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3852300000024

第24章 急欲跻身大国行列的日本(3)

(二)经济停滞的原因

1.“泡沫经济”破灭

“泡沫经济”破灭引发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是经济长期低迷的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造成的直接恶果是股市暴跌和不动产大幅萎缩,企业、个人资产总额严重缩水。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加之实体经济在经济扩张时期进行超常规模的设备投资,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供给严重过剩,需求空前萎缩的萧条状态。

2.经济体制没有不断调整更新

曾支撑经济起飞的体制没有及时改革调整,是经济长期低迷的深层原因。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制、官商结合制、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以及企业间相互持股制等制度,曾经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体制,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和民情,有利于日本参与当时环境和条件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市场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面临向自主开拓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折;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体制的完善,社会观念的转变,曾支撑经济起飞的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生产关系等有些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3.后发效应消失又缺乏新的增长点

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也是后发效应消失又缺乏新的增长点的结果。在实现经济高速起飞后,日本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趋势。日本作为后发展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可供模仿的成熟技术减少,新的产业部门难以迅速建立起来,需求方面的新陈代谢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快。于是,投资机会减少,甚至出现需求不足、设备过剩、资金过剩等现象。

4.未能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未能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长期低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日本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未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失去了持续增长的机遇。当时,日本的高新科技与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美国。

五、日本经济的国际地位与潜力

(一)继续拥有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尽管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的状态,现在又面临世界经济危机,但实力和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

1.经济规模仍居世界前列

1990~1999年日本经济虽然只增长了12.1%,但由于日元升值,GDP按美元计算却增加了46.2%。2008年,日本的GDP为52900亿美元,美国为139800亿美元,日本在中国、德国、英国和法国之上,居世界第二位。

2.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

日本经济的强大主要在于其制造业的发达。日本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在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工业机器人、超导应用、光纤通信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在碳纤维、精密陶瓷、纳米技术等新材料领域,日本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即使是传统产业,日本在某些方面也有优势,例如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日本几乎占领了全部的世界市场。

3.研发投入居发达国家前列

日本已认识到导致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于日本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不如美国,并开始追赶。1996年,日本用于研发方面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8%,高于美国的2.64%和德国的2.41%,2005年,此比重超过了3%。资金是研究开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这点上,日本明显强于美国。因为美国的国民储蓄几乎是负数,而日本的国民储蓄率却是主要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的。

4.外汇储备世界第二

日本外汇储备曾长期居世界第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一直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2000年底,日本外汇储备高达3616亿美元,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期,其他6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分别是:美国685亿、加拿大近320亿、英国446亿、德国620亿、法国415亿、意大利292亿美元。就是说,日本的外汇储备是其他6个主要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合计额(2778亿美元)的1.3倍多。目前,日本的外汇储备仅次于中国,世界排名第二。

5.世界第一资本输出大国和最大海外债权国

1998年,日本资本纯输出高达1325亿美元,其中长期资本纯输出为1177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纯输出的总和。目前,日本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资本输出大国。日本的海外总资产在2005年后达到了4.52万亿美元,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6.国民生活水平没有大幅降低

10年经济不景气,日本的失业率从未超过5%,工资未降,总体物价水平也变化不大,消费品综合物价指数在±3%之内。虽然1998~2000年人均家庭消费指数连续3年减少,但每年的幅度都很小,未超过2%。

1.勤劳的国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日本是世界上国民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教育的发达使国民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日本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勤奋的国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日本能够建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宝贵的基础条件,这个基础今后仍将存在。日本人的勤奋给世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是日本也出现负面的“过劳死”现象。由于长年不顾休息的勤奋工作,日本员工时常会英年早逝,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6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5年,约330名日本人因工作过于劳累身患重病或者死亡,这个数字较2004年增加了12.2%,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金

日本国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量的国民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日本资金的充裕状况也反映在对外收支方面。如前所述,日本是世界经常收支盈余、贸易收支盈余、外汇储备、对外纯债权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因此,今后日本经济发展基本不存在资金方面的障碍。

3.强大的实用技术开发能力

论基础研究与发明能力,日本虽不如美国,但其也有自己的强项,即实用技术开发能力和精加工能力强,将技术产品化的经验积累十分丰富。例如,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出自美国的RCA公司,但是首先将这项技术变为商品并投入大量生产的却是日本。再比如,古老的陶瓷技术并不神秘,但日本生产的陶瓷密封接插件、陶瓷过滤器,却几乎100%地占领着世界市场。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强大,不仅要看它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发明或创造,更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将这些发明和发现变为产品。从这一点上说,日本较强的实用技术开发能力,是其能够在未来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在加强新技术开发的同时,充分发掘以往的技术发现和发明,通过对现有各种发明的组合和再开发,创造出新的产品,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日本政治文化与制度设计

