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10
13838400000013

第13章 试论新闻节目语境与新闻播报风格(1)

——由《新闻联播》要“变脸”引发的思考

陈晓鸥

2009年6月喻国明先生关于央视要改版的谈话被许多媒体报道,喻国明先生透露,央视将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十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他说:“《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但在过往时间里也存在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罗京作为《新闻联播》的播音,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他承受了很大的角色压力,节目的要求让他必须不苟言笑。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明白,一个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也可以做得亲民一点。’”喻国明先生关于《新闻联播》的一席话引起了媒体及网友的热议,由于此番言论的发表与罗京的去世及稍后邢质斌的退休在时间上的巧合,甚至有人说罗京的去世和邢质斌的退休预示了《新闻联播》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有媒体也发表了央视前台长杨伟光在任职央视台长期间对《新闻联播》不满意的地方:“亲切度不够,当时个别传统播音员不同意我的意见,说,‘那不行,《新闻联播》就是要字正腔圆。’……总的来说,我们的风格过分严肃。”

应该说,央视要对新闻节目进行改版调整并非只针对《新闻联播》,更不是局限在播音员的播报方式或态度上,但在媒体的有选择的报道中,《新闻联播》要“变脸”的说法被有意无意地放大,从而使播音员的播报风格同以往央视改版调整一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许多媒体的报道看,尽管人们并不是把播报风格的改变作为新闻节目调整变革的唯一标志,但确是一个重要指数。针对《新闻联播》播报风格要改“严肃”为“亲切”的说法,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面对各方媒体和网友的议论,央视在言论上保持低调,而行动上确实印证了喻先生之前所言,2009年7月底到8月中旬对新闻频道的节目进行了较大调整,凸显了“新闻立台”的理念。而人们预期的改革重点《新闻联播》尽管也减少了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但因为在视觉和听觉上没有大的变化,所以并未给人感觉有“大的调整”。

那么,《新闻联播》近期是否还要进行包括播报风格在内的“大的调整”?是保持“严肃”,还是更加“亲民”?本文并不想进行简单的非此即彼的观点陈述,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变化也是必然的。但无论是已有的存在还是可能的变化,它都必然要符合、适应和反映它所处的环境,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不可能存活、生长和持久,而这个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境。在此,我们不妨跳出《新闻联播》要不要“变脸”和应该保持严肃还是更加亲切这个具体的话题,从语境角度分析一下新闻播报风格和它所处语境间的关系,也许就有了答案。

语境是话语表达与话语理解所要依据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语境,它包括文章的上下文或说话时的前言后语;一类是非语言语境,即一切与话语表达或理解有关的非语言语境,包括时代、文化、场合、对象等因素。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新闻传播过程中非语言语境与播报风格的关系。

一般说来,从语言语境到非语言语境中间存在着纵横多个层面或层级,形成了语境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从纵向来看,上位语境对下位语境具有指导、制约的作用,而下位语境将反映、满足上位语境的要求。

具体到新闻节目语境,其上位语境至少包括三大层面:一是认知语境,时代、文化语境;二是大众传播语境;三是新闻传播语境。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对新闻传播语境和新闻节目语境进行分析。

