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13834400000044

第44章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活动(1)

杨峰

内容摘要:伴随着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组织小组教学活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英语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交际理论”兴起及推广的一种结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鉴于我国大学英语班级的普遍特征,要充分体现小组活动对教学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教师灵活把握。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即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基础之上。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不但能帮助学生锻炼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思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课外英语自学能力,从而切实贯彻“人本主义教育观”。

关键词:大学英语、小组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何破除“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前提下,伴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要求的提高,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组织小组教学活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

一、小组活动的理论基础

1.合作学习理论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英语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理论在我国有着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西方,诸多学者和思想家、教育家,如大家所熟知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习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提出过合作的思想。

我们现在所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作为合作理论的实践形式,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教学当中。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小组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课堂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达到学习的目的。很显然,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取向的。总体来说,无论采取何种具体实施方式,合作学习往往具备如下几个特征:首先,学生之间必须有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其次,小组成员要目标一致,互相依赖,共同努力,形成统一的力量;最后,小组活动是对其成员综合能力的锻炼,除了语言能力之外,小组活动还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2.交际理论

交际理论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Norm Chomsky指出,如果人掌握了高级的抽象语言能力,就能据此造出无数的句子。Hymes针对Chomsky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是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点来有效而正确地与不同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进行交际的能力。评判一个人的语言掌握得好还是不好,不能仅仅看他是否会造很多语法正确的句子,而是看他是否具备能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交际能力与一个人掌握语言结构的程度无关,而是与他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关。

这种观点逐渐发展成了交际理论,继而成为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交际教学法逐步取代之前的传统教学法、直接法、听说法以及曾经盛行一时的情境教学法,从而使语言教学的目的从教学生掌握语言结构转变为教他们掌握语言意念和社会功能。在交际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有规律地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活动。此外,课堂材料和课堂活动常常是真实可信的,以反映现实情景和生活需要。它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特定的小组活动可能涉及听说读写;老师的任务主要是促进交际,其次才是改正错误。

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法,交际法注重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结合。因此,它更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主张多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并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活动。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交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运用交际理论于英语教学旨在确立教学的实质是交际的思想,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广的视野上、更深的层次上审视英语教学基本过程,探索实施教学的策略、方式和步骤,寻求英语教学进一步逼近优化目标的途径。”20世纪70年代后期,交际法开始被引入到我国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而小组活动正是交际法实施的形式之一。

二、小组活动的形式和注意事项

1.小组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如的氛围,使学生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充分发表他们的观点、表现他们的才能,以帮助学生解决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没有自信心、因为害怕出丑而处于戒备状态等诸多英语学习中的困难。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小组活动有诸多积极作用,如使“学生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提高目的语的使用质量;可以顾及个体差异;增加学生的交往;降低学习者使用陌生语言的焦虑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2.小组活动的形式

根据班级人数,笔者把一个大学英语班分为5~6人一组,全班共为10组左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活动、师生活动、结对活动等形式,采取讲故事、独白、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具体形式如下:

(1)借助小组活动引入新的单元

新单元的导入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特点等进行设计。新内容的导入往往涉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内在联系,普遍采用的方式包括复习已学知识点、问答、主题讨论、幻灯片展示和录像播放等。由于这是一个单元的开始,导入是否成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步骤中借助小组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充分激活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大学体验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Calamities and Rescues”(灾难与救援)时,就把近期发生的波兰总统坠机事件相关英语视频放给学生看。在观看前一定要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寻找视频中与该主题有关的表达法和语言知识。观看视频后,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然后教师抽取一至两组学生,采取接龙的办法,让每个小组成员讲一句与视频内容和提供的语言知识有关的话。如此一来,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会非常仔细,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了,各小组成员跃跃欲试,小组活动自然动起来了。整个导入就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激烈的竞争中进行。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单元的学习。与此同时,他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表述本单元的主题。

(2)以小组活动帮助课文讲解

在课文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仍然可以利用小组活动。如果教师只是逐段地讲解,分析语言点并把课文内容翻译成中文,这就使整堂课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由于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而显得被动,甚至觉得无趣,最终导致学无所获。这个时候,我一般会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几个关键词,并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展开这些词。如讲解《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A课文“Oxford University”(牛津大学)时,我会给出如下关键词:“location”,“history”,“roles of colleges and the university”,“teaching system”,“scholarships”,“mission”,分别意为“位置”、“历史”、“学院和大学的角色”、“教学机制”、“奖学金”、“使命”。我分配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关键词,在阅读和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课文内容对本小组负责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认知学的研究证明,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见精致理论,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熟悉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阐述和回答他人的问题,把课文内容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方式,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课文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