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3852300000023

第23章 急欲跻身大国行列的日本(2)

(三)独具特色的日本管理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都较其他国家为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有一套科学的、富有本国特色、适合本民族特点的企业管理制度。

1.软性管理

劳资对立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调和的。日本的企业管理就在这方面下工夫,尽力调和矛盾,钝化矛盾。日本大企业在用人制度上曾长期实行职工的终身雇佣制,在工资待遇上基本上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日本企业努力培育一种“集团意识”,力图使职工对本企业产生一种共同利益的终身结合感,把个体与集团的得失、利害、兴衰联系起来,形成所谓的“利益共同体”,乃至结成“命运共同体”。企业注重“感情投资”,利用传统习俗,每年举行年节聚会——忘年会——以消除一年来的种种隔阂、摩擦,共同迎接来年。企业关心职工业余活动,做好家属工作,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劳动者每天都以最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投入生产岗位,以保证取得最好的成效”。为此,企业主组织体育活动,进行家庭访问,调节业余生活等。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日本企业还采取“无缺点运动”、“合理化建议运动”等独特的措施,让每一个具体岗位上的人员不断分析、寻找劳动中或劳动组织中大大小小的不足之处,鼓励人人提建议,每年订出努力目标,激发大家关心企业发展。在管理上还注意统一指挥、集中管理与灵活分权的结合。这些制度都使被雇佣者产生一种认同意识而积极劳动。这种管理制度被西方称作“软性管理”、“人情管理”。

2.注重企业文化

日本在管理体制方面还注意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所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人的作用,尤其强调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就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具有的生产经营信念,行为管制以及各企业的理想、目标、道德和纪律。在日本,有类似“松下人”、“松下纲领”、“松下信条”、“松下社歌”、“松下进行曲”等企业文化用语。日本企业经营的成功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日本培育了富有凝聚力和进取性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四)日本民族的勤奋工作

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全体国民勤奋劳动的结果。日本的经济奇迹是由日本人用劳动创造的。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以赶超西方为目标。二战后初期,日本人身负战败国的沉重压力,清苦度日,勤奋劳作。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工资福利是最低的,而储蓄率却又是最高的。日本人在长期的历史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严守纪律的行为规范,具有浓厚的“集团意识”。日本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强调竞争,日本的教育与学习竞争极为激烈。一旦进入社会与某个企业公司相结合,就强调纪律,强调集团竞争。公司和雇员之间的和谐,雇员对公司的贡献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公司和雇员之间的竞争则不被看重。这种行为方式、道德标准和民族精神气质是日本传统文化沉淀的结果。它对日本经济起飞起过凝聚和推进作用。日本在历史上就有过几次大的开放,如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1867年的明治维新。日本善于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吸取他人之长,兼容并蓄,消化创新,结合本民族传统加以改造发展。吉田茂就这方面写道:“明治时代的日本人在面临一种陌生的强大的文明时,无所畏惧地放弃了长期爱好的习惯,引进了外来文明。”二战后日本人“虽然不认为占领军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日本人承认美国和英国拥有卓越的文化。……日本人放眼世界,专心致志地汲取世界的长处。……他们赞赏美国的积极工作的能力,英国政治上的安定,德国‘大众汽车’的优良,丹麦农业生产的高效,他们对照日本的情况,决心学习那些日本应该学习的地方”。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金森久雄在题为《走向21世纪的日本的潜在增长力》一文中,就二战后日本经济曾长期持续高增长的原因归纳为12点:战前的遗产(知识和经验);战后的改革;积极的经营者;优秀的工人;劳资协调;官吏的力量;中小企业的活力;积极的技术革新;高储蓄率与银行的积极贷款;防务支出少;政治与社会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三、经济危机与泡沫经济

(一)经济危机的打击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几次失败和受到1973、1975年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结束了经济高速成长时期,进入了长期低速运行时期。

1971年8月1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震撼世界的“新经济政策”,即暂时停止美元与黄金的交换,改变美元与其他通货的汇率。日本政府为死守一美元兑换360日元的汇率,使日本银行被迫在十天内买入了约40亿美元。这不仅使日本蒙受了巨额汇兑损失,而且因大量卖出日元,造成货币供给量大增,为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人称“尼克松冲击”。在此背景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着手实施他的改造日本列岛的宏大计划。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出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大城市人口过密以及交通堵塞、住宅不足等各种社会问题。田中的《日本列岛改造论》原本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为“日本将来的百年大计打好国基”。但由于实施时机不当,使日本反倒遭受了通货膨胀的巨大打击。因为,在田中内阁开始实施大兴土木的列岛改造计划后,市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地价暴涨,土地投机很快席卷全国。由此带来1973年日本全国各地出现抢购风和囤积居奇现象,零售物价随之急剧上升,整个市场呈现危机之状。

