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探索与实践
13837500000052

第52章 浅谈大学生专业兴趣的激发

张莉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

摘要:大学生们对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学生专业兴趣低迷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对于如何激发大学生专业兴趣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关键词:专业、专业兴趣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智力的基础、思维的基础,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但长期以来我们把知识看得太重,重得几乎就是一切,于是灌注式、“填鸭”式教育方式一直盛行。

学生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历经了长达十多年的“被动”学习后,在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与生俱来的求知热情却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学习的抵触。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们学习兴趣的缺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建立合理的激励与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们对某事物有兴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在大学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于中学具有较多的探索性和更大的主动性,这就更需要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来作为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的学习活动保持一定的强度和力度。

但是据赵志红的调查显示,有68.6%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1]据徐新灶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或“有兴趣”的学生占36.2%,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占33.4%,“厌恶”的学生占5.3%。[2]对专业“很感兴趣”和“有兴趣”的学生比例,一年级为2.2%,二年级为33.3%,三年级为43.9%,三年级显著高于一、二年级。这表明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其专业兴趣会稍微有所提高。

一、专业兴趣低迷原因的分析

1.报考志愿的盲目

王勤、童腮军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占45.12%,第二志愿被录取的占21.18%,第三志愿被录取占15.15%,调剂的占16.18%,其他占0.17%。[3]

可见,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不是很高。并且“入学志愿”由大学生真正自主选择的并不多,相反,父母、老师、朋友的意见反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娄延常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依据自己兴趣爱好”填报志愿者仅占调查总数的22.12%。[4]更何况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与入学后实际所学专业是不一样的,他们往往只是为了能够先进入到某所大学学习而不得已填写了“服从调剂”。这种情形下,更谈不上有什么专业兴趣了。

2.专业了解的缺乏

由于学生以及家人对所学专业以及支持专业的课程了解不够,入学前填志愿不能使同学们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学生们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获得的知识面较窄,建立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对专业界限认识较粗,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专业兴趣的重要性。学生的专业兴趣需要在大学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对专业兴趣与课程兴趣的理解不一定一致,一般都把专业兴趣理解为对所学课程及其知识的兴趣。

3.学习内容的枯燥

学习内容抽象枯燥和授课方式不当使专业兴趣培养困难。从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理论是在前人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尝试归纳总结而来的,学生们不可能经历理论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只是被动地验证。从学习的内容本身来看,书本知识就是概念判断推理、文字符号和公式这些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相比较非常抽象。学习这些抽象的内容是很枯燥无味的。在陈昌华对学生们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47.94%的学生把自己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归咎于学习内容的枯燥。[5]

4.授课方式的单一

通过老师的授课和在书本上直接获取现成的专业理论知识,对理论的原型没有感受,直接通过文字和符号的形式掌握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被动依赖于授课老师,对专业兴趣的培养也较大程度地依赖于老师的授课是否生动,是否使学生感兴趣。同样在陈昌华的调查中发现,有48.45%的学生把自己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归咎于老师的授课方式不能为自己接受。[5]这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课不能使其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更谈不上专业兴趣的培养。

二、专业兴趣缺乏的结果

1.影响大学生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

学习自己完全没有兴趣的知识,对于本来就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简直就是煎熬。如果对专业不感兴趣,其学习成绩不可能很好。再加上任课老师与学生除教学课堂外,并没有频繁交流,大学生课余学习基本处于放任自流、自我管理状态,所以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自觉。而缺少专业兴趣,内在学习动力不足,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学习,难以完成最基础的课程学业。

2.影响大学生专业发展与创新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曾深感:“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我急切地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由此可见,专业兴趣与创新探索精神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创新人才成长的诱因和原动力之一,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激发专业兴趣的措施

1.加强教学环节中的学习兴趣培养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一般我们在新生进校初期由各系组织例行的讲座,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包括由系主任主讲专业介绍,参观与教学相关的实验室,介绍本专业的应用前景以及就业情况,让同学们较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所学课程在本专业的作用和地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还会有高年级的同学做有关学习经验的交流报告,一方面能让同学们在学习时少走弯路,又能让新同学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另外还可以安排毕业班同学讲述找工作的心得体会,让同学们真实感受社会对本专业所学内容的需求,激发同学们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学习活动对新同学专业兴趣的培养有一定效果,但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的困难增多,以及对专业认识的困惑,原有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对于一个专业思想刚刚建立还不稳固的大学生,对其专业兴趣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教学任务之中。

2.注重课程学习中的专业兴趣培养

学生完成一个专业的学习需要获得一定的学分,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业实践和实验课,还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个专业兴趣的培养点。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兴趣是在不同时期对各门课程的兴趣的有机的、动态的总和。对每一门课程的兴趣不会笼统地被专业兴趣取代,对专业的兴趣是抽象的、总体的,而对每门课程的兴趣却是具体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更直接地来源于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但又不是机械的组合,每门课程只有放在专业的课程结构中才有意义和活力,对每门课程的兴趣只有放入对整个专业的兴趣中才能体会对本课程以及对专业的兴趣。

对专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专业兴趣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其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这需要任课教师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每一门课程中不断地发现课程兴趣以及专业兴趣的培养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课程内容的兴趣。

3.以就业压力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走出学校的学生必须是一个自食其力的、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在经济上有安全感的人,否则难以实现理想。人们的谋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大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参与社会竞争,是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如果离开其专业背景去谋求生存和发展,那么,在他未来的道路上竞争会更激烈,他的处境会更被动。

因此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位在求职竞争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求职竞争在社会上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适当的经济意识并不表明学生的功利。就业压力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将学习与所学知识的应用联系起来,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专业知识的市场需求,激发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动力,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学习的投入。据调查,大学生们对求职竞争的相关事物非常关注,而且有62.88%的同学认为学习动力的最大来源是就业的压力,因此保持适度的求职竞争压力会增强学习动力,即通过学习上的投入来缓解竞争压力。

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的挖掘和培养,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合理引导个人兴趣点,努力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教育目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培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

[2]徐新灶,林良夫,徐明。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教育与职业,2000(8):28-30.

[3]王勤,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与专业兴趣相符性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20-22.

[4]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复旦教育论坛,2004(2):68-71.

[5]陈昌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与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分析与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9)。

[6]邓式阳。改进教学环境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潍坊学院学报,2008(3)。

[7]董满生,胡传海。大学生专业兴趣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