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13851600000025

第25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的农村宣传

安子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的农村宣传工作,是个很大的题目。《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受到中央的表扬,确实有许多内容好讲。但题目很大,就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水平,无法概括和总结,只能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

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中心问题是落实生产责任制。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宣传,我认为基本经验是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积极引导,启发自觉。在三四年的实践中,全党、广大农民群众对这个问题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是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由群众摸索、创造出来的。它是我们党在农村中纠正“左”的倾向,拨乱反正的一个很大的成果。

对农村责任制的宣传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广大农村被“农业学大寨”一套“左”的政策所禁锢。中央领导同志提示我们:过去我们在农村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要恢复。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了解到,长期“左”倾农业政策,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恢复发展社员自留地、发展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是广大社员的愿望和要求,是复苏农村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我们要抓住典型,针对河北省沧州地区一个县扣着社员的自留地不放的问题,发表了题为《县委大还是宪法大》的记者来信,反映了群众的强烈呼声。这封来信在一些地区成了农民要求自己经营自留地的“武器”。三中全会以前,关于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最早从安徽开始,安徽省委有六条政策规定。我们在发消息同时,先后发了一些评论。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靠过去的一套不行了。但究竟应该怎么办还不清楚,在宣传上只是提出了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到三中全会,党中央制定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解决了农村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农业投资、农副产品提价、农业经济结构和作物布局的改革等等,中心是肃清“左”的影响。《人民日报》主要抓住肃清“左”的倾向这个总的精神,写了七八篇评论,从政治上思想上批判“左”的思想,联系实际论述“左”的危害,对农村干部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在责任制的问题上,当时主要宣传了“三个可以”。最后一个是可以联产到组、包工到组。三中全会的精神传达下去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已经搞包产到户了,大部分地区是联产到组,开始改变吃大锅饭、搞“大呼隆”的做法。当时,我们在宣传中还不太明确包产到户是不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但是我们在“政策上要放宽、思想上要解放”这方面造了些舆论。这里也有失误。1979年3月15日在头版上发表了河南洛阳地区一封来信,还加了编者按,是反对包产到户的。这样处理,引起各地强烈的反映。有些人担心又要批“资本主义”了。我们发觉这封来信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压抑了农村刚刚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于是赶紧想办法弥补,发表了不同意那封来信的意见,慢慢把这场风波平息下来,挽回了影响。当时,包产到户这个问题,有的干部怕得厉害,也顶得厉害。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认识也不一样。但总算开了个口子。到1980年9月时,中央还提出在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可以搞包产到户。但放得还不够宽。一直到1982年1月,这个问题被中央正式肯定。按群众形象的说法是,给“双包”(大包干、包产到户)立了社会主义户头。“双包”这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生产责任制,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说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好形式,农民群众创造处理的这种责任制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农民个人积极性,很快就在广大农村推广开来,成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从不准联产承包到联产承包;从有条件的开放、到大开放,到后来的“长期不变”。从这一过程中看出,我们党的政策随着实践在不断地完善。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农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党中央不断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用群众的实践来充实、完善党的政策。这也是逐步认识、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过程。

从中央的方针、政策到报纸的宣传,我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责任制的宣传,坚持用事实启发人、教育人。不像过去搞政治运动那样,大造声势,一声令下,各地都得照着办。实际上那是表现在宣传工作中一种“左”的东西,是搞形式主义,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国家这么大,干部水平参差不齐,不论什么工作,中央也好,各级党委也好,作一个决议,下一道命令,过几天就很快地实现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事物发展有个过程,人的认识也有个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这次宣传中,注意多从思想上讲道理,用典型、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不强制任何人,也不批判任何人,更不给人随便扣什么帽子。坚持强调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民主选择,不搞一刀切。现在看来,这样做是对的。慢一点、稳一点,逐步提高大家的认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思想基础牢固,工作就扎实。在宣传中有些拿不准的问题,我们就多组织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坚定的,就是根据中央精神,批“左”的东西;要思想解放,尊重群众的愿望、尊重群众自主权,把生产搞起来。在宣传上采取逐步深化的方式,注意掌握宣传口径、分寸,不强加于人,主要靠讲道理,靠事实、靠典型说服人。

(二)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某些具体条文。包产到户从不许推广,到有限制地开放,到大推广,报纸宣传起了推动作用。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中央文件某个具体条文,被实践所突破,显得不那么完善,不那么正确了。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宣传应该怎么办?我认为,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不能与党中央的政策唱对台戏,文件是中央制定的,不对的地方应该由中央来纠正。但在中央没有修改以前,报纸宣传也不能把某项具体规定视为“禁区”。应该根据总的政策精神,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讨论,发一些实际的东西,说明这样做效果好,利多弊少,试试看行不行?启发大家参加讨论。采取这样一种宣传方式,既贯彻了中央总的政策精神,又可以弥补不足之处。我们的宣传,要讲究方式。当然,讨论也是有倾向性的,到时机成熟了,中央有了新的规定,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宣传,群众也就不会感到突然。

