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10
13838400000012

第12章 广播媒介传播创新与播音主持定位原则(2)

三、在创新理念下的播音主持定位分析

随着广播节目形态的多样化、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广播播音主持的多元化特点愈加鲜明。正如本文开篇所谈,广播媒体的出路还有一个方向即节目内容及形态多元化、播音主持多元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特点和趋势呢?

1.业界对播音主持的定位要求有所改变

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主持人》节目曾经有一句叫“谁更讨人喜欢”,也就是说,评价主持人的一个标准是讨观众喜欢。这里面实际上有几个评价标准的模糊,即观众是谁?谁发出反馈的声音?谁能代表广大观众?表达喜欢的方式有哪些?那些表达喜欢和不喜欢的方式会不会被误读?观众的口味会不会变?如果变化,一般的周期是多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谁更讨受众喜欢不仅是电视从业人员挑选和评价主持人能力的标准,在广播媒体中也成了主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节目类型化的发展,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听众定位渐趋细致,业内和听众对播音主持的认识与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中央电台、北京电台评选十佳节目主持人的标准来看,从“观众喜欢”转变到“细化要求”,从单一标准到多元性鼓励,也就是说,这种评价已由从“外行看热闹”逐渐发展到了“内行看门道”。再如,中央电台第二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不仅评出“十佳”,而且最佳播报奖、最具人气奖、最优风采奖、最佳才艺奖、最具潜质奖等五项也在鼓励的范畴。由此可见,业界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风格和评价标准,都在向着宽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评选的标准方面,除了必须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宣传纪律和各项宣传规定,对社会和受众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播音主持工作中,遵守纪律,无重大政治、事实差错;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之外,也要求参评的播音员主持人“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通过个性与节目宗旨的有机统一,形成受众喜闻乐见的主持风格;在受众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主持的节目得到受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并有较高的收听率,社会形象良好”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号召广大市民可以用“服务听众用真心、爱岗敬业以诚心、扶危济困献爱心、关注公益有热心、弘扬正气见良心”的“五心”标准,对主持人的综合素质、道德风尚、公益爱心等进行全方位衡量,评选出自己喜爱的主持人。

2.节目形态和类型千变万化将播音主持的内涵扩大

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和24小时直播的普及,从技术层面赋予播音员主持人更大的权利和更重的责任,同时也丰富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责内涵,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能力更全面,语言传播能力更强,话语表达样式更多样。

录播时代的把关人是部主任、中心主任甚至台长,直播时代更多地将这个权利和责任后移至播音员主持人,主流的意识形态、正确的政治立场、严格的宣传纪律、强烈的责任感、热忱的人文关怀是他们必备的职业素养。大板块、长时段、内容多的播音语境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熟知广播传播的特点,头脑要清醒灵活,语言功力要过硬,对节目所需的背景知识积累得要厚实。广播媒介传播操作的简便性使得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角色根据节目的需要不断变化,有时是现场报道记者,有时是新闻或文艺、体育评论员,有时是专访的提问者,有时是大型活动的司仪、组织者。在不同职业角色的要求下,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有适应变化的勇气,也须具备驾驭迥异语境和传播方式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拆解为迅速和高效的学习能力,对材料的择取、归纳和提炼能力,现场体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场面组织和调度能力,准确、清晰、自然、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平滑顺畅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

近几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深圳人民广播电台等广播媒体在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它们在传承我国人民广播优良传统的同时,很快地适应节目运行机制改革和节目形态创新的要求,在两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一是在网络视频直播中既发扬广播播音员主持人的过硬语言功力,又平稳适应了视频影像感和网络及时互动性对他们的挑战;二是广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从顺畅应对节目播出向艺术的审美追求不断靠近。总的来说,与广播改革初期的播音主持相比,当下的工作内容更复杂、更全面,这就要求主持人胆子要更大、反应要更灵、功底要更深、视野要更广、综合能力要更强。

3.在共性认同感不断加强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探索个性彰显的路径

对“播音主持个性”的误读到现在为止应该已经澄清,“港台味儿”、“京腔京韵”是特色,但模仿“京味儿”、“港台腔”是缺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谈不上有个性;解放手臂和身体、自由表达体态语是活泼生动,但相互传染的“搬砖式”、“切菜式”、“假洋鬼子耸肩式”是内心拘谨贫乏的表现,谈不上有个性;边想边说、在迅速组织话语时体现的即兴口语的敏锐和灵动是有魅力的,但故意拖腔拉调,添加“老鼠屎”一样的“嗯、啊、吧、呢、呃”、“然后”、“这样子”是头脑混乱、反应迟钝或者不辨美丑的表现,谈不上个性。媒介素养全面的读者一定能列举出更多甚至更丑陋的现象。我相信这些现象只是播音主持事业进步和发展历程中的支流,事实证明它们很快就将灰飞烟灭。

除了上述对个人表达个性化的误读,还有一类现象是对语言、文化的区域个性化的偏爱。在广东、福建、江浙、东北、京津等地区,我们可以数出很多收听率较高、流行甚至火暴的方言节目。方言中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族群情感是方言广播节目热播的基础,其鲜明的本土性特征使它在小范围内受到听众追捧是完全可以理解也应当允许其存在的。事情的利弊评判由于角度的不同是处于变动之中的,在从“窄播”走向“广播”的途中,方言节目作茧自缚的劣势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广播中心副台长冯雷曾经在一个采访中表示,“所有的竞合模式都有存在的道理,但要看从什么角度。他认为,宿迁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宿迁城市台与省级台合作是一种模式,如果能互惠共利,这种合作对于宿迁台的发展尤其是五年内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但不管什么模式的合作,一个城市台,首先要立足自我。频率和市场都可以拿去合作,但作为城市广播,离开了本土的东西,就很难生存。”我想这段话中的两个观点是正确的,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本土的东西里哪些部分可以拿去合作。根据我们基本的语言学常识,在幅员辽阔、语言历史悠久的中国,“十里不同音”的现象极为普遍,可见方言节目很难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交流和共享。

因此,在加强播音主持评价体系的认同感上,强调纯正普通话传播和优美语言表达这两个方面是绝对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很多学者从心理学、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甚至语言学的学科角度都能给“个性”下个定义,也能够挂一漏万地梳理总结出个性的种种体现。我在本文中不想条分缕析地解剖个性这只“麻雀”,只是要表达一个基本观点,个性的彰显是人生修炼和专业锻造的过程,似乎很难说清楚它的起点、高峰和终点;没有创新的勇气、宽广的视野、理性的思考、艺术的悟性、纯真的人性、丰富的人生体验、高远的审美品位,个性就没有萌生和成长的土壤和养分,即便假个性之名冒出一个六耳猕猴,也经受不住听众火眼金睛的识别,生命力不会强壮。

播音主持的定位原则中基本的东西是明确、稳定的。但有些活跃的东西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化的,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影响着播音主持专业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本文从广播媒介传播的现状和创新角度出发,试着对播音主持的定位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其中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在实践的检验中深化和完善。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