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导演基础
13847200000010

第10章 电视的崛起(4)

最常见的题材是“商战+美女”,或者是两个男人加一个女人,或者是两个女人加一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再或者是多个女人纠缠一个男人,或者一个男人游戏在多个女人之间,总之,脱不开爱情与刺激。几乎都出自一个模式、一种套路,看多了,观众都能把下面的情节编出来。甚至连人物接下去说的话,都编得不会走样,引得围在电视机前的家庭成员哈哈大笑。

至于枪战片、恐怖片,更是不入流的克隆技术,甚至是难堪的东施效颦,让观众倒胃口。

现在有些电视剧创作人员看重卖点,其实精品并不一定具有卖点;而有卖点的并不一定是精品。例如电视剧《还珠格格》,虽有一时的轰动效应,确为商家赚了一大笔钱,但高票房绝非高水平,只不过是一层虚幻的泡沫,很快就会消失。精品则不同,尽管它一时不被人看重或理解,但它最终总会被人发现,成为经典,被人珍视和传颂。它和那些应时之作或泡沫、垃圾作品是不能同日而语,也是无法比较的。

总之,电视剧能否成为精品,是和它能否经得住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对其审视密切相关的。真正的“美学客体”,也是和观赏者能否产生美感经验相关联的。

著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曾经对“美学客体”作过简要的阐释和分析。她说,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捷克的结构主义评论家莫卡洛夫,在一本《结构、符号与功能》的书中提议把一切艺术作品做出两种划分。他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如果未经读者的阅读和想象加以重新创造,那么这部作品只不过是一种成品而已;唯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想象之后重新创造,这部作品方能提升成为一种美学客体。而且虽是同一部作品,但透过不同的阅读主体,就会有许多不同的美学客体呈现。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叶嘉莹教授指出:这一理论与现象学中的美学之说甚为相近。她说,罗曼·英格登在论及现象学美学时,也曾主张一切已经制成的艺术成品都定要让读者或聆听者与观赏者以多种方式加以完成,从而产生一种美感经验,否则这一艺术成品就将变得毫无生趣。

以上是叶嘉莹教授谈及有关美学客体的一些论点。我基本上赞同这种看法,有些平庸的电视剧或者快餐式的电视剧让观众看后产生不了美感经验,因为它们还只能算是艺术成品,形成不了美学客体,所以很难提升到美学的高度加以研讨。

也许有人认为,不必对电视剧的艺术品位要求过高,电视这玩意儿本身就是俗东西,电视剧也是俗文化,是大众消闲解闷的娱乐品,不应对它期望过高,把它置于不适当的地位。

如果以上述观点看问题,岂不是将电视剧降格以求,那又何必去呼唤电视剧的精品出世呢?问题是我们已明确界定电视剧为艺术作品,是精神食粮。既然是艺术品,就应该按照艺术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它、要求它、对待它。否则只把它混同于一般的娱乐品去看待它、要求它,电视剧就将沉沦为只具有消闲娱乐功能的产品,艺术的崇高品格也就和电视剧无缘了。

四、电视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当前,电视正处于顶峰时期,由于它的传播方式和手段的不断改进,以及数码技术的运用和高科技含量的增大,使得电视在广大群众中越来越受到欢迎,在纸媒体(报刊)、广播媒体之后独领风骚。即使是深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也对它羡慕有加。

然而好景不长,如今,又轮到电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形态的传播媒介,已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定义为“第四媒体”。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互联网的兴起,必然会给其他传播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

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前,PC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电视机的增长速度,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互联网也已形成了一项新兴的产业,并拥有了大量的网民和网友。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大者当属电视。据统计,美国青少年在计算机前花费的时间已超过在电视机前消磨的时间,更多的人愿意牺牲看电视的时间和电脑打交道。

为什么计算机有这么大的魔力能把电视机前的观众吸引到自己的面前呢?其原因就在于互联网能够充分体现它的互动性,网民通过点击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利用互动性在网上交流和下载信息。显然,互联网要比电视只能被动接受的功能有更大的优势。因此,电视在未来将面对一个更为年轻而有力的竞争对手。

尽管电视剧在电视播出的节目中占有强项的地位,并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而且常常抢占电视播出的黄金时段,但是由于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加之电视剧自身的水平不但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样同观众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应,长此以往,如不加以改进和提高,遭到观众的冷遇,则是意料中的事。

在电视节目中,除电视剧强项外,尚有综艺类晚会、谈话类节目、婚介类节目等,也多大同小异,内容重复,缺少各自的特色,越来越引不起观众的兴趣。而且“模仿”、“克隆”的节目更是泛滥成灾,有些节目甚至让观众厌烦。

据国外某家调查公司对中国电视观众所做的调查表明,中国的电视观众已经出现了分层,不同职业的人群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播出时间等都有了自己的挑选,不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这种受众的细分化、主动化的趋势将会导致频道和栏目的细分化,这也许是未来电视内容的发展趋势。

现在已经出现有的家庭已把电视请出了住户,也有的人声言今后再不看电视,免得浪费时光。可见电视已经遭到了少数家庭和人员的抵制。这种情况的出现,难道不值得电视人反思吗?

如果说电视在新媒体未出现之前,尚能雄踞榜首,独领风骚,但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形势已经起了变化,它将面临互联网的强劲挑战,究竟鹿死谁手尚难预料。即使电视竞争不过对手,也不会悄然消失,就像纸媒体一样,它会依然存在社会上,只不过风光不再而已。

尽管新媒体在互动性上占有优势,但仅就此点想战胜传统媒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关键问题在于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上。内容丰富、充实、有特色,才能吸引和保持广大的收视群。

未来的天地广阔,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它们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拥有各自的受众;也可以进行合并,重新整合,达到“共赢”的目的。总之,都必须向前发展,不能停步不前,这是大势所趋。电视需要前瞻,才能跟上迅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思考题

1.怎样认识“视”与“听”的关系?为何说“视觉”重于“听觉”?

2.如何发挥电视剧的视觉优势?

3.怎样才能促成电视剧的精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