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探索与实践
13837500000053

第53章 浅谈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真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近年来,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本文着重就高等工科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及实施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知识经济正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工科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更新教育观念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涉及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吸收知识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脱离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凭主观愿望可以达到的。它要求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宽阔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首先要进行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使加强大学生科技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

二、改革教学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改革,对培养创造型人才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今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掌握能力。要让学生自主地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广泛的知识基础、深厚的科研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

2.改革教学模式

以我的经验为例,我在大学本科时已经学过单片机这门课程,但是当时学完的结果只是考试得到高分,至于这门课程在实际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系统开发几乎一无所知。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我的课题涉及单片机系统开发。根据课题要求,自己又重新学习单片机的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课题结束后,对单片机的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开发都了然于胸。

我深刻认识到,对于工科学生的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教学几乎是无用的。我认为对于这种应用性强的课程,只有经过自己的实际课题的完整开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课程的整体架构,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首先,变以理论教学为主为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变课堂教学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为按实验项目顺序进行。

其次,把如何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作为主要目标。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打破常规,不再按章节讲解,而是有选择地把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相结合;另一方面,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平时能见到的生活问题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讲述教学内容,并把讲授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试方式

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下学生为了及格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方法,这样就会“逼迫”学生必须对知识有整体理解,这样学习的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4.开发第二课堂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我们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以外,还要尽量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以课内教学带动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又有效促进课内教学,形成两个课堂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整体教学效果更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成立兴趣小组,提供开放实验室,使学有所长的同学有机会发挥他们更大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学科有关的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建立必要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验基地,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这些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为此,首先要不断拓宽培养工作的渠道和载体,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主要环境就是校园,学校应能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供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让创新意识得以实现,让学生从中受益并得到提高,进而带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第二,要创建一个合理的组织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它决不同于应试教育的组织机构,而是应该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比如可设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研究管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事情,研究如何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这些小组应该如何活动等。校内各职能部门也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而实际上,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教育的创新归根结底要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我们教育者要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首先进行改革,在学校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必须提倡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从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出发,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尤其是工科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秋叶。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宋孝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

[3]曹卫真。网络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199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