的自然状态以及其后果都不清楚时的决策。这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后果无法知道。

从决策涉及的问题的性质来看,可分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针对例行问题所作出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则是非例行问题。

另外,有的管理学教科书中还有根据决策的起点看,分成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一开始的决策,而决策执行后环境受到影响发生变化,此时再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

以上就是对决策的类型进行列举,大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什么是决策,更好地了解决策。

3.决策的过程

决策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可分成判断形势,一般指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确定目标;拟出备选方案;评估比较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乃至修正决策。

4.决策的方法

以上三个问题介绍了决策的定义、类型和过程,更多的是介绍决策是什么。有关决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讲决策怎么做才能更科学的,也就是决策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该方法要求不加任何约束,鼓励参与者不考虑个人观点质量,以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共振,最终产生好的决策。该方法简单、易操作。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意见法,组织一批专家,在彼此匿名的情况下就一问题发表见解,然后组织者汇总意见,将综合的意见再发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就此发表意见,然后再综合。如此反复,最终形成代表整个专家组的意见。这样既有专家意见,又不让专家因聚在一起而彼此干扰、影响。

确定型、风险型、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时都主要借助于定量的方法。

确定型决策方法有量本利分析和线性规划法等。量本利分析法,指在企业运作中分析产(销)量、成本、利润的关系,来决定最佳产(销)量,其关键是找到盈亏平衡时的产(销)量,以此做比较,所以也被称作盈亏平衡分析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决策树法,采用树状图的方式,并辅助以定量分析。在形状上,其中每一个备选方案都是一个“树枝”,从决策点出发有多个“树枝”,所以形成一棵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