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13841500000009

第9章 媒介安全的分析及层次(1)

近年来,由媒介引发的各类安全事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媒介安全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07年7月8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播出了专题报道“纸做的包子”,节目运用隐形摄像机偷拍的电视表达方式,曝光并再现了北京黑作坊利用废瓦楞纸箱制作包子的全过程。新闻播出后,国家质检总局马上发布有关意见,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措施,并表示将对造成安全隐患的违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有关部门立刻对早点铺的包子进行了抽检。各大门户网站、成千上万的论坛、海量的网民发布了大量的帖子,一时间铺天盖地,群情激奋。全国各地小商贩的包子销售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营下滑。民众的食品安全恐慌情绪蔓延。但正当人们不知所措时,7月18日晚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中宣布,“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摄制者已被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

“纸馅包子”是典型的由于媒介安全的丧失而形成社会恐慌的案例。媒介安全是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安全属性,是媒介的功能之一。媒介安全的实质是通过媒介实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群体安全。由于媒介可能会造成对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危害,特别是近年来,媒介屡屡发生安全性事故,所以对媒介安全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第一节媒介安全的主体是媒介

安全的英文词条为“safety”或“security”,含有安全、平安、保护、保障、可靠等意思。其中,safety更强调物态的、自然性的“硬安全”,如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技术安全等,而security则重在人文的、社会性的“软安全”,如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安全等,有施用制度措施等构建安全保障的意味,同时还含有心理上的安全可靠意思(颜烨,2007:3)。从这一层面上考虑,媒介安全属于人文的、社会的“security”范畴。

麦奎尔指出:“人们认为媒介具有‘伤害’社会(引发冲突和失序)以及对社会有益的可能性(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麦奎尔,2006:73)媒介会引发各类影响安全的负面事件是媒介的自发属性,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也是媒介的“有益的”属性。

媒介是媒介安全的执行者和发起人。媒介是媒介安全的主体,公众是媒介安全的客体。由于媒介播发了不实的或夸大的新闻信息,造成了媒介“不安全”的后果,直接危害了公共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对社会造成伤害。“纸馅包子”、“茶水当尿水送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共性的社会恐慌和失序,而造成这一系列社会恐慌的直接根源是媒介。以“纸馅包子”为例,这一事件的起因不是由于出现了真的“纸馅包子”,而是由于媒介失去了作为“社会公器”应有的公信力,丧失了安全功能,在片面追求自身“高收视率”的经济效益时,制造假新闻,引发了媒介恐慌,对社会安全造成了危害。

第二节媒介安全与媒介恐慌

一、媒介恐慌是由媒介安全缺失而引发的社会恐慌

2007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几年内就会灭绝,并把这种病毒称为“香蕉癌症”。3月21日,《广州日报》称“香蕉等十二种水果有毒残余,有致癌物残余,成了毒水果”。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蕉癌”谣言四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至此,广州及海南香蕉销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

而事实证明,所谓的“蕉癌”只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病毒,并不会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信息时报》的报道,“并非凭空捏造,也不存在报道失实。然而,整个报道却存在着煽情、夸张、失衡、不严谨等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董天策,2007)过去对媒介的新闻报道往往只集中于新闻的真实性与报道是否失实,但随着社会公众对媒介要求的提升,媒介不仅要完成真实地报道新闻的功能,而且必须对报道的话语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必要的规范和防范,更不能借此夸大事实,捕风捉影。

和“蕉癌”一样,“纸馅包子”也利用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对小商小贩和食品企业的不信任,肆意歪曲事实,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毁坏我国食品的形象,引发了范围广、强度大的社会恐慌。虽然政府部门迅速、积极地出台政策法规,公安、卫生部门加大了打击和监管力度,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由媒介造成的恐慌。

这一社会恐慌是媒介制造的,而媒介之所以能够制造这一恐慌,正是由于媒介安全功能的失灵和失控。

二、媒介安全可以预防和制止媒介恐慌与社会恐慌

媒介制造的恐慌,只能通过媒介安全的手段,由媒介向社会发布安全信息来应对和消除(邵培仁,2007)。谣言让大量香蕉滞销,海南蕉农蒙受巨大损失。由于这一媒介恐慌是由媒介制造的,4月7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针对“毒香蕉”的辟谣性的新闻调查,央视以记者在海南、广东等地的详实调查,有力回击了不实传言。《焦点访谈》记者专程采访了植物病理学专家,专家指出,巴拿马病只会危害香蕉树,不会影响人体;而且巴拿马病只会在香蕉生长期发病,市面上的香蕉没有问题。这才使这一恐慌迅速化解。

由于安全性并不是媒介的纯粹天然属性,即媒介安全是监督和管理的产物,所以媒介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发挥在危机时刻能给国家和公众带来安全的作用。

例如我国在“非典”期间,政府通过媒介公开相关数据和信息,实现媒介安全,消除了公众的恐慌,制止了流言的传播。把非典的危害控制在了医学层面而没有影响到社会层面,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美国媒体在“9·11”期间,自觉维护政府威望,避免社会恐慌的蔓延,为美国社会顺利渡过难关,发挥了媒介安全的重要作用。

媒介可以引发恐慌,媒介也能够制止恐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媒介安全是否到位。如果媒介安全缺失,就会引发媒介恐慌;如果媒介安全执行到位,那么就可以化解媒介恐慌和社会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