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13839100000061

第61章 词语的选用(3)

第四节词语艺术化的选择

词语艺术化的选择,讲的是对寻常词语的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使之出现新的意境、新的情趣和新的色彩。

一、暗用比喻

构成比喻最重要的因素是与本体有着相似点的比喻物,而暗用比喻却不能出现比喻物,只把适于描绘比喻物的词语临时用到本体上来。说“月光如水照缁衣”是比喻,如果说“洒进的月亮的青绿的光儿”,那就是用“洒进”一语暗把月光比作水了。这就是暗用比喻。

暗用比喻的词语,一般说来以动词性的居多。试看下面的例子:

旧时代的思乡情绪,在我是完全枯涸了。(郭沫若《峨嵋山下》)

这里暗把“情绪”比作水,“枯涸”一词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积怨之深重。旧时代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把思乡的人之常情都决断了。

过去的生活,过去的趣味,过去的教训与风俗,遇到历史的压力都成粉碎只能在扮演中去寻找鉴赏。(王统照《失业者之歌》)

旧时代的“生活”、“趣味”等,被暗比成了一件件可以压碎的东西。

这样运用动词并未改变原词的常用意义,但由于直接搭配的对象没有出现,给人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感觉这种间接的联系——情绪会枯涸,生活可粉碎,实在是意趣深长,余味不尽。

二、化静为动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登岳阳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都是千古名句,得力于一个“坼”字,一个“绿”字,显得气韵生动,别具一格。

朱自清先生用最通俗的话点破了把静态的环境景物写得富有动态感的奥秘:

记述时可以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先是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以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若能将静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例如“他的左胳膊底下钻出一个孩子”。(朱自清《欧游杂记·序》)

这是化静为动的创作经验之谈,一个“钻”字把画面静止的人物写活了,如果换成“有一个孩子”或“是一个孩子”,那就是静止的呆板介绍了。朱自清的散文里,非常注意把静态的景物,用带有动态感的词语描绘出来。例如: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藏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不说“是奇异的绿”,而说“蕴藏着”;不说“蔚蓝的天有一块”,而说“融了”。传达出微妙的情趣,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受。

描写人物如果能化静为动,静中含动,就能给人以立体的动感。例如:

他身上有时湿透非洲的热雨,有时挂着寒带的霜雪,有时又满披亚洲丝的风尘,四处奔波,从来不见他露出一半点疲倦的神色。(杨朔《晚潮急》)

如果把“湿透”、“挂着”、“满披”这几个富有动态感的词语,换成“是”、“有”一类的词,那么他那种为祖国的独立解放竭尽全力、奔走呼号的精神面貌就决不能像这样呼之欲出了。

三、活用词性

活用词性,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偶尔把甲类词当做乙类词来用,这样做可以丰富词的含义,具有强调的意味。

名词可以临时用如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这些都是很“感情”的话,她平日搬运得非常熟练,竟不必现查《大全》了。(茅盾《夏夜一点钟》)

名词“感情”放在“很”的后面,临时用为形容词了,再加上“搬运”一词的重义轻用,强调了她所动的感情是虚伪而又无聊的。

形容词可临时用如名词或动词。例如:

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鲁迅《随感录》四十八)

形容词“新”在这里泛指所谓新的事物,用作名词,揭示出这“新”的事只不过是“守旧”的同义语。

动词可以临时用如名词。例如:

到了这条黑暗的街上,好像已经回到了故乡的样子,心里忽感得了一种安泰,大约是兴致来了,我就踏进了一家巷口的小酒店里去买醉去。(郁达夫《还乡记》)

动词“醉”成了可以买卖的一种东西,这是临时用作名词,强烈地抒写出作家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的愁苦和不满。

四、巧用数字

这里说的巧用数词,包括数量词,在巧妙灵活地与其他词语配合之中,提炼出新的意趣、新的神采,使人倍感出乎意外,但又值得细细品味。例如:

