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13843700000026

第26章 电视文艺节目评析(3)

(二)电视小品

1.小品与电视小品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就有了,本属佛教用语。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27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10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是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的《苏长公小品》。后来,“小品”释为文艺作品,有两种意思。一指散文的一种。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叙事实,抒发情怀。我国古代早就有此种文学,明清更为盛行,如明代朱国桢著有《涌幢小品》。刘半农《?e537诗选?e538自序》:“我今将十年以来所译的诗歌小品,删存若干首,按时期先后编为一集。”二指简短的戏剧表演。可见,小品就是小规模的艺术品。如今,狭义的小品专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在英文表达中有2个词语:一个是“sketch”,表示short funny play or piece of writing(诙谐的短剧或短文)。另一个是“witty skit”,其中“witty”是“诙谐的;风趣的”之意,“skit”指模仿取笑某人(某事物)的幽默小品文章或短剧。

小品与相声、话剧、折子戏等关联甚多。相同点是:在形式上,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具有戏剧性或喜剧性,幽默风趣。区别在于:相声是“说学逗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妆;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妆,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取得效果。说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视为相声;光演不说,则成了哑剧。在内容上,话剧、戏剧的内涵比较丰富,时空较长,重视思想性,堂堂正正,有的看后给人以沉重、悲壮的感觉,甚至催人泪下。小品不要求“博大精深”,只要将具体事物的“一面”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们有所感悟即可,也不欢迎眼泪,只欢迎逗笑。

电视小品即在电视上演出的小品,或说,是小品的电视呈现,国内最早见于央视首届春晚,是一种有戏剧性因素的小型电视作品,时间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常见的电视小品多从日常生活中易于被人们忽略却又值得注意的平凡小事中开掘与发现,表现一个富于哲理寓意的主旨。

电视小品要经过两度创作。一度创作是作为文本的文艺作品,是小品作家专门撰写出来的,乃至为某小品演员量身定做的。优秀的小品离不开优秀的本子,优秀的本子要设计新颖的“包袱”,写出精彩的台词,其创作难度绝不亚于一部大戏。崔凯、何庆魁、孙艳平(网络)等人,是我国当今著名的小品作家。二度创作是演员的表演。好的小品本子需要好的表演,优秀的小品演员才能最终完成优秀的小品,优秀的小品成就于“大师”的表演创作。

2.电视小品的分类与技巧

电视小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色小品。如魔术小品、戏曲小品、音乐小品、哑剧小品、口技小品等。它们用一种或几种其他门类的表演手段(包括道具)来组织作品,这些表演手段是作品的主导,是贯通上下左右、传达愉悦信号的中枢神经。另一类是语言小品。它以对话作为外在形态,又可分为相声小品和喜剧小品两种。相声小品最早时曾被称作化妆相声,以岔说、歪讲、谐音、倒口、误会、点化等语言包袱取胜。喜剧小品则借鉴了戏剧的结构,以情节的发展和变化见长,常以人物错位、关系错位制造结构错位和情节错位,再进一步导致行为错位和情感错位,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小品有两种宏观的修辞方式。一是“系包袱与抖包袱”,即预设和展示笑料。二是“耍贫嘴”,以连串调侃的方式引人发笑。具体创作中,小品经常综合使用以下表演与修辞技巧。

(1)歧义与误解。歧义往往与误解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是谐音歧义。《心病》(何庆魁)中,医生把“谈话治疗”简称“话疗”,敏感脆弱的老头把它理解成“化疗”,从而导致极端可笑的言行。

(2)间歇与突转。小品表演中,角色说出一句话,然后稍作停顿,当受话人和观众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后,角色说出与前面的话或者与受众期待完全不同的话。这种停顿与转折,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3)附会。即故意牵强附会,荒谬引申,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具有某种意义。

(4)设圈套。圈套即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是一种陷阱。小品中常常让对方陷入圈套,一时间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及至醒悟过来上当受骗已成定局。小品中的圈套有时与脑筋急转弯结合在一块。

(5)错位与对比。错位的是事物的形式与内容不对位,这种不对位经常导致滑稽的对比,从而构成喜剧性。

(6)窜辞与仿词。窜辞即改辞,仿辞即仿造新话,小品中经常出现对一些约定俗成或是众所周知的话语的“篡改”,既似是而非,又旁敲侧击。

(7)陌生化。小品在再现熟悉的事物时,有意做让人不熟悉的处理,让观众感到惊讶,引发思考,体味幽默的意味。

(8)移用。移用是把某些话语放到本不属于它的语意中,由上下语境的不和谐产生幽默效应。

(9)揶揄与反讽。揶揄即嘲讽,反讽是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小品中,经常让人物间相互嘲讽与调侃。

(10)故意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明显的逻辑错误,小品中往往用偷换概念的方法达到暗度陈仓的目的,故意绕来绕去,最后让人恍然大悟。

(11)倒辞与同义复现。如戏中人因话语使用不当而力图纠正,结果越纠越错,造成幽默效果。

(12)运用顺口溜。顺口溜讲究韵律,利用语音的和谐渲染、活跃氛围,加深印象,起到强调作用,小品常用技巧。

小品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区别于其他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之处。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大菜。

二是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捧腹,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三是贴近生活,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世间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四是角度新颖,台词精练,雅俗共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角度新颖,事例新奇,适度夸张,要言不烦,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五是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大众对它的要求。

