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13849600000024

第24章 监测与评估:性别视角与传播视野(9)

2.从关注的议题看,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性别歧视问题

女性主义者曾对网络寄予厚望,认为它的发展会改变女性在大众传媒中的弱势地位,为女性提供说话的讲坛,女性也能同男性一样,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福音。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为性别研究与女性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正如“网络媒体的特性与发展”部分所论及的。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种普遍乐观的态度,认为互联网的潜力会为传统上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朱迪.史密斯和埃伦.巴尔卡指出,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为基层女性主义者开展活动提供了方便。而戴维.格拉多尔和琼.斯旺则指出,匿名的网络系统可以为参加者提供更为平等的机会,从而改变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模式。

但是,从性别主体价值立场等角度来分析,却得出另外的结论。一项对新浪、网易、搜狐、人民网进行的内容分析显示,在报道数量上,无论是在单个栏目还是在报道总量上,女性与男性报道相差较大,对女性群体是缺少关注的。

首先是报道角度边缘化日益严重。网站的主题狭隘局限在“家庭”、“情感”等私人领域,这是有关女人的网络内容的一个误区。这样的网站设想女性受众所关心的内容无法摆脱父权制下女性角色的陈规定型。内容上脱胎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依然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男权意识的“共谋”。

形象塑造方面,刻板印象未能改变。美丽、迷人这些传统媒体上的女性神话在网络媒体里再次成为“卖点”,女人的身体被商品化,被看的女人的地位未能在网络上得到改变。

信息服务方面,表现出以男性需求为标准。特别是女性频道和女性专业网站,与传统媒体的女性版面、女性专栏或女性时尚杂志并无本质的区别。互联网教给男性的是怎样利用高科技手段,利用物质进步使自身生活更独立、更文明、更有意义,教给女性的却是怎样更好地在男权世界里获得青睐。

所有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网络传者与受众,主要由男性主导,女性意识普遍缺席。造成网络上性别意识不正确,甚至性别歧视严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网络主持人本身性别意识不够或者混乱不清。其次,坚持女性主义的网站在点击率和知名度上都远不及综合网站。此外,受众的需求和口味是导致网络女性新闻低俗化与歧视化,以及淫秽、色情网站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再者,网络传播的外部环境说明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性别制度与媒介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特别是现行的媒介管理制度,在性别报道方面,机制的缺失本身即体现为歧视、模糊歧视报道的规模化。最后,网络应当承担自身责任,在性别观的商业化与精神化、传统与现代中寻求最佳平衡点。由于网络一开始的运作就是相当商业化的,其中的性别问题较之传统媒体会更加受到商业化的负面影响。

(2)网络空间女性发展的失衡与缺位

从女性发展的角度考虑,第一个失衡体现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男性欲望迎合之间的失衡与缺位。

随着我国“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影响不断扩大,女性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成为自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程度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所谓女性意识,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或角度,即从女性的角度,而不是从男权文化体制的角度来看待妇女问题、性别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的特性助益了女性在各个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同时,网络媒体商业化的发展和复制传统性别制度的后果,也造成了忽视女性主体地位,迎合男性标准的现实。

第二个缺位与失衡体现为消除刻板印象的努力与新层次的刻板印象的制造。随着性别研究与妇女运动的发展,女性逐渐改变了在传媒表现中可有可无的角色,在争取平等、占有媒介资源方面,也走出了很大一步。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产生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并不是铁板一块,女性内部由于地域、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婚姻状况等原因,也存在着信息能力上的差距。特别是老年女性和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处于弱势。面对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她们更是无力投入,更不用说改写自己的处境了。再者,网络的商业诉求决定了它的目标群体绝大多数是城市中有较高收入和生活无忧的未婚年轻人,可见,网络作为获取信息与机会的途径,其信息鸿沟却在扩大女性中那些使用人群和没有能力使用的人群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缺位体现为话语空间扩大与隐形歧视的形成。网络空间不仅是进行传播和形成社区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话语制造者,对女性打破男权文化建构下的话语体系,重构女性话语空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与网络中的塑造可能存在偏差,而在网络中,女性往往是弱者,或是被妖魔化的形象,这种将女性设置于“被保护者”的位置上的做法,也造成了一种“隐形的歧视”。

李伟娜则把这种缺位归结为“缺席”。具体而言,中国女性在网络传播中有三重缺席:网络传播主体的女性缺席;网络传播文本中的女性缺席;网络传播受众的女性缺席。

(3)博客与性别传播

与对网络的批判一样,博客也成为带给女性主义者希望与失望之地。

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预言:“我们都相信,随着电脑日益普及而且变得无所不在,它将戏剧性地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不但会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而且还会影响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根据《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称:“个人博客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力量……个人博客已经成为用户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个人博客这种网络上的口碑传播已经成为9.8%的互联网用于了解Web2.0的信息渠道来源。”目前,博客正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用来传播个人观点,博客作为自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其中,女性博客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客观地讲,博客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自身行动,将自己投入文本之中,生产女性日常生活经验和意义的场域。通过情景再现,社会现实以女性的眼光被建构、被生产、被阐释,从而颠覆了男权社会长久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男性言说方式对女性生活的倾轧。也就是说,博客赋予了女性自我表达的权利,女性在展示自我生活和观察世界的同时,分享着和男性同样平等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这个平台赋予了更多平凡人以最大的、最便宜和便捷的机会。

由于博客不同于私人日记,它是公开的,面向所有点击者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作者的写作多大程度上表现了自我?是为自我而写还是有别的更多的可能性?