在报上看到一幅漫画,一张“启事”赫赫然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上面写着“出售一斤故事情节,需要半斤爱情,二两格斗。”落款是“导演商店”四个大字。(王传珍《从“导演商店”的“启事”说起》)

“一斤”、“半斤”和“二两”按常规说,与后面的词语是不搭配的,但是这种奇异的配合(包括以“导演”来修饰“商店”)却又包含着有益的讽刺,尖锐地揭露出精神污染的一个方面——精神产品商品化、单纯追求票房价值。于是乎,戏不够,爱情凑,再来一点格斗。

又如:

我们欢唱,我们翱翔。

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一切的一,常在欢唱。

一的一切,常在欢唱。(郭沫若《凤凰涅槃》)

这里的“一”提炼出极为深广的意义,概括了时代、社会、自然、人类各个新生的侧面,也就是把所有的新生的人、物、事囊括无遗,热烈地歌颂并预言了未来祖国的新生。

五、色彩转移

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词语,都有相对固定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有时打破了这种限制,使褒义贬用,贬义褒用,或者口语词进入书面语语体,书面语词进入口语语体,还让人照样感到恰如其分而又饶有风趣。于是,某个词语就临时产生了新的色彩、新的含义,这就是色彩的转移。

第一,感情色彩的转移。例如:

这件事,经过杜鲁门总统,马歇尔幕后总司令,艾奇逊国务卿(即经手发布白皮书的一位可爱的洋大人)和司徒雷登滚蛋大使们一“鼓励”,据说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鼓励”、“再显身手”都是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这是“白皮书”里使用过的,但经毛泽东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摘引下来,“鼓励”就带上了“煽动”、“怂恿”的贬义色彩,“再显身手”也就涂上了“出乖露丑”的色彩意义。

第二,语体色彩的转移。例如:

她既然只把张信当成她“过渡时期”的丈夫,自然就不能完全按“自己人”来对待他,因此她安排了一套对待张信的“政策”。(赵树理《锻炼锻炼》)

“过渡时期”、“政策”这是具有政论语体色彩的词语,安排在文艺语体里,含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那一天我讲过,我们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骄傲,不要急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今天再说这样一点,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猪鼻子里插葱——装象”,吹就是吹牛皮。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员更应该如此。(毛泽东《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

一系列口语语体色彩鲜明的词语,用到了政论语体里,形成亦庄亦谐的风格,说理深入浅出,让人心悦诚服。

【思考与练习】

一、什么是词语的选择?词语意义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二、什么是词语的色彩?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词语声音的选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每一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四、下列句子在使用词语上有什么不确切的地方,试加以改正:

1.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违犯了客观规律,那是不会取得成绩的。

2.商业职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积极收取野生药材,认真做好统购工作。

五、下列句子在词语使用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试加以改正:

1.对于在运动中错斗了你的战友,你没有半句怨言,在狱中还想念他们。

2.灵芝姑娘牵着她的小鹿,喂饱了山上的灵芝草,饮足了灵芝泉里的水。

六、下列句子在词语使用的繁简上是否得当,为什么?

1.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新社会的无比优越和相比之下的旧社会的残酷黑暗。

2.敌人的军队是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地从杨树庄南面二十里的榛子镇分数股摸上来的。

七、下列句子在音节的选择和配合上有什么特色?

1.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汕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芥蓝开满了白花,白菜簇生着黄花,椰花在卷心,枸杞在摇曳,鹅黄嫩绿,蝶舞蜂喧,好一派艳阳天景色!

八、下面的句子,在声调的选择和配合上好不好?为什么?

1.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2.今年打立夏起就断断续续地下雨,大片菜地被泡在雨水里,大大影响了生产。

九、下列句中带重点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华被子,被面是假洋缎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2.见鬼去吧,三分杂念,半斤气馁,一己声名;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

3.酒店里的也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