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管理学
13853600000015

第15章 传媒组织生产的管理(1)

[学习要点]

本章是研究传媒组织生产业务的管理的,组织结构形成后,组织就可以运作了,运作的第一步就是生产,本章就是研究生产的管理。在本章里边,生产的管理主要讲其最核心的环节——采编环节的管理。

本章是讲传媒组织生产的管理的,这个生产,指的是内容产品采集、加工到销售或播出之前的环节。比如,印刷传媒的生产管理,主要是采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五个环节;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的,可分成前期制作即采访、后期制作主要是编辑两大环节。我们只讲印刷传媒与广播、电视的采访与编辑环节。本章里也称其为“采编活动”。

第一节 采编活动管理的意义与要求

一、采编活动管理的意义

对采编活动进行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编活动是传媒组织运作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对其进行管理,使其有效运作是整个组织有效运作的基础。

第二,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内容产品的质量日益重要。

第三,传媒组织间竞争激烈,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内容产品的质量高低决定传媒组织的运作成败,所以,对采编活动管理使其更加有效意义重大。

第四,传媒业是制造意识形态的行业,内容产品社会影响重大,要对其进行管理,以免出现问题危害社会,当然这反过来也会危及传媒组织本身。

第五,传媒组织的内容产品大部分要求时效性,这也要求对采编活动有效地管理。

第六,内容产品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对其有效的管理,能够使组织降低运作成本。

二、采编活动管理的要求

对采编活动进行管理,其要求与对组织进行管理一样,就是有效,具体讲就是效率与效益并求,要使采编活动投入产出比最优,同时也使其结果也就是内容产品符合组织的目标。

第二节 采编活动的特性

有“现代管理学之父”之称的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任何事物,你不能分析它,就不能控制它。也就是说,要有效控制一事物,必须之前有对它准确的分析。要对采编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事先也要对其有准确的分析。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采编活动的特性。

采编活动就是传媒组织的采访和编辑活动,要了解其特性,首先要认清的一点是,不同的传媒类别因物理技术特性的不同,其采编活动必然不同。基本上,可分为印刷与电波传媒两大类。

从采访环节看,制作单一的内容产品,印刷传媒主要是个体完成的,比如说,一篇稿件,印刷传媒应由一个人完成,如果是两个人分写的话则内容很难调和一体。而电波传媒则必须团队完成,最简单的一个节目也需要摄像、编导两个人才行,从这一点来讲,管理的方法就必须不同。比如,对印刷传媒采访的管理,应该鼓励个人的创新精神,而电波传媒,则日常管理中更应强调团队精神,注意协调等。

从内容产品本身来看,电波传媒的内容产品比印刷传媒更注重符号本身。应该说,只要是内容产品,都属于信息,而信息是由符号加意义构成的,印刷传媒的符号主要是文字以及一些版面设计需要的图形等,而电波传媒有着声音、画面、活动图像等更为丰富的符号。当然,印刷传媒符号简单,简单有简单的优势,即对受众获取意义干扰少,从而可努力开掘意义的深度,靠深度取胜;电波传媒符号丰富,则可以发挥符号丰富多彩的优势,使内容产品更生动,同时增加内容产品的感性诉求力度,这是它的优势。

在实践中,印刷与电波传媒也慢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在采编活动中,印刷传媒更关注信息的意义本身,不多在符号上做文章,实践中相比于电波传媒,它更多发布理性的、有深度的稿子,更多满足人“思考”的需要,更多的是“深度诉求”。而电波传媒由于符号丰富,实践中在符号上很下工夫,通过符号的使用使内容产品更加生动,比如说广播内容产品关注符号本身,声音要悦耳,要亲切;电视的符号要多样化,要动起来,出镜人物容貌要好,画面要漂亮悦目等。了解了这些特性,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就能更有针对性。

