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13834200000063

第63章 西安鼓乐的现状与传承问题报告(1)

李媛媛、李昕荃

第一部分什么是西安鼓乐

一、西安鼓乐简介

西安鼓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的大型器乐合奏乐,主奏乐器为笛,民间也称为细乐。西安鼓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它脱胎于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在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至明清达到鼎盛。因为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它确切的诞生日期,但是西安鼓乐确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古代的交响乐”。

从文化辐射来看,西安鼓乐分布于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现在则以鼓乐社的形式存于西安市区及终南山附近的长安县、何家营以及周至一带。西安鼓乐按照风格的不同分成三个流派:僧派、道派、俗派。僧派悠扬庄重,道派清净婉转,俗派热烈浓郁,均各有特色。

二、鼓乐流派

西安鼓乐根据其师承关系、演奏风格、人员构成以及流布范围等情况,基本可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僧派乐社以“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等为代表;道派乐社以“城隍庙鼓乐社”、“迎祥观鼓乐社”等为代表;俗派乐社以“长安县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西村鼓乐社”等为代表。

由于各乐社所处的人文环境不同,演奏人员文化素质的差异以及乐曲、乐器的选用和组合等方面的差异,各流派鼓乐社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风格特点。

1.僧派代表:东仓鼓乐社

相传,僧派东仓鼓乐社是由一位毛姓和尚所传,演奏者多为市民、僧人。东仓鼓乐社当时隶属于一个名叫“敬禄仓”的皇家粮仓。这些乐工不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任务就是排练演出,但是待遇和粮仓的工人是完全一样的,甚至更高,经济上的保障保证了东仓鼓乐一直完整地流传了下来,没有失传。

2.道派代表:都城隍庙鼓乐社

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城隍庙前住持安来绪道长曾经使用过明代嘉靖年间的鼓乐抄本;另外,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清雍正九年乐谱抄本也来自这里。从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早在明代就已开始。1961年,城隍庙住持安来绪道长应邀率领鼓乐社赴京演出,其卓越的鼓乐演奏技艺不仅受到音乐界与社会各界高度赞赏,还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佳话。安来绪道长被载入《世界音乐大辞典》,成为近代史上被载入《大辞典》中的两名中国民间音乐家之一。独具特色的西安城隍庙道教鼓乐及乐谱堪称千古绝韵。

3.俗派代表:集贤西村香会鼓乐社

据俗派鼓乐46代传人田中禾老师介绍,集贤西村边的楼观台曾是老子宣讲《道德经》的地方,被奉为圣地。唐高祖李渊率领文武百官到楼观台拜见老子遗像,把老子认为其先祖,逢年过节都会前往祭奠。祭祀庆典要有乐队,鼓乐就是在这时产生的。据老人讲,现在所演奏的“圣寿乐”就来源于圣寿宫乐工演奏的曲目。圣寿宫的西半部是平民百姓和乐工的聚集地,东半部是皇室家族居住和经常出没的行宫。久而久之,集贤人长期在宫廷的熏陶之下有了研习鼓乐的爱好。

三、演奏方式和乐器摆位

西安鼓乐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

“坐乐”演奏是一种乐师们围坐于长方形桌子周围进行演奏的方式,常用于艺人们比赛竞技的场合,也叫“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坐乐”主要有节奏乐器:战鼓、坐鼓、乐鼓、独鼓、大锣、马锣、引锣、钹、铙、铰子、梆子等;旋律乐器:笛、笙、管、双云锣、方匣子等。“坐乐”根据乐社的规模和大小,人数可多可少。一般击奏乐器有4—人,笛、管各有1—人,双云锣有1人,笙有6—人。“坐乐”一般演奏的多是具有固定曲式结构的大型套曲,根据内部曲式结构的变化而不同,“坐乐”又可分为“耍鼓段”坐乐和“八拍鼓段”坐乐两种形式。

“行乐”演奏,是指边行进、边演奏或者站立着演奏的一种形式。行乐所演奏曲调多为单牌子的“散曲”,也有“坐乐”当中的“清吹曲”等,一般是一些节奏比较规整的小曲。行乐没有像“坐乐”那样有复杂庞大的曲体结构。有的乐社把这种形式称为“路曲”,即行路时演奏的乐曲。“行乐”主要乐器有:笛、笙、管以及单面鼓、高把鼓、手梆子、贡锣、小吊锣、铰子等等。“行乐”的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叫“高把鼓”;另一种叫“乱八仙”(又名“单面鼓”)。二者所用的吹奏乐器一样,节奏乐器略有不同。