与此同时,当年秋季又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由于中东国家使用石油武器导致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引发发达国家经济危机。1973年12月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15个月,这是二战后日本最严重的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使日本的生产受到严重打击,结果使日本197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至此,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宣告结束。从1974年至1986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只有3.96%。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才使日本的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比如,从1975年到197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停留在5.5%的水平上;1979年至1980年是日本国民经济的好转时期,工业生产逐步增长;1978年比1977年增长了6.2%;1979年比1978年增长了8.2%。但这个数字同经济危机以前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降低了很多。

(二)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发展出现了“泡沫经济”现象。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元汇率政策发生改变,迫使日元汇率不断上升,日本被迫采取扩大内需来取代出口,于是日本国内的不动产和闲置设施产业因而急速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并推动股市连创新高,酿成了以证券和房地产价格脱离实际而狂升为主要特征的“泡沫经济”。1985年9月日元升值,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土地等行业,从而引起资金过度膨胀。由于企业经营情况普遍良好,股市行情看涨,再加上投机风潮,使得股价扶摇直上,房地产价格也暴涨,造成票面价值的增长大大高于实际的经济增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以股价和地价为代表的资产急剧膨胀,使日本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1985年至1989年,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由1000万亿日元跃为2300万亿日元,四年间增加1.3倍;同期股票市价总额由241万亿日元猛增到630万亿日元,增加2.6倍。在“泡沫经济”的刺激下,不少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一下成为“暴发户”。

“泡沫经济”时期,进行金融交易的货币量比实际需要多出3~4倍,有时甚至高达10倍,这实际上是一种金融失控状态。1990年,经济“泡沫”开始破灭,资产骤然收缩。到1991年底,土地资产总额减少600万亿日元,降到1700万日元;股票市价总额减少340万亿日元,降到290万亿日元。这意味着日本损失了两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造成了日本经济从1991年春开始衰退,随即陷入长时期的经济停滞期。

四、十年经济停滞

20世纪整个9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停滞时期,经济陷入衰退和通货紧缩。这次经济衰退与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相比,明显深重得多。一是从经济速度看,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日本经济只是在1974年下滑了0.5%,1975~1977年间保持了4%左右的速度。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经济每年都保持了正增长,增速最低的1983年也有2.5%,而这次衰退伴随着多年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二是从物价看,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伴随着三年左右的通货膨胀,随即形势好转,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物价指标基本正常,而这次经济不景气伴随着十年的物价低迷,后又发生了较重的通货紧缩。三是前两次经济不景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这次经济衰退主要是内部原因造成的,甚至涉及到整个经济模式的深层因素。四是这次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上两次石油危机。可以说,这是二战后日本经历的最严重的全面经济停滞。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逐步复苏,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再次使日本经济跌入低谷。

(一)经济停滞的主要表现

1.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日本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平均增长率仅0.9%,有七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1995~1996年虽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下降0.6%,1999和2000年只分别增长了1.4%和0.9%。2001年又受到美国“9·11”事件和美国及全球经济放缓的拖累,GDP增长率更低。

2.通货紧缩逐步加深

由于经济不景气,日本物价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稳,自1992年到2001年6月,消费物价指数仅上涨了2.9%,年均上涨率只有0.3%。1999年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1999、2000年消费物价均下降了0.5%,2001年上半年又下降了0.5%。

3.工业生产与效益下降

工业生产总体呈下滑趋势。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制造业生产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4.5%,矿业下降了4.8%;企业效益也不理想,2001年第二季度制造业销售下降1.6%,盈利下降了21.2%;利润形势恶化也波及到了大型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不但数目在减少,利润也很低,营业收益率仅1%左右,其中1998年还为净亏损,不仅低于亚洲2%左右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185家企业6%的水平。

4.内需萎缩不振

日本内需对GDP的贡献率,自1997年以来的四年里都是负数。设备投资曾经是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设备投资持续不振,1992~1995年连续三年下降,1996、1997年有所增长,但1998、1999年又分别下降了5.2%和1%,2000年略有反弹,2001年一、二季度又分别下降了0.9%和2.8%;政府公共投资也在缩减,1994年以来有五年下降,其中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下降了0.7%和6.1%,2001年第二季度下降了4.1%。民间消费增长迟缓,1997年以来分别增长-1.2%、1.3%、1.5%和0%,2001年上半年也只增长了0.5%。

5.出口形势严峻

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虽然受东亚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2000年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再次减速的影响,日本2001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成为日本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重要原因。贸易顺差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1999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了1.7兆日元和1.6兆日元。2001年顺差进一步减少。

6.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人数由1997年的6557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455万人,净减少102万人。2000年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失业率则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7%和2001年8月份的5%。失业人数高达338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04万人,增长了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