可以说,对印刷与电波传媒采编活动的特性,只要把握以上两点最核心的,就能够实现比较有效的管理。

第三节 传媒组织采编活动的流程

要了解传媒组织采编活动的管理,了解其流程以及其在传媒组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下面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个报社运作的完整流程如下:

一个记者到社会上采访新闻等,将其写成稿件,交给编辑,编辑将版面所需的所有稿子编辑好后,就将它们按流程交给排版部门,排版部门将稿件排成版面,然后再将版面交给校对部门进行校对,校对与排版、编辑部门经过互动最终将版面完全改好,形成“清样”,至此采编活动结束。本章讲的采编活动的管理,就是讲的这部分流程,这是报社运作流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报纸清样拿给印刷部门印刷,印刷完毕,至此报纸被生产出来了,生产活动的流程就此结束。报纸交给发行部门发行到读者手中,按报社作为一个传播组织来说,它的完整流程到此就结束了。但现在几乎所有的报社都有广告业务,因为它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所以,这个流程之外还有一个流程,就是广告的运作,主要是由广告部门完成的。它们从外部拿到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然后从广告主处拿到或自己制作好广告作品,将其交给编辑部安排在版面上,随着排版的环节往下走。从采访部到发行部是直线部门,从编辑部到广告部这一支也是直线部门,都是关键性活动,而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等则是次要性活动,是支持、服务部门的。也可以看出,采编活动也涵盖了部分广告活动。

在一个报社的完整流程中,采编活动具有源头的位置,也是核心的位置。

电台与电视台由于自身物理技术特性不同,流程与报社具体是不一样的。但大体上是采访、编辑、审查、播出的流程,还有附加的广告运作的流程。采编活动同样具有源头、核心的位置。

第四节 中国传媒组织采编活动的管理行为

本节重在介绍实践中传媒组织对采编活动的管理行为,分为针对报社和电台、电视台两部分。

一、报社对采编活动的管理

应该提前说明的是,在报社对采编活动的管理中,除了一些实际的管理行为外,本书还列进了报社对采编活动管理遵循的部分行业的规定。

1.报社对采编活动管理的机制

(1)“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近几年来在中国传媒组织中比较受重视的管理制度。“量化管理”是一种“俗称”,实际上,它是管理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内容,是“绩效评估”,从管理职能上讲则是控制职能。

根据管理学理论,一般来讲,对员工的控制分外在与内在两部分,外在的主要有对员工行为的直接监督与修正、对员工的绩效评估等。内在如有对员工的甄选与培训,其中甄选条件的设定、培训的内容等就是对员工行为的一种导向,一种内在的控制。还有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到期后以当初设定的目标来检验成果,但过程中不直接干涉员工行为,所以目标管理就是对员工的一种内在控制。还有组织文化的培养,组织文化不是专门的政策或规则,它是一种文化,起潜移默化、滋润培养的作用,也是一种内在的控制。

绩效评估作为对员工行为的外在控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

绩效评估的定义在管理学上有很多种,笔者比较认可的是“收集、分析、评价、传递有关员工在其岗位上的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信息的过程”。

绩效评估的优点是奖勤罚懒,有利于有效完成组织目标,同时,为组织提供了评估员工工作的量化依据,使管理科学化。

绩效评估的缺点是员工容易在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失去工作动力。这是人的惰性在起作用。所以,绩效评估一般对懒者有督促作用,但往往会弱化比较勤快员工的工作动力。

另外,绩效评估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比如,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对员工的特点、工作机会等难以充分兼顾。员工的特点比如在报社里;有些记者的特点是个人文化素养比较高,喜欢琢磨研究一些有深度、有典型性的大稿子,写出来发人深省,社会影响大,但往往产稿量不大;有些记者则产稿量很高,但往往质量一般,都是小稿子。如果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只一刀切,按统一的数量标准来考核两种记者,比如只按量来考核决定成绩或量占的权重过高,则很难使前一种记者感到公平,这必然使组织员工士气不佳,影响组织运作的有效性。工作机会比如说,跑军事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记者,社会新闻天天有,但军事新闻相对少一些,对这两个岗位的记者如果以同一个量化标准来要求,也同样易产生因不公平而引起的不满情绪。这两方面就是忽视了员工的特点以及工作机会的差异。

