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环境哲学
13835100000033

第33章 科学技术(3)

第四节促进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科学技术评价体系

衡量科学技术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可采用四种指标考核:

1.科技效益评价

即对科技成果创新性和增值性的评价。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在其评价内容与标准上有不同的侧重。一般来说,对理论性研究成果的评价不强调其实用性,而是侧重考虑它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而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评价则是侧重其成果的实用性和技术水平。

但不管怎样,科研成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即成果是前人所没有的或者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科技成果的创新性越大,科技效益越高。增值性也是科技效益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科研成果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即成果有可能给科技发展带来多大的新突破。科研成果的增值性越强,科技效益也越大。总之,科技成果的创新性越大、增值性越强,它的科技效益也就越高,从而说明科学技术本身是进步的、发展的。

2.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评价是指科技成果的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何种影响的评价。从深层意义上说,造成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缺乏具有生态伦理意义上的价值性评价和遵循自然规律的真理性评价,往往采取的是经济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是短期行为、局部利益至上,没有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民族利益和人类利益、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结合起来。因此,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在于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走向,用生态价值评价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日益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秩序。按生态价值标准衡量,如果某项技术应用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即使经济效益、科技效益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3.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科学技术只有走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对科学技术应用进行经济效果方面的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在评价科技成果应用的经济效果时,一般只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来考核,现在看来这是不全面的。由于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日益趋向生态化,传统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评价标准必然需要作新的补充和发展。我们认为,在对科技成果作经济价值评价时,除了以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之外,还应包括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低耗率,即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与降低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材料与能源)消耗的比率,应包括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控制率或治理率,即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与控制或消除一定数量的污染环境物质的比率。用劳动生产率、资源低耗率和污染治理率综合评价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能全面体现现代科技活动的经济价值目标,防止某些科技成果的应用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而获得短期效益和畸形发展。

4.社会效益评价

即评价科学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类劳动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类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二、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有效结合

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因此要充分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寻求新的科技增长点。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和高新科技的产业化工作,在科技发展中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持续、稳定的发展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工作进行整体布局时,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考虑问题还不够深远,尤其是还未提高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进行思考。因此今后科研工作的方向应该是:基础研究(包括高技术研究)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人口、资源的整体性要求,从战略上探索相互间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使基础研究超越传统发展模式;应用研究应立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要求,探索各个行业科技领域实现平衡协调发展的持续性问题;技术开发应立足于市场的实用性要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调控市场的新陈代谢。

三、重构、调整、完善学科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技发展也不例外。内因是促进科技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条件。科技发展要求“学科前沿导引”和“社会需求牵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忽视任何一方都有悖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

重视学科建设也就是重视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在发展中已形成复杂的学科体系,各学科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又产生出许多分支,在其边缘界面又产生交叉,形成许多新的学科生长点,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往往构成新的学科综合领域。学科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交叉综合,使科学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热点频频出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科学前沿的新变化,国家长远需求的进一步明确,以及针对我国历史上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科技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协调,不重视学科的整体合理布局,没妥善进行学科储备等),对我国学科体系进行重构调整与完善已势在必行。在学科体系重构调整与完善中,但凡老化、缺乏生命力的皆应淘汰,要积极培育扶植学术思想活跃的新的生长点。在调整中应注意防止主观固定思维模式的干扰,根据社会需求的客观条件和战略预测来考虑学科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学科体系。从国情出发,初期网络可以是网点疏一些、网孔大一些、网线弱一点,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雏形,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网点再增多一点、网孔小一点、网线强一点。以此为基础逐步扭转我国基础研究相对落后的状况,增强储备和动力,从而为科技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对科技发展阶段曾作过一个比喻,即把基础研究比作水,应用研究比作鱼,开发比作鱼市。很明显,鱼不可无水,市不可无鱼,而水干了一切也就完了,三者的可持续关系一目了然。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基础研究在科技可持续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今天的科学,明天的技术,后天的经济”,科学乃是人类真正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只有从根基上引起重视,以符合科学规律的严谨方式办事,构建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才有可能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