一、日本社会政治文化

(一)危机意识

日本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危机意识,这是其民族性格中十分鲜明的一点。深究起来,日本的危机意识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对生存环境危机的恐惧。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自从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以后,日本整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危机意识就很强。

二是对资源贫乏的恐惧。由于日本本土资源贫乏,特别是能源贫乏,使得日本的国家命脉始终无法有效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战的失败使日本对自己资源贫乏的劣势更加视为锥心之痛。解决能源贫乏的办法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获得自己的资源,一个是保证进口路线的畅通。二战期间,日本强占中国东北、南下东南亚,就是为了抢占石油、煤矿、铁矿、橡胶等核心资源。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国内经济步入持续的低迷状态。这种经济上的不景气使日本对21世纪的国家发展前景充满忧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其危机意识。

(二)狭隘民族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极力宣扬大和民族的优越性,蔑视甚至仇视其他民族,片面强调日本利益至上。日本这种狭隘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等级观念与“日本民族优越论”

等级观念在日本民族中是根深蒂固的,它已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本尼迪克特曾写道:“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等级制不仅在日本的家庭之中、日本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被严格地遵守着,同时,日本人也戴着等级观念的眼镜去看待国际社会和异族。他们依据“记纪神话”而确认天皇乃“天孙降临”,皇族为“万世一系”,并由此建立了日本国体的优越论,从而排斥、蔑视其他的国家与民族。二战后,虽然日本法西斯势力灭亡了,但是“日本民族优越论”正如日本民族的等级观念一样,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国民意识之中。冷战后,在日本出现一股“新国家主义”思潮,它实际上是“日本民族优越论”的翻版。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翼势力主张:日本民族是优等民族,应该团结在天皇周围,对亚洲和世界负起责任。

2.武士道精神

苏联学者弗·普罗宁可夫认为:“武士道从一方面说是武士的道德法典,从另一方面说是古已有之的日本民族精神,后来逐渐变成了民族传统。日本武士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武士要珍惜荣誉、为狭隘民族利益慷慨赴死、对藩主(后发展成为对日本民族、天皇)的忠诚和修身等。武士道文化在日本历史上虽然起过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大力宣扬武士道精神中的好战、尚武、愚忠等内容,后来逐渐演变为“尽忠”于日本天皇的狭隘的思想基础,从而将武士道引向了死胡同。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武士道文化教化广大国民,鼓吹“为天皇而战”,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发动了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于是,武士道精神慢慢由最初的“勇敢”、“忠义”蜕变到后来的“尚武”、“杀戮”、“愚忠”,武士道文化逐渐褪去了当初的道德伦理之光,日益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精神凭持。

3.“岛国根性”文化与民族性格中的偏执与狂热

日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岛国,近代以前海洋作为天然屏障保护着日本,使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被异族征服过,也未曾有过陆地民族那样频繁发生民族融和的经历,因此一直以来日本基本上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19世纪末,日本学者久米邦武就指出,长期困于海岛的日本民族具有某种先天的“岛国根性”,即“如井蛙不知海阔”,“精神不振,易于满足,独善其身,缺乏智慧,有排外思想”,等等。实际上,“岛国根性”确立了日本狭隘的民族世界观,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对造就日本狭隘的民族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神道国家意识

1.“国家神道”

神道教,是以日本开国神话为基础的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神道”即神的道路的意思。公元初,当日本尚在原始社会晚期时,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以崇拜象征太阳的“天照大神”为中心的“神道教”就已产生。这种宗教带有明显的宗法氏族观念,它起源于氏族社会的自然精灵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神道教信仰多神,称日本民族为“天孙民族”,天皇既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其在人间的代表。因此,“神统”即“皇统”,日本为神造之国,即为“神国”,天皇根据“神敕”对人间进行世袭统治;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沫凝聚而成。12世纪的源赖朝就称日本为“神国”;13世纪出现的伊势神道的经典《倭姬命世记》说:“大日本国者神国也,依神明之加被,得国家之安全”;14世纪北畠亲房在其所著《神皇正统记》中说:“大日本神国也。天祖始开基,日神长传统,唯我国如此,异朝其无类。”以后的许多日本学者政要则进一步强化与发展这一思想,使“神国”、“皇国”观念深入人心。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神道教所追求的国家观与世界观经过长期的宣扬浸润,已经内化融入日本民族的思想与价值理念之中。

1870年,日本政府发布了《大教宣布之诏书》,指定神道为国教,结果使神道教这一自然生成的民族宗教扭曲为以皇室为中心的政治性宗教体系,开始了“国家神道”的特定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