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13834200000064

第64章 西安鼓乐的现状与传承问题报告(2)

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有关部门应担起保护艺人和乐社的责任

2006年西安鼓乐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末又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对西安鼓乐是这样介绍的:“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说来,鼓乐艺人年高体弱,国家就应首当其冲保障老艺人的生活和健康,这是鼓乐艺术能够传承的根本,有关部门可以每月为鼓乐艺人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为那些无钱治病的老艺人免费提供医疗服务。都城隍庙的戏台久经沧桑,残破不堪。众多乐社无处排练和表演,无钱更换破损乐器。针对此种状况,国家应该考虑为乐社修缮排练和表演场所,修理和更新乐器。

二、培养传承人

西安鼓乐之所以后继乏人,归根到底是因为这种来自唐朝的古典宫廷音乐在当代社会没有得到认可甚至认知。没有市场就没有收益,没有经济回报自然很少会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加之,想要真正领悟这项高雅艺术仅凭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音乐理解力以及感悟力。因此,解决传承人问题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世人对鼓乐的认知,另一方面至少要在制度上为热爱鼓乐的人士提供经济保障。

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为社员每月提供定额工资,使得新招纳来的学员大部分都能够安心地修习鼓乐。

另外,要想提高鼓乐传承人的音乐素养,还是需要和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院校联合,对鼓乐传承人的质量负责。

三、抢救性地保护古乐谱,翻译成现代音乐语言

一方面最大可能地回收古谱,采用先进的古纸保存技术加以保存,并采用现代化的拍照或影印技术将原谱复制下来,再请音乐专业人员将乐谱上的音符通过五线谱或简谱翻译出来。这样,既可以保护古乐谱,又可以扩大乐谱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去研究和练习。

四、加强对西安鼓乐的宣传推广

有计划地宣传推广工作是保护西安鼓乐的重中之重。只有西安鼓乐在人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鼓乐才有听众,有市场,才后继有人,最终才有资金来源,才能使西安鼓乐长远地发展下去。

对西安鼓乐进行宣传推广,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第一,拍摄有关西安鼓乐的纪录片,让大家知道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第二,举办有关西安鼓乐的一系列活动,比如演奏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等,在学界引起重视;第三,为西安鼓乐的部分艺人做专访节目,让大家有血有肉地了解西安鼓乐;第四,举行西安鼓乐进课堂活动,先在陕西省的学校进行,课堂内容可以包括西安鼓乐欣赏、工尺谱的初识、乐器的初次体验等,在学生范围内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喜爱;第五,为西安鼓乐建立网站,开设论坛,等等。其实,我们能做的有很多。

五、为保护非遗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都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古老的艺术文化,幻化到今天已经侵染了大众的气息,或者本来精英的文化被现代的商业包装和炒作整得面目全非。这个时候,是保护古老文化,一成不变,还是有所创新迎合大众文化?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过程中难以说清的问题。都城隍庙鼓乐社的曹馥元老师告诉我们:“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曾经到台湾去表演鼓乐,但台湾那些专业的民间音乐人士一听就说,要听西安鼓乐只能去西安的小胡同小弄堂里,你们这个改得太专业,不是那个味儿了。”隍庙的庙会表演,演奏的正是原汁原味的西安道派鼓乐,却也是看热闹的人多,能欣赏的人少之又少。

这有点类似一个链条:创新迎合——历史韵味改变——商业化——难以回复;保护古老艺术的原汁原味——大众难以接受——生存出现危机——难以延续。看起来,这两条路都不是长久之计。在以后的研究中,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老艺术要在大众文化中寻求受众,在精英文化中瞭望进步。大众不能失,但是如果一直沉迷于大众文化中不能走出来的话,民族也就缺少了精华,社会也就缺失了经典。

西安鼓乐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除了扮演艺术音乐的角色之外,还承担着遗产的角色。对待这样的遗产,我们要慎而又慎。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得见它的原貌,可是千年之后呢?是不是会变得面目全非?如果真的面目全非了,那么对于子孙后代,这到底是福祉还是遗憾?对于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当代人,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既能保护西安鼓乐,又能使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这样才不会成为文化的罪人,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另外,在考虑走商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是否会改变西安鼓乐的本质,还要考虑这会不会成为少数人赚取名利的工具?笔者认为,有这种可能。

要防止以上种种,我们必须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要将古老的演奏方式加以传承保护,在此基础上做迎合大众的改变,添加现代音乐元素和其他艺术形式。鼓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要树立全局观念,而不是在保护的过程中作为赚取名利的工具,这样才不会偏离鼓乐商业化的初衷。

调查后记

西安鼓乐纪录片拍摄小组于2007年10月22日正式成立至今已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中,我们对西安鼓乐三派做了浮光掠影式的拍摄研究。一年时间太少,我们很难对西安鼓乐的各个派别做详细的分门别类的拍摄研究。

但这一年中,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这一路走来,和鼓乐社的各位老艺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彼此理解,互相帮助。为了帮我们拍好一个镜头,曹馥元老人带病表演、都城隍庙鼓乐社所有老人顶着烈日身着厚重道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帮助我们完成调查,集贤西村全体成员放下劳动立即赶来、女社员含泪讲述鼓乐故事、鼓乐老师田中禾老人倾全家之力热情招待、九十岁高龄的鼓乐传人为我们引吭运曲。

我们在感动的同时,更加理解了西安鼓乐这种艺术,因为鼓乐艺人才是鼓乐艺术的灵魂。每一首曲目我们都听了百十次,每一次听却有不同的感受。艺术之所以纯净,是因为在以艺术为中心的小圈子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像张白纸。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努力用艺术来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一年也承载很多,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车祸、寒风雨雪和酷热天气。多少次彻夜不眠,仅为拍摄一个好的镜头,谈论一个好的剪辑方案;多少次睡在地上,任凭雨打风吹;多少次遭遇各种困难难以维系。

但是,我们不会放弃,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有纪录片一部,道派鼓乐宣传片一部,专业录音一套,西安鼓乐宣传幻灯片一部,在北京和西安的各大高校我们成功地开展了10场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暨交流会。并且,我们还将继续。

教师评语

《西安鼓乐的现状与传承问题报告》是作者历时一年多,主要运用观察和访问的方法,在详细调查西安鼓乐僧、道、俗三大流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这篇调研报告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选题好,有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古代的交响乐”,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项遗产目前面临着传承危机,有关各方面应马上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来延续其生命。作者以“西安鼓乐的现状和传承问题”为选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内容好,既能提出问题,又能分析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作者通过调研发现,西安鼓乐目前面临着商业化、传承和推广三大方面的问题,在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后,作者明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能落到实处的建议。这就使这篇调研报告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能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总的来说,《西安鼓乐的现状与传承问题报告》,调研思路正确,方法手段合理,材料生动翔实,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当然,作者在调研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访问对象比较单一,缺乏对政府相关部门人士和鼓乐社所依托相关商业机构负责人的访问,这就使整个调研报告的分析和写作不那么丰厚。

(丰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