3.电视小品的名家名作

电视小品产生以来就是电视观众的最爱和期待。历届央视春晚小品节目和从1987年开始的CCTV小品大赛,是电视小品两个最有制造能力的平台,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名家名作。

名家如陈佩斯、朱时茂、严顺开、赵丽蓉(已故)、冯巩、牛群、蔡明、大山(加拿大人)、巩汉林、郭达、何宝文、侯耀华、黄俊英、黄宏、林永健、宋丹丹、范伟、潘长江、赵本山、高秀敏(已故)、郭冬临、句号,等等。

名作如央视春晚设立小品评奖以来历届一等奖作品:

1992:《我想有个家》(赵本山、黄晓娟)

1993:《张三其人》(严顺开、赵玲琪、杨新鸣)

1994:《打“扑克”》(黄宏、侯耀文)

1995:《如此包装》(赵丽蓉、巩汉林、孟薇)

1996:《打工奇遇》(赵丽蓉、巩汉林、金珠)

1997:《鞋钉》(黄宏、巩汉林)

1998:《王爷与邮差》(陈佩斯、朱时茂)

1999:《昨天 今天 明天》(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2000:《钟点工》(赵本山、宋丹丹)

2001:《卖拐》(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2002:《卖车》(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2003:《心病》(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2004:《送水工》(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2005:《功夫》(赵本山、范伟、蔡维力、王小虎)

2006:《说事儿》(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2007:《策划》(赵本山、宋丹丹、牛群)

2008:《火炬手》(赵本山、宋丹丹、刘流)

2009:《不差钱》(赵本山、毕福剑、小沈阳、毛毛)

2010:《捐助》(赵本山、小沈阳、王小利、于洋、孙丽蓉)

当今电视小品最值得称道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陈佩斯。他和朱时茂搭档,在央视春晚表演小品,从1984年到1998年,几乎每届一个作品:《吃面条》(1984)、《拍电影》(1985)、《卖羊肉串》(1986)、《狗娃与黑妞》(1988)、《胡椒面》(1989)、《主角与配角》(1990)、《警察与小偷》(1991)、《姐夫与小舅子》(1992)、《大变活人》(1994)、《幽默体育运动》(1997)、《王爷邮差》(1998)。他们在1984年春晚表演的《吃面条》,使电视小品横空出世,也一下子让全国的电视观众记住了这两位喜剧界的殿堂级人物。接下来的表演,让观众笑了一年又一年,逐渐形成了“陈/朱”式小品,奠定了他们在小品界黄金搭档的地位。陈佩斯后来因故不再上央视春晚,让全国电视观众欷歔不已。人们今天还在相信,如果他能重返春晚,一定可以为大家带来不少的笑声。

另一个是赵本山。从央视春晚历届小品一等奖名单可以看到,赵本山是当今实至名归的“小品王”、当之无愧的电视小品“获奖专业户”。他6岁开始学艺,从家乡辽宁出道,从东北二人转开始,1987年在姜昆的推荐下“打入”央视,开始了他辉煌的艺术人生。他先后表演了数百个小品,1990年首次参加央视春晚主演小品《相亲》,获“双星杯”戏剧曲艺类第一名,可谓一炮打响。此后几乎年年参加,并成为观众最大的期待,其小品演出总是成为整台晚会的最出彩之作,享有极高的声望。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国人最多笑声和掌声的小品演员,甚至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卓别林”。赵本山是艺术多面手,拍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又是经营文化产业的成功人士(经营“本山集团”)。2010年5月29日,赵本山获得第三届华鼎之夜最具分量的“中国年度最杰出艺术家成就大奖”。

二、电视文学类节目

“文学”是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文学是“人”学,文学主情,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缘情而绮靡”。我国文学的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浩如烟海,影响无所不及,通常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四大种类。

电视文学的内涵宽泛。可以这样讲,文学是一切电视作品的基础,几乎电视屏幕上的任何一个节目,都与文学相关。所以,在概念的外延上,电视文学不仅包括电视屏幕上的一切文学样式的作品,包括电视文学剧本等等,还应该包括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艺术片中的文学文本部分和所融进的文学元素。

作为电视节目形态的电视文学,主要是指既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合乎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又适用电视传媒特性,最终通过电视以声画结合的方式播放出来的一个个(篇)电视艺术作品,包括电视诗歌、电视小说、电视散文和电视报告文学等品种,电视剧剧本等不在其列。论实际应用,主要是电视散文、电视诗歌。

电视文学节目宜于文学短章,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声音语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其创作,通常包括撰稿(含选稿、改写)、摄像、配音、配乐、剪辑和导演等环节,大多由一个创作班子完成,要求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某个人也可在其中身兼数任,甚至由一个人完成它。

电视文学节目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把文学原作搬上电视,使文字语言形式的文学作品转换为电视文艺作品,即用有声语言演播原作品,同时根据原作配上电视画面和音乐。如央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播出的《名家名作》、《中外抒情诗歌》、《中国古诗词欣赏》系列等。这一类作品,或使用原作全文,或对原作进行缩写、改写。最重要的是忠于原作,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

第二类,根据电视文艺节目所要表达的主题和电视文学节目的特点创作文学作品,同时为创作的电视文学作品摄制电视影像,然后视听一体化播出。作品播出之后,还可以择优结集出版。这一类节目是更为地道的电视文学,有时归为电视艺术片的某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