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交换器。交换器是交换技术的产物,它是一种能够提高网络性能、改进网络可管性、降低管理成本的组网基础设备。交换器可将大型的网络划分成比较小的网段,将工作小组同其他工作小组在本地的流量隔离开来,从而提高总体带宽。
(5)网络互联设备
网络互联是由互联设备实现的,不同的互联设备所解决的问题和所属的层次是不同的。
①中继器。中继器又称转发器,它是扩展局域网的硬件设备,属于物理层的中继系统。中继器的作用是简单地放大或刷新通过的数据流,扩大数据传输的距离。中继器用于连接和延展同型局域网。虽然中继器能保证信号的强度,但每个中继器和网段都增加了延迟,如果延迟太久,协议就不能工作,网络就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对传输中的中继器个数做出限制。
②集线器。集线器是中继器的一种扩展形式,是一种网内连接设备,它主要用于局域网中。集线器与中继器的区别在于集线器能够提供多端口服务,所以也称为多口中继器。
③网桥。网桥也称桥接器,它是数据链路层上的局域网之间的互联设备。网桥同中继器不同,网桥处理的是一个完整的帧,并使用和计算机相同的接口设备。网桥的功能就是在互联局域网之间存储、转发帧和实现数据链路层上的协议转换。网桥可分内桥、外桥和远程桥三类。
④路由器。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它是实现不同类型网络互联的重要设备。路由器在网络层实现数据包的存储与转发,从而把众多的网络连接成一个大型网络。
路由器与网桥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互联协议级别上,这种差异使路由器路径选择、多协议机制传输、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的功能都强于网桥。
⑤网关。网关也称信关,它是建立在高层之上的各层次的中继系统,是用于高层协议转换的网间连接器。网关可以连接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其典型的应用包括:局域网和远程网络主机互联、局域网之间互联和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网络系统中常用的有数据库网关及电子邮件网关等。网关的结构非常复杂,综合来说,网关主要的功能是进行报文格式转换、地址映射、网络协议转换和原语连接转换等。
2.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
网络软件系统是实现网络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软环境。根据软件的特性和用途,网络软件可以被划分成如下几个大类:
(1)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NOS,Network Operating System)是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接口,是运行在网络硬件基础之上的,为网络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管理服务、基本通信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服务及其他网络服务,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的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的核心,其他应用软件系统需要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运行。对网络系统特别是局域网来说,所有网络功能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来体现的,网络操作系统代表着整个网络的水平。
目前,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XP、UNIX、Linux和Netware。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以及异质网络的互联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操作系统开始朝着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多种网络传输协议、多种网络适配器和工作站的方向发展。
(2)网络协议软件
连入网络的计算机依靠网络协议实现互相通信,而网络协议是靠具体的网络协议软件的运行支持才能工作。网络协议软件是指用以实现网络协议功能的软件。协议软件的种类非常多,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系统都有支持自身系统的协议软件,体系结构中的不同层次又有不同的协议软件。对某一协议软件而言,到底把它划分到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哪一层是由协议软件的功能决定的。所以,对同一协议软件,它在不同体系结构中所隶属的层不一定是一样的。目前网络中常用的通信协议有NetBEUI、TCP/IP、IPX/SPX等。
(3)通信软件
通信软件用于管理各个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如实现传输层功能的网络驱动程序等。通信软件的目的就是使用户能够在不必详细了解通信控制规程的情况下,很容易地就能控制自己的应用程序,与多个站进行通信,并对大量的通信数据进行加工和管理。
(4)设备驱动软件
设备驱动软件是一种控制特定设备的硬件级程序。设备驱动软件可以看成是一个硬件的小型操作系统,每个驱动程序都包括确保特定设备相应功能所需的逻辑和数据。设备驱动软件通常以固件形式存在于它所操作的设备中,如网卡上包含为主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接口。
(5)工具软件
工具软件是网络中不可缺少的软件,比如网页制作中离不开网页制作工具软件,设计浏览器离不开网络编程软件等。网络工具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不是为用户提供在网络环境中直接使用的软件,而是一种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开发网络应用软件的工具。网络工具软件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开发人员开发一个网络应用系统,需要使用多个工具软件才能完成。
(6)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是在网络环境下,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如在Internet中用户常使用的Web浏览器等。
与计算机系统类似,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系统也是分层次的。