正由于此,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细致。

绩效评估在实践中,受到传媒组织上下一致的重视,同时,负面反映也较多,往往是员工们不满情绪比较集中的领域。

(2)“部版合一”制

部版合一制是报社采编环节的一种组织机制。

从管理学理论上讲,“采编合一”属于组织职能,也可以放在第四章里,但笔者本着接近性原则,将其放在生产管理中来写。因为在实践中,它更多体现的是生产的一种模式、一种理念、一种机制,是在生产领域管理上的一种探索。

部版合一制是在报社中,每个部门有一到数个版面,在部门内有编辑、记者,部门在主任的指挥下,既编又采,独立完成版面,到时将最终的版面产品提交出来,这就叫部版合一制。

在部版合一制中,报社以部门为生产主体提供最终“产品”,便于明确责任、便于考核。部版合一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部门之间协作性差,组织整体利益难以保障,比如组织层面进行的大型采访、报道活动等,调拨人力等资源比较困难。另外,部版合一制会出现“自留地”的现象——部门自己编发自己的稿子,导致把关不够严格,版面质量下降。

从报业发展的时间流程看,在2000年前,绝大多数报社实行的是部版合一制,每个部门有一到数个版,在部门中编辑与采访业务都有。如1986年《扬子晚报》创刊后,随着报社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部版合一制,据其副总编戴平介绍,那时,不但文体部、副刊部,连新闻部也实行部门自采自编的部版合一制。

可以说,部版合一制是中国报业在采编环节实行的一种重要机制。

(3)“采编合一”制

采编合一制在中国传媒业耳熟能详。

它是一个特定的称谓,指的是在报社的运作流程中,编辑与采访两个岗位配置的一种方式。

在实践中,采编合一制产生于部版合一制中,也可以说,是部版合一制产生了采编合一制。

采编合一的内涵,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从部门的角度,一是从人员的角度。

从部门的角度说,一个报社实行部版合一制,一个部门有一到数个版面,在部门内有编辑、记者两种岗位,既编又采,独立完成版面,到时提交最终的版面产品,这就叫一个部门内的采编合一,也就是说,一个部门内编辑与采访两个岗位、两种活动都有。

另一个角度是从人员的角度,指一名员工要从事编辑与采访两种活动。比如说,部版合一制中,某报社某部门几个人,负责每周一次的一个专版,每周轮一个人做编辑,其余几人采访。长期来看,每个人都是既从事编辑活动,又从事采访活动,所以,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是编辑、采访两种活动都要做,这也叫采编合一。不过这比部门内的采编合一更进了一步,连一个人也采编合一了。这在实践中也非常普遍。

部门内的采编合一导致了一个部门内,采访与编辑两个岗位的人可以就近互相了解,从而融洽关系,减少摩擦,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

如果是一个人也采编合一了,即同时从事两个岗位,则效果就更好。一人同时做两项工作,由于对两项工作都有深入了解,所以,在做编辑时,对记者及其工作就更能理解,在做记者时,对编辑及其工作也更能理解,这样还可以减少员工之间的摩擦。一个人同时从事两个岗位还可以锻炼员工,提高员工能力,两项工作都了解,采访时可以知道什么样的稿子更适合刊登在版面上,做编辑时因为采访过,对社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也更知道什么样的稿子有多大价值。由于这两项工作有这样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互相促进,使员工的两项工作技能都能提高。

当然采编合一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一个部门内编辑、记者关系接近,容易出现讲“关系”现象,时间长了编辑把关不严,造成版面质量下降。如果是一个人的采编合一,员工轮值做编辑时,则容易对自己、对同事的稿件把关不严。这样时间长了记者也不会认真写稿、供稿了。如果是采编分离的报社,专职编辑则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徇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