根据舒茨的看法,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绝不是我们个人的世界,而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的世界,是我们与我们周围的人共有,由他人经历和解释的一个世界。依据自我的社会性建构理论,自我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自我是一个人对他或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统一体的个人自己的概念。

因此,就女性博客的书写者来说,关于自我的想象也是通过博客的书写、获得他人认同而得以实现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书写博客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将自己作为他者而描述,对于通过查看点击率期待和阅读网友留言以获得他人对博客文本的诠释。这也体现了博客分享的特殊功能。穆尔维曾经指出不同性别角色的注视:“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世界,观看的乐趣在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之间是大不相同,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注视将其奇想的目标锁定在女性形象,而该形象因他们的需要而被塑造。在传统的展览者的角色中,女性同时被看和被展览,而她们的外形被塑造得具有强烈视觉和色情效果,以至于她们被说成是自己希望被看。”就博客反映性别歧视的状况而言,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规则对性别体制的复制原因,也有作为被观看者的博客书写者,为迎合观看者的趣味和观念而进行刻板化写作的原因,更主要的可能是整体性别体制、社会整体性别观念和个人自我选择的性别视角和立场的问题。

不可回避的是,脱颖而出的明星博客和草根女性博客只是成千上万女性博客中极少的部分,而大多数女性博客倾力描写感性生活和自我空间,由于题材、内容、知名度或朋友圈狭小等原因,无法获得一定范围的关注与反馈。正如陈卫星所指出的,实际上,网络上用户的发布权只不过是一种操作权,传播的控制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拥有的只不过是许多前所未有的选择与发表的虚拟自由,这种自由不会使所有网络上的行人变成引人注目的焦点,这只需要看看最著名的网站上的发言贴的点击数就可以明白。

再者,数字鸿沟的问题依然严重。李银河曾经理想化地说:“互联网上没有年龄,没有种族,没有性别,没有健康疾病,没有强弱之分,只有精神和心灵。”这在某些人群或某种情境下也许是现实的,但是,进入博客的女性群体有她们在传统媒体中遗留和未解决好的问题,没有进入博客的女性群体更谈不上享受博客带来的那些分享、低成本进入等起码的好处了。博客容纳了大量社会边缘人群的声音,但有多少人访问这些“少数群体”的博客?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有意义的对话?对于当前的博客现实而言,由于对女性身份的自我强调和性别差异的社会偏见,使得女性博客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女性话语文本也在男性话语的视野中被篡改,被颠覆,最终使女性博客成为媒体利用的对象和受众猎奇、观赏的客体。

博客为“女性书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趋势已成为新闻界发展中的新趋势。在美国新闻传播研究中,“参与式新闻”主要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20世纪末期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最早倡导者、被认为是这一运动学术领袖的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伊.罗森(Jay Rosen)认为,公众的参与对改进新闻传播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他认为虽然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不会因为这些个人网站(包括博客)的出现被挤垮,但是它们的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蔡雯则认为,“公共与参与式新闻”在美国的出现,实际是在新技术的推进下整个新闻传播系统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它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一度盛行的“公共新闻”相比,实际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上世纪末的“公共新闻”运动,本质上还是以新闻媒体和职业记者为主导的传播活动,是一场具有“反潮流”精神的新闻报道业务的改革和职业记者的行动。虽然普通公众在这场改革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但媒体在其中的组织和领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公共新闻”走向“公共与参与式新闻”,实际上已经对专业新闻媒介的权威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了质疑,其性质已经转向另一个层面,一个目前还不是很明朗、很确定的层面,其最终结果还有待观察。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迈克.柏林(Mike Berlin)认为,主要是技术、设备、技能、时间这些因素使普通公众在新闻报道方面一时还不能任胜,而能够从职业记者转变为独立博客记者的人并不会很多。

当然,博客充当新闻报道的“公共参与”平台,已经在新闻传播学界引起了充分的重视。在美国,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是一个越来越被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正在从技术、文化、社会、政治、新闻传播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实践发展和学术探索齐头并进。而博客对于女性个体的书写赋权,则需要依靠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社会话语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加强等的综合作用。

对于女性来说,要充分利用博客这个新基地来传播、享受性别平等,就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策略。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仅是女性本身,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必须具有性别意识。要在网络中建立起一套对性别平等发展切实可行的社会新规范,包括对性别角色规范的重新定义,并以此来引导现实中两性的生活选择。第二,性别研究的学者应充分利用博客,开辟广泛的话语空间。当前,李银河、荒林等女性主义学者主持的博客,已经非常成功地为传播女性主义知识、促进经验交流和分享提供了示范。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博客的传播,借助博客的自由度和多链接等的有利优势,有意识地传播更多性别平等的知识、视角、观念。第三,将性别研究的文化和各种社会力量,与博客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博客构筑女性文化、捍卫女性话语权利的功能,防止博客中出现对两性性别角色的误读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