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环境哲学
13835100000034

第34章 人口因素(1)

人口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口的数量规模、增长速度、结构特点、素质状况等,都直接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途径、方式和效果,严重影响着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所以,研究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实现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一节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已产生,但作为一个新概念,是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内提出的。1983年11月根据联合国第38届大会决议建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The World Commissionon Environmentaland Development,简称WCED)。该组织在1987年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至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注入了整个社会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其明确的内涵。在空间上,是区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过程;在时间上,是某一区域连续发展的过程。

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时间、地域的人的总体,由特定的数量、素质、结构组成,进行着相对稳定的人口再生产,完成发展自身和世代更替,客观上存在着怎样更为合理、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问题。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人口数量的适度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合理三个重要部分。其中人口数量的适度发展是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合理的基础条件。

人口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下列全球性的人口国际会议中:

1974年,在布加勒斯特世界人口大会中强调了人口与发展是相关的,所谓的人口问题是欠发达的症状,这对人口地位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1984年,在墨西哥又召开了国际人口大会,强调不适当的高生育率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阻碍许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社会兴旺、经济腾飞,就必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因素——人的发展。

1989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21世纪人口论坛,发表了《阿姆斯特丹宣言——让后代过更美好的生活》,强调“我们将致力于在人口数量、资源和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关系”。

1992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四届亚太人口会议上发表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巴厘宣言》,主题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走向21世纪的目标和战略”,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下一世纪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1994年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了有史以来联合国规模最大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这次大会将可持续发展列为中心议题,有182个国家参加。针对世界人口连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和人口结构不合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构成严重的影响,这次大会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节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数量过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2.95亿。近几年每年出生的人数都在2100万左右,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左右。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快,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中国人口过多的不利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对资源的压力

我国是资源丰富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穷国。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水平仅占世界的14%,居世界第121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水平占世界的32%,居世界第67位;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平占世界的28%,居世界第106位;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水平占世界的50%。不仅如此,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膨胀、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激增所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索取,也进一步强化着资源的消耗速度和人均占有量的不足,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

2.对环境的压力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度增长的人口已使自然界不堪重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工业中废气、废水、废物的过量排放,使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在靠近大城市的15条河流中,大多数河流已不适宜鱼类生存。全国有近40个大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北方1/4城市二氧化硫超标,南方酸雨范围逐年扩大。由于过度开垦,大量施用化肥,土地严重退化。在自然生态方面,过度利用和缺少保育使植被破坏严重,森林面积锐减,草场退化。我国每年林木消耗量为3亿多立方米,超过生长增加量2亿立方米。草原已有1/4开始退化,约有500万公顷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丧失大片宝贵土地资源,而且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塞,洪水泛滥,灾害频繁。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不仅危及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对后代子孙的发展构成威胁。

3.对就业的压力

中国劳动力资源将持续增长到21世纪20年代,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增加,另一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呈减少态势。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城镇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速度加快,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中国劳动力供给人口(15岁到64岁)有7.3亿,约占世界劳动力供给总数的29%,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96倍,而中国国内投资总额仅占世界总量的3.4%。这表明,有限的投资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庞大的就业供给人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4.对社会的压力

人口与社会进步是相互依赖和制约的。人口规模过于庞大,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失业问题、人均教育卫生资源不足的问题、交通和住宅紧张问题等。这其中,失业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8亿的过剩劳动力,城镇有失业半失业人口2000万以上,每年还有近2000万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过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会引起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轻则影响经济效率,重则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引发动乱。

5.对经济发展的压力

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约1/4被新增人口消耗掉,严重影响了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国国民生产总值335353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GDP只有3677美元,居世界第99位。

二、人口素质低

1.科学文化素质低

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主要表现在:(1)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总人口和劳动就业人口的比例太小。我国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分布为大学0.66%、大专1.21%、中专2.07%、高中9%、初中32.30%、小学37.83%、文盲半文盲16.92%。(2)文盲半文盲率高,在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例为22.21%,而美、日、法、意、英、澳、加等发达国家不足5%,如此的人口和劳动力素质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身体素质低

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人均国民收入偏低,决定了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主要以植物蛋白为主。

人们每年食物消费中肉、蛋、奶类消费偏低,影响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决定了我国医疗保健事业同世界有一定的差距。在现有人口中,发育不全、身体畸形、智力迟钝的低能人口还占有一定比重。

2003年11月,中国人口网报道:“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出生缺陷儿至少有80~100万,即每30~40秒钟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在中国大地上问世。”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儿童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人口结构失衡

1.区域结构失衡

由于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众所周知,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潜心研究数十年,提出著名的瑷珲—腾冲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线,该线西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2%,而人口却仅占5%;东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48%,而人口却占到95%。中国人口密度大致形成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加大的等高线。地区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地区差异大,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每平方公里2118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8人。这种人口分布不仅给东部地区带来人口压力,而且也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2.年龄结构失衡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1998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该年度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据了总人口的7.4%。这表明,中国已经跨入老龄社会的行列。从发展趋势上看,老龄化将呈加速度趋向。预计从2030年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3.1亿和4.68亿,分别占总人口的20.42%和27.77%,其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和欧美各国水平。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发生的。1994年我国才开始在全国推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仅覆盖城镇地区,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基本依赖于家庭养老。因此,社会购买力减弱,整体消费水平不高,社会经济活力难以体现,计划生育工作阻力仍然很大,同时还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3.产业结构失衡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例过高,20世纪50年代高达80%以上,80年代高达70%以上,90年代高达60%左右,尽管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比重有所提高,但仍不足4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升级,我国国民经济就难以起飞。

第三节实现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控制人口数量的必要性

1.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延缓人均资源减少速度

在保持人均资源消耗量不变的条件下,不可再生资源会随人口增加而减少,并导致人均资源减少,合理控制人口增长会延缓人均资源减少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没有替代资源的条件下,人均资源消耗量有可能增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就不会停留在原有水平,而是在加权条件下消耗资源,导致人均资源减少速度更快。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对延缓人均资源减少速度的作用也就显得更为重要。控制人口增长,同样也可延缓可再生资源的人均资源减少速度。以土地资源为例,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直接影响是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长导致未来城市的发展,还会因城市扩展占用耕地,间接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长,农村燃料不足,往往会加剧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而耕地因自然灾害的废弃数量增多,也会间接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