第二部分西安鼓乐的生存现状

一、依托商业机构

代表: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

2007年7月7日,东仓鼓乐社正式落户大唐芙蓉园,成为园内的表演团体之一。大唐芙蓉园是西安曲江新区投资十三亿元建设的仿唐主题公园,园内中心建筑紫云楼的三楼已经成为东仓鼓乐社专用演出场地。东仓鼓乐社的社员作为大唐芙蓉园的正式员工,享受员工待遇。鼓乐社也正式更名为“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现在乐社每天演出三次,每次20分钟,如逢节假日则要增加演出次数。

二、依托宗教道观

代表: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

道派鼓乐依托都城隍庙,可以保证演出排练所需的场地。此外,城隍庙道众除了日诵功课外,还要修习鼓乐,人员也有了保证。都城隍庙每到过年都会举办为期15天的盛大庙会活动,届时不仅城隍庙鼓乐社要进行演出,还会邀请西安市内其他重要乐社前来献艺,很是热闹。西安都城隍庙在陕西骊山有对应的道教圣殿明圣宫,每到道教盛典,鼓乐也会作为仪式的一个环节,为大家演出。

三、依托民间自发传承

代表:集贤西村香会鼓乐社

俗派乐社是西安鼓乐三大乐社中最没有保障的。因为乐社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所有的场地、乐器、演出服等需要的资金,都是乐社成员以及省艺术研究所捐赠的。而乐社成员都是陕西省周至县的农民,乐社以农养乐,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排练,靠的全部都是大家对西安鼓乐艺术的热爱与激情。第三部分西安鼓乐面临的问题除了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外,其他乐社此刻都面临着严峻的鼓乐失传危机,走上商业化道路的东仓此刻也面临大众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局限

1.传承人危机,人员辈辈递减

西安交通大学的马西平教授在采访中说道,就算是唐时期鼓乐非常繁盛的时候,也毕竟是少数人掌握着鼓乐演奏技能,后来在传承过程中总是一辈一辈递减,乐师就越来越少了。另外,鼓乐传承门庭森严,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鼓乐的发展,使得鼓乐无法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堪忧。

目前除了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招收了数位年轻学员外,其他乐社的成员都已年过半百,古稀之人也不在少数。并且,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只能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计,甚至一些老人疾病缠身,无钱医治。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这些老一辈的鼓乐艺人一旦离去,鼓乐艺术也就随之而去了。

2.谱纸难于保存,古谱鲜有人识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工尺谱的记谱方式特殊,形似天书。工尺谱记谱变化多样,在识谱的学习中十分困难,鼓乐代代相传,主要是靠老艺人的口传心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马西平说:“一些乐社的人真正认识古谱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口耳相传,很少看谱子。而且乐谱的纸张多是质地脆薄的宣纸,不易保存。加之年代久远,极易破损,一旦残缺,音符也就跟着掉了。这样他们就更不容易让别人去翻看,在这样的限制下,识得古谱的人就越来越少。”

二、外部因素

1.社会关注度不高

经过调查发现,即使是在鼓乐的生长地西安,西安鼓乐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一来鼓乐当属高雅艺术,和当代主流人群的喜好有较大分野,能够理解并欣赏西安鼓乐的人少之又少;二来,和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相比,西安鼓乐的宣传推广应该说是失败的,或者说还从未进行过有计划的尝试。

2.保护体系未成

近些年来,我国虽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体系的构建,加上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国家对遗产的保护难免挂一漏万。政府对西安鼓乐保护的投入还远远不能解决问题。

3.资金匮乏

资金不到位,传承面临危机。任何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得以发展,最离不开的是经济基础。西安鼓乐现状堪忧,传承遭遇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一句话还是经济问题,现在乐社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有的,国家重视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支持力度宣传力度也是有的,最起码这让乐社成员在想象力从希望上看到了光明,但是要是得到实惠的一些东西,现在还是没有。但是农民么,就是要靠劳动力靠付出来养家糊口,要是继续下去,要是很好地传承还要打一个问号。”集贤西村香会鼓乐社艺人田中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