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13834400000003

第3章 影视翻译语境论——对译制问题的语言学思考(2)

到了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译制片是一个开放的窗口,大批外国的优秀作品蜂拥而至,译制片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世界的窗口,看译制片成为社会时尚,因为它不仅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而且也带来了美的享受。因为这个时期的译制作品有许多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比如《追捕》、《大篷车》、《虎口脱险》等。出现的经典多还有一个原因,而且这个原因也具有社会性,那就是译制工作者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在“文革”中被遮蔽起来,一旦开放,这股创作热情便一下子爆发出来,这成为经典诞生的一个艺术条件。可见,经典的诞生不仅是某个原因的结果,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分账大片,译制片的辉煌渐渐淡去,过去排着长队去电影院看译制片的情景恐怕不会再有了。人们在怀念昔日美好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社会已经今非昔比。从媒介生态上讲,传播越来越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译制片原先的那种垄断性没有了,而是成了人们多样选择中的一个单项,因此,受到冷遇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从政治经济生态环境上来讲,译制片虽然还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但译制生产却不能不讲效益,不能不受市场的影响。跟电影译制比,电视的译制成本很低;跟电视译制比,网络字幕的译制成本更低。看电影要买票,而电视和网络几乎都是免费的。再说,译制总有个周期,而网络在线则是全球同步。许多大片在国内公映之前,不少人已经通过网络在线看过网络字幕版了。而且,通过官方正式渠道引进的毕竟是少数。结果就有了大量喜欢看影视网络版的“美剧迷”、“韩剧迷”、“日剧迷”等。总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译制片(广义的)是一种产品,是人们茶余饭后娱乐消费的一个可选择项目——不管它是电影的方式,电视的样子,还是网络的姿态。

同样,对于译制的方式是采取配音还是字幕、译制语言的风格是归化还是异化等类似的问题,也可以采取社会语境的分析方法。

比如,1949年初,人们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看字幕肯定不是一个好方法。事实上,采取配音的方式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有效的。从思想意识上讲,新政权需要巩固,社会需要稳定,这就需要加强百姓对新制度的认同,译制片选择突出思想性是明智之举,译制风格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传播艺术上讲,则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手段首先要服从传播的动机。作为我国译制片的先河,《普通一兵》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在我国译制历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译制人员用百姓的语言演绎苏联红军战士的风采,而且配音里多少还带点东北口音,结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如果撇开当时的社会语境来看,是很难理解的。恰恰因为他们以服务大众为出发点,所以才选择了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从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6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文化水平、审美心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各种艺术的鉴赏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译制的样式和风格就必须与时俱进从译制的环境来看,至少有两种变化。其一,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引进大片多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原版片打字幕,一种是有中文配音的。于是,人们看大片的方式就跟过去大有不同。原来只能到影院去看,有时候还要排队,而且只有一个配音版;现在则可以自由选择,比如在线影院、网络下载或者买光碟,选择哪种方式完全看个人的需要——想要锻炼英语听力就直接看原版;要是不想练听力,就去网上找字幕;如果着急想看的话,可以从网上下载,如果不着急,那就买光碟攒着。以上是接触媒介的变化。其二,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译制的语言风格也与过去不同。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译制工作面对的大众已不是过去的大众,而是中国当代的大众——一个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很多认识的大众,译制的语言也就必须符合大众的接受心理。时下常听到“翻译新语言”的说法,笔者对此表示支持。有论坛评论指出,无论是院线进口大片,还是网上的美剧、韩剧和日剧,在对白翻译中都竭尽所能地使用中国的俚语、俏皮话,甚至还大量运用了网络语言和流行语。从信、达、雅的译制原则,到灵活地渗透更多的口语,突出本地化、娱乐化和网络化的新语言——也就是不少人追捧的“翻译新语言”。毫无疑问,生动活泼的现代语言更符合影视娱乐的特征。

总之,社会语境的方法把译制片概念的变化跟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视野中来透视译制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当然,译制的基本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而且最终要落实到如何进行翻译的问题上,也就是说译制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如何把在一种语境中的意义(原作品中每句话的意思),转换成在另一种语境中可以被解读的意义表达方式(译制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原话的意义必须联系原话的社会语境,这是一次语境互动;如何让译制的语言在新的社会语境里被接受,这又是一次语境互动。可以说,译制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语境适应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种对译制问题的语境适应研究称为译制语境论。

