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导论
13851200000034

第34章 人格(3)

(二)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对性本能非常关注,他用里比多(libido)来形容性冲动能量的来源,性本能是一种范围广泛的驱动力,它不是在青春期忽然产生的,而是从人一出生就开始起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依次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人格发展的前三个阶段以身体部位名称命名,这些部位被称为性敏感区。该理论沿着性欲的满足这条线索展开,因此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也称为心理性欲期(psychosexual stages)。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某个心理性欲期得到过分满足或遭受挫折就会导致固着(fixation),即因为个体在生命早期没有解决心理冲突,因而无法正常进入人格发展的下一阶段。

1.口唇期(oral stage)

在生命的第一年,口唇和舌是主要的性敏感区。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和咀嚼等不只满足了婴儿饥饿的需要,还提高了性快感。如果这一时期有创伤经验(比如吸吮或喂养的创伤),会导致固着,从而形成口唇人格——要么表现为被动、依赖他人,要么表现为行为粗野、言辞尖刻。如果某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爱吃口香糖或喜欢把其他东西放进嘴里,就可能被弗洛伊德诊断为口唇性格。

2.肛门期(anal stage)

在1-3岁之间,肛门区成为最重要的性敏感区,便溺带来快乐,但是孩子的这种快乐与父母对孩子延迟便溺的要求相冲突。这个时期,父母开始对儿童进行排便训练,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排便训练都会导致固着,从而表现出相应的人格特征。肛门人格分为两种亚肛门型人格:肛门期—排泄型人格,特征是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肮脏、放肆和浪费的习惯;肛门期—滞留型人格,特征是固执、吝啬、守规则,但是过于刻板,有强迫性洁癖。

3.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

3-6岁之间,生殖器成为最重要的性敏感区。这一时期出现恋母情结(或称俄狄浦斯情结)和恋父情结(或称厄勒克拉特情结)。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比如,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感情而与父亲发生对抗,男孩会感到父亲的威胁。儿童最终将会压抑自己对异性父母的欲望,对同性父母认同(identification),逐渐地,男孩开始具有男性特征,女孩开始具有女性特征。如果在该阶段发生固着,会导致生殖器型人格,表现为虚荣、爱出风头、敏感、自负或有自恋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被压抑了,但没有消失,仍会以难以预料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

4.潜伏期(latency stage)

从7岁到青春期。这一阶段,儿童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其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了更大发展。此阶段男女儿童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生活多呈男女分离趋势。弗洛伊德认为,与生命前六年的迅速发展相比,潜伏期是“相对平静”的时期。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青春期以后,个体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立成员。他们寻找职业,选择婚姻对象,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发展已基本成熟。如果儿童没有在早期阶段固着大量里比多,就会具备正常的两性爱的机能。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模式在生命最初五六年就形成了(对应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前三阶段),并且在此后的岁月中变化不大。由此可知,成人人格的适应问题一般可以从童年生活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的嫩枝在生命早期就被弯曲了。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并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逐渐从中分裂出一个新的学派,即新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派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重要作用,不再过分强调泛性论和里比多,强调自我的中心作用,并且把人格的发展拓展到整个一生。新精神分析学派中成就较大的心理学家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尔.荣格、艾里克森、霍妮和弗洛姆等人。限于篇幅,以下将详细介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人。与弗洛伊德重视本能因素相比,阿德勒反对泛性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心理学人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20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阿德勒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幼时因为身体缺陷非常自卑,但是自卑感使他力争上游,克服困难,通过读书补偿了自己的身体缺陷。他于1902年参与由弗洛伊德领导的精神分析学派,但是终因意见不合与弗洛伊德于1911年分裂,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并且终其一生未与弗洛伊德再会面。

阿德勒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是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婴幼儿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与成人相比,婴幼儿感到自己的孱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行为的动力因素,阿德勒将这种抗争称为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自卑感使人有了补偿的需要,以便克服自卑感的痛苦。比如,身体有缺陷的人可以在智力活动上寻求补偿。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这样持续不断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把人从泛性论中解放了出来,强调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对人格发展持主动、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

(二)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卡尔.荣格曾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门生和亲密朋友,但二人最终由于在某些基本观点上的极大分歧而分道扬镳。荣格的脱离可谓是精神分析阵营中最痛苦的反叛行为。

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把里比多解析为单纯的性能量,他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格被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心灵”,并认为心灵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意识(conscious)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意识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知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自我”是意识的中心,是我们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自我的职能是维持日常生活,使得我们体验到自身的同一性。

荣格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潜意识。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是潜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并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为个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complex)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决定着个体人格的许多方面。当说到某人具有某种情结时,是指其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了,使得其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本人却没有意识到。

心理学人物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荣格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宗教家庭。他在读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之后开始与弗洛伊德交往,建立了父子一般的亲密关系。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支持下,荣格当选为国际精神分析联合会首任主席,他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继承人。但是1914年两人因理念不合而决裂,之后荣格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即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荣格最具影响力的发现。他认为,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情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集体潜意识的最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是以这种原型而成形。荣格曾经确定和描述过几十种不同的原型,但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人格面具(persona)是指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格面具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必然会牺牲人格结构中其他的组成部分。

阿妮玛(anima)是女性原型,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animus)是男性原型,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男女相互交往的经验而产生的。这个原型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浪漫伙伴并建立一定的关系。荣格将寻找伙伴的过程描述为我们内心的女性原型或男性原型在潜在伙伴身上的投射。荣格曾说过:“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试图赢得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型最吻合的女性,即一个能够立即接受他灵魂投射的女性的芳心。”荣格认为被吸引的真正原因存在于我们头脑内被隐藏的部分中,它是从我们祖先那里一代代继承下来的。

阴影(shadow)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投射,但其本性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自性(self)是有机的、统一的原始意象,它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共同起作用,使我们获得了整体感和唯一感。

从以上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从弗洛伊德创始,到阿德勒和荣格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其间发生了以下改变:1.由原来只局限于临床病人,扩展到研究正常人;2.摆脱了泛性论的束缚,更多地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3.由被动的潜意识支配观,开始重视人自主地追求生活目标的能力,人不再是无能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