一、新闻传播语境

(一)真实、新鲜——新闻传播的核心语境

无论对新闻的定义有多少种,但有些认识是共同的:第一,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真实的,惟其真实才具有可信性。第二,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唯快捷、讲时效才能称作新闻。真实、新鲜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传播的核心语境。对于传者来说,从新闻采访到最终的传播(包括播报风格)也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都要符合、满足新闻真实、新鲜的语境要求。以《新闻联播》为例,不断提高时效性,满足“新鲜”的语境要求,是其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新闻联播》从1978年开播到1985年,一直存在信息量少、时效性不够强的问题,“《新闻联播》的许多内容没有时效性,根本就不是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些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没有及时捕捉到”。当时对《新闻联播》的改进就是“从新闻不‘新’抓起”。现在《新闻联播》的时效性已大大加强,当天的重要新闻都会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在节目进行中播送“刚刚收到的消息”也成为常态。而加强新闻时效性也是本次新闻频道调整改版的重点,从新闻节目数量到节目形态都突出了新闻性,大量的新闻资讯和现场连线,成为新闻频道调整后的一大亮点,提升了频道的吸引力。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对新闻是真实的和新鲜的语境的默认是他收听收看新闻的前提,也是他理解和接受新闻的依据。可以说,新闻要真实、新鲜是新闻传播活动传受双方共有的语境,是传受双方沟通的基础,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媒体获得信任的前提。新闻传播的这个语境特点,无疑对新闻播报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对新闻的认知——新闻传播的重要语境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面对大量的事实,我们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从事实到新闻,是新闻媒介对大量事实进行选择的结果,即新闻传播主体行使“把关人”职责的结果。如何对事实进行选择,取决于“把关人”对新闻的认知,包括对新闻的定义,对新闻传播功能的认知,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判断,对新闻社会价值的预期,对新闻传播对象地位的认知,等等。一般来说,不同的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的认知既有共识也有区别。其区别,宏观上表现为对新闻属性认识的不同,微观上体现为不同栏目因其定位的差异对事实选择的倾向和报道方式的不同。在对事实选择的过程中反映了传播主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体现了传播主体的传播态度、与传播对象的关系和对传播目的的追求。总的来说,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的认知不同,对事实选择的结果和报道方式就会有差异。在我国,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尤其在新闻报道中强调要坚持党性原则。这一点从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创立至今始终没有改变,这是我国新闻传播主体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下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准则。这一准则的坚持与实施,对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播报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对新闻的认知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政治的加强,市场经济的深化,以民为本思想的提升,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媒体自身也在时代的催动下不断发生变化。坚持党性原则,弘扬主旋律,不只是唱赞歌,也表现为加强舆论监督,发出批评之声;坚持舆论导向,不只是报道上层的声音,更要强调“三贴近”,反映民生,满足民众的多样化需求。我国近年来民生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的发展势头,可以透视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认知的变化,反映了新闻报道在规定性下的多元性特点。而新闻播报风格的多样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仍需强调的是,无论是中西方,作为大众媒介中的“把关人”并不是指某一个人,他(们)是由许多环节上不同的传播个体共同构成的。作为大众媒介的“管理部门,凭借着对各种职责的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人员培训,和传统的做法,则负责协调数以百计的人员的工作,使他们像一个传播者那样行动起来。”“它把各个人的个性都淹没在整个组织的个性当中。”也就是说,作为大众媒介中各个环节的“把关人”,其个性要服从“组织个性”,所以,我们上面所说的新闻传播主体或“把关人”不是指个人,而是一个“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个人观点或行为应该与所处“组织”的观点或要求保持一致。在这样的语境中,新闻播报的风格也要服从所处“组织”的要求。

二、新闻节目语境

新闻节目语境是新闻传播语境的下位语境,它一方面包含了新闻传播语境,成为新闻节目的共性语境,另一方面由于新闻节目是由众多新闻栏目及新闻特别节目构成的,因此,不同的新闻栏目或节目又会有自己的个性语境。

(一)栏目定位——新闻节目的个性语境

栏目定位主要包括:栏目理念,栏目内容、受众、形态的定位,栏目风格定位,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栏目定位体现了新闻节目各自的个性,是确立栏目播报风格的依据。一般来说,新闻节目的共性语境存在于个性语境中,个性语境包含和体现了共性语境的要求。但由于共性语境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具体到栏目中,就会存在侧重点的不同。其中,新闻传播的核心语境存在于所有新闻节目语境中,其制约力是一致的,所有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和方式都必须符合真实、新鲜、快捷的要求。而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目的等,在不同的新闻栏目里会有不同的取向和要求,这样也就形成了不同栏目的不同定位,形成了各自栏目的个性语境。

具体来说,侧重点的不同主要体现为我们对新闻的所有认知并不一定在每一个栏目中均衡呈现,或者是同样要求。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报道要坚持党性原则,具有宣传引导的功能,但同时新闻报道也具有传播信息、提供知识和娱乐的功能。具体到栏目里,不同栏目的功能实现侧重点是不同的。

如《体育新闻》、《每日文娱播报》等栏目,虽然这类节目也要坚持党的领导,但“喉舌”功能相对较弱,更主要的是满足受众获取信息、愉悦身心的需要,在新闻选择上有自身的新闻价值取向,更关注本领域新、奇、特的事情,而通常所认为的“国内外大事”却并不在它们的视野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