三、影视翻译语境论

按照译制语境论的观点,制约影视翻译的各种条件就是翻译所要适应的各种语境因素,影视翻译的特征就是适应语境的具体表现。其中既有涉及社会大背景的宏观要素,又有涉及文化观念的中观要素,但最终还是要具体到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话语的表达方式上,这就是话语情景的微观要素。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对话场景,每个情景片段中的每一句话该怎么翻译。

译制的过程不仅要涉及原作的情景语境,而且要考虑到译作的接受语境,译者的工作是二度编码,其思维受两种语境的制约。这就是说,影视翻译的语境是一种跨语言的语境。国内翻译界有不少关于“翻译语境”的论述,也有专门的界说,比如,把“翻译语境”定义为“翻译过程中聚合起来的文化互动的总和”,也就是原文本所有语境因素与译者解读原文本时由原文本的语码和语境激活的相关译语语境因素的总和,是两种语言和文化对比融合的结果。参见彭利元,《语境与翻译关系新探》,载于《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 第1期。本文的跨语言语境与此基本同义,因而不再加以界定。有关“翻译语境”的进一步讨论可另见李运兴,《论翻译语境》,载于《中国翻译》,2007年第2期;另见彭利元,《再论翻译语境》,载于《中国翻译》,2008年第1期。

其实,如何把影视作品中的每一句对白翻译出来正是影视翻译的主要任务。当然,译制界和学界的思考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学术期刊上以“电影翻译”、“对白翻译”、“字幕翻译”,或者“影视翻译”、“译制片翻译”、“配音翻译”等为主题的文章一般都属于这个范畴(其中会涉及跨文化的问题)。其中,关于影视对白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方法的问题已经有不少论述,但是,关于两种语境之间如何互动的研究却不多见。

那么,怎样设定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呢?答案很简单:双语思维。译者要理解原作,必须熟悉原作的语境;而观众要看懂译作,则离不开译语的语境。比如说,配音必须跟人物的口型、表情同步,如果两者错位,听起来肯定别扭,而这只是个技术问题。假如人物的话语跟内心的思想脱节,给人以口是心非或者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目前,不少网络字幕翻译就是这个水平),那听起来会更别扭。

鉴于此,我们说检验影视翻译的标准不在于影视语言的一般特征,而在于经过翻译加工的译制的语言能不能被观众理解和接受,而这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原则。按照这个准则,一段对白翻译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素才算合格:一是贴近生活。观众看译制片应该感觉自然,觉得像人们平常说的话,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感;二是紧扣主题。听完一段话,马上能明白它的意思,不需要停下来思考;三是合乎情理。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该怎么说,必须贴切合理(不管是看字幕还是听配音)。成功的译制片至少要符合这三个要求,而不好的译作肯定是在这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以下我们选取三个片段作为具体案例来分析一下译者在双语思维过程中遇到的语境障碍和可能采取的语境转换策略。

片段1:

Every neighborhood has a woman like Alberta Frome,and every woman like Mrs.Frome has a cat.When she traveled,Mrs.Frome would arrange for friends to look after her beloved pet.This time,however,she was forced to ask her neighbor Susan Mayer.Mrs.Frome liked Susan,but it was common knowledge on Wisteria Lane where Susan Mayer went,bad luck was sure to follow.Her misfortunes ranged from the commonplace...to the unusual...To the truly bizarre.As she waved goodbye,she worried that Susan’s streak of bad luck would continue.For that matter,so did her cat.

网络字幕组译文:

①每个社区都会有像Albert Frome这样的女人,每个像Frome夫人这样的女人都会有只猫。②每次去旅行时,她就会安排她的朋友照看她心爱的猫咪,而这次她只好安排邻居Susan Mayer。③Frome夫人很喜欢Susan,但她的常识告诉她,④当坏运气降临Susan Mayer头上时,喝凉水也会塞牙。⑤倒霉的事不断发生:从寻常的地方到非常的场合,什么异乎寻常的事都发生了。⑥当她和Susan挥手告别时,她担心Susan的坏运气会绵绵不绝,⑦它的猫也因此会沾染不幸。

(美剧《绝望的主妇》第五集)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弗洛姆太太爱养猫,出门的时候得找人替她看管。有一次,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只好找苏珊帮忙。这是反衬,说明她对苏珊不信任,原因就是这一集的主题:苏珊是个倒霉蛋,所以弗洛姆太太很不放心,而且还夸张地说,连她的猫也很担心。字幕版的译文基本抓住了原话的主题,并且通过关键词“照看”、“坏运气”、“倒霉的事”、“担心”和“不幸”的连贯和呼应表达了这个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