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13845200000023

第23章 美术绘画(3)

(二)马奈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前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但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他率先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1883年4月30日,马奈因疽毒症不治身亡,数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著名画家埃德加·德加望着长长的送葬者队伍,深深地感慨道:“马奈比我们想象的更伟大!”代表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埃米尔·左拉像》等。

(三)毕沙罗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年),曾被人称为“印象派中的米勒”,这是因为他早年用印象主义的色彩描绘了以农村和农妇为题材的作品。这显示了毕沙罗的独特性,即在色彩至上的前提下给予情节内容以一席之地。除了大量的田园风景画,毕沙罗也作了许多城市和街道的风景画。在风景画的创作上,毕沙罗当然有与莫奈一致的地方,但两人又有明显的区别。莫奈的色彩来自于画家对于对象的感觉,而毕沙罗的色彩则更多的具有主观的特征,他力图画出最丰富的色彩效果,使色彩语言获得最大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毕沙罗具有印象主义的典范性,是色彩美学的经典。在个人风格上,与优雅轻盈的莫奈风格相比,毕沙罗的色彩更厚重豪放,画面粗糙的笔触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肌理,色彩变化更加丰富,画面几乎找不到平涂的色彩,每一小块都是混杂的。他的代表作品有《塞纳河和卢浮宫》、《雪中的林间大道》、《蒙福科的收获季节》、《艾拉尼的疯人院》、《埃尔米塔日花园的一角》、《蓬图瓦兹附近的艾尼丽街》等。

(四)雷诺阿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法国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雕刻家。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和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能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代表作品有《包厢》、《游艇上的午餐》、《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等。

(五)德加

埃德加·德加(1834~1917年),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又是现实主义巨匠。在巴黎出生和去世的埃德加·德加是银行家之子,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自身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他在美术学院安格尔弟子拉莫特的班级里习画,并且,始终对安格尔极为敬仰。不管他的天才如何演变,他却从不背弃过去。毫无疑问,这种对于人类创造的崇敬,对于行善的明确意识,是其性格的基础,也是人们指责他的根源。其画风的演变也比较清楚地表明德加对印象主义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立场。他的绘画作品都无可争辩地面对着素描严谨、古典之极的艺术。这种手法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这种色彩始终为现实主义服务。天才的德加赋予它以扩大的视野和独特的画面布局,并永远地离开了学院主义,其作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印象派中给予他的地位。代表作品有《舞蹈课》、《舞台上的舞女》、《烫衣妇》等。

九、国外部分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和《晚祷》等名作。

(二)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罗丹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三)列宾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年),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早年随圣像画师学画圣像,1864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871年参加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获金质大奖。1870~1873年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了描绘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在毕业前曾两度到伏尔加去,对纤夫的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画了许多速写,熟悉并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在经过反复推敲和长时期的酝酿之后,列宾笔下的纤夫们,既是苦难的生活底层的人们,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强者。在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11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刻群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画面上对伏尔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布局,使这幅尺寸不是很大的画面具有宏伟深远的感觉。它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为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列宾的历史画创作也很有代表性。画家把历史人物复杂、矛盾的精神面貌,通过紧张的戏剧性的场面揭示了出来。而在历史画《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中,则以英雄的群像和乐观的色彩,描绘了17世纪查波罗什部落的一段历史。画面上有20多个人物,表现了查波罗什人热爱自由和勇敢豪迈的性格。列宾还以19世纪后期俄国民粹派反对沙皇专制的政治斗争为题材画了一组油画,其中闻名的有:《拒绝临刑前的忏悔》、《意外的归来》和《宣传者被捕》。

(四)凡·高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被认为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备尝艰辛。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凡·高的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对后来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代表作品有:《向日葵》、《麦田里的乌鸦》、《阿尔的卧室》、《抽烟斗的自画像》等。

(五)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现代派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马加拉。受父母熏陶,自幼喜爱绘画,先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04年他定居巴黎,从此在法国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象派的影响。1907年,毕加索的代表作《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与勃拉克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形成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1920年前后其作品较注意写实,而1925年后的作品又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1937年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作《格尔尼卡》一画,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1944年他加入法国共产党。1949年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创造力惊人,一生创作油画1800多幅,素描7万多件,还有版画、雕塑和陶瓷制品等。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有极大影响,享有很高声誉。1973年4月8日在法国逝世,享年92岁。

十、透视

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十一、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点约等于0.618∶1,是指分一线段为两部分,使得较长那部分的长跟原来线段长的比为黄金分割的点。线段上有两个这样的点。

十二、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做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