(三)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时不能为某些地方的干部所接受怎么办?我们从大跃进以来(更不用说“文革”中了),多是采取往下灌、造舆论、施加压力的办法。你想通想不通也得干,不然要受到批评和斗争。这次,我们吸取过去的教训。思想认识问题靠施加压力是解决不了的。在宣传中,要讲清具体情况,说明具备了哪些条件,采用了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文章、评论中,讲清为什么这么做比较好,为什么过去那一套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拿出典型来,我们搞了不少典型,贫困地区的、平原地区的、山区的、大城市郊区的、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的、经济富裕地区的,用典型、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启发人、教育人。有一篇稿子,说耿长锁也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过去这位老模范思想不太通,现在也逐步认识到联产承包的很多好处。如果人家思想还不通,硬逼着他搞起来,也不能持久,有点风吹草动,又想退回来,因为他在思想上没解决问题。慢一点,思想确实通了,你不叫他搞,他也要搞。党的一个政策,各项工作任务,布置下来以后,从落实到完成,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党委的工作、领导人的工作就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说服大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落实政策,完成任务。这些工作做得好不好,反映了党委或领导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如果中央命令一发,两三天之内、一两个月之内,大家都按中央要求做到了,那还要各级领导干什么?中央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任务,大家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认识都一致。因为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党委的工作、我们宣传报道的任务就是为了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干部、群众中去,把一些地方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好的思想、好的作风介绍出来,为那些工作搞得不大好的地方所接受,这得有一个过程。宣传艺术就在于:你思想不通,我通过宣传,能够使你接受了。事物的发展,有先进、有后进,是不平衡的,我们多年来有这个体会。公社化时,一夜之间,多少地方公社化了。二十几年以后的今天,不是还得回过头来搞包产到户吗?有些是一种假象,它不反映实际。现在确实是反映实际,我们宣传工作,就是要使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先进的东西,贯彻到下边去,普及起来,我们采访就是访问这些事、介绍这些事。一件事,总得有起伏、有波澜,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不然,平平淡淡,就没意思了。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坚信党的政策是正确的,是深得群众欢迎的。我们也就坚信,有些同志虽然一时思想不通,只要我们善于做宣传工作,加上本人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总有一天会觉悟起来的。因此,为谁宣传,为什么宣传,要解决什么问题,报道是对谁讲的,都有针对性。所以,我个人认为,除了积极宣传、引导外,有些事情还要善于等待,留有余地,启发自觉,这样,宣传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四)真正好的报道要从实践中来。现在我们流行一种做法,就是向有关领导要题目,认为背上个题目下乡,写出来的报道见报才有把握。这种情况,是“文革”中遗留下来的毛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当记者的时候很少有这样的事。那时,领导只是给报道精神、报道提示,从来不给报道题目。一个报社几十个记者,都向领导要题目,没那么多。如果硬是给出个题目,那也是主观主义的东西。因为谁也不是神仙,脑子里能装几十个题目,而且都那么准,都能见报,这不可能。问题要从实践中来。刘少奇同志说:记者要成为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搞报道就是考察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贯彻执行的情况。实践是检验党的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一项政策可以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果经过调查研究,感到哪个地方不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中央和上级党委参考。责任制报道就有这种情况。我们到基层要吸收地方党委、群众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好的经验、好的思想、好的观点。而且,有些比较好的报道,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写得出来。记者也只有在深入调查中,掌握大量材料,通过分析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看法,真正把中央的精神、党的政策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大有文章可做,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背上个题目,带着个观点,到下边去找例证,这不能算调查研究。因为社会现象错综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某些例子和材料来证明某个论点。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情况:有的人,你反“左”,他给你找出“左”的材料;你反右,他又给你拿出右的例子。迎合某个领导人的观点,不尊重客观,不尊重实际,这实质上不能算是尊重领导。只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好调查研究,你到每一个地方去,都可能写出有特点的东西来。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有面向实际、立足于实际,才能搞出比较扎实、有指导意义的东西来。

农村形势好,但还有好多问题。总的说,这些年,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或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我们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我国广大农村要实现现代化,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而我们的农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个搞农村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继续努力,不断实践和探索,为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早日实现“四化”作出新的贡献。(注:此稿取材时间段为1978年冬至1984年夏)

〔安子贞:原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