3.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但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被普遍接受的所有计算机网络都适用的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计算机网络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其分布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1)局域网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是一种在小范围内实现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比如分布在一间办公室、一栋建筑物、一所学校、一个工厂或方圆几公里区域内,一般为一个单位所有,常用于连接公司办公室或工厂里的计算机,以便共享资源和交换信息。传统局域网的传输速度为10~100Mbit/s,传输延迟低,出错率也低。而新的LAN传输速度可达1000 Mbit/s(即1Gbit/s),甚至更高。
局域网通常不通过电信局的通讯服务,以直接联机的方式来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常常也因为保密安全的原因,用防火墙与广域网或城域网分隔开来。
(2)城域网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基本上是一种大型的局域网,通常使用与LAN相似的技术,一般是在一个城市中实现的网络连接,如青岛地区的网络,即可称为“城域网”。城域网所使用的标准是IEEE 802.6,即分布式队列双总线。城域网可以支持数据、声音和视频,它只用一条或两条电缆,并且不用交换机。
由于广域网的蓬勃发展以及局域网功能的提高,城域网大有被取代的趋势。
(3)广域网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也被称为远程网,其跨越的地理区域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国家或一个洲。广域网通常必须架构在电话公司提供的电信数据网络上。广域网的传输速度比局域网低,常规速度为56Kbit/s~155Mbit/s,传输延迟较长,网络拓扑结构复杂(多采用网状结构)。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
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这一技术媒介实现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根据哈特对媒介系统类型所做的划分,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机器媒介系统,即无论是信息的发送方还是信息的接收方,都必须依赖机器(计算机)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传播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1.传播者
传播者是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的引发者。由于网络的普及和网络终端设备越来越廉价,进入网络的门槛日益降低,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借助网络终端设备进入互联网,以各种形式传播各种类型的信息,成为传播行为的发起者。目前网络传播的主体主要有:
(1)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专门为互联网提供各类信息的专业机构,包括综合性门户网站、专业垂直类网站、社区型网站、搜索引擎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等,如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等。
(2)媒体机构。互联网已成为网民获得媒体内容的重要通道,各类媒体纷纷建立自己的媒体网站或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提交到互联网上供网民浏览。一类是各类平面、广电媒体及其媒体网站,如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等;另一类是定位为网络媒体的专业机构,如新浪网、搜狐网、和讯网等。
(3)政府。出于直接面向公众宣传、塑造政府形象的目的,政府常常将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平台着力进行建设。基本上每一个部委、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的网站,如教育部网站、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在线”等。
其他的传播主体还包括机构、组织、企业、个人等。
2.受传者
受传者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对象和目标,是网络传播的客体。与传统传播系统中受传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同的是,网络传播中的受传者很少是被动的。由于互联网能够提供互动和搜索的技术和工具,受传者往往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并能与传播者进行会话,受传者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控制权。比如,针对媒体的报道,受传者不但有决定看还是不看的权利,还可以针对媒体提供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媒体报道直接反馈,尤其是搜索引擎为受传者提供了信息查找和筛选的工具。尽管从信息传受的角度看,受传者是网络信息的接收方,但受传者却掌握着选择的主动权,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有被选择的可能,取决于受传者的兴趣和偏好。受传者地位的提升是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变化。
同时,网络技术的互动特性让受传者的反馈更为方便和快捷,当受传者对传播者的信息作出反应时,受传者就成为这一轮会话的发起者,也就是事实上的传播者,占据着这一轮会话的主导权。受传者向传播者身份转化的便利性也是网络传播环境下传受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
在很多传播情境里,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区分并不明显。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播者的信息后,由于传播渠道的便利,往往会即刻向其他网民传播,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讯息链条上,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同一讯息的二次传播者),因此,网民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网络对话语中心的消解是网络这一技术媒介的重要特点,“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大大提升了受传者在传播链条中的作用。
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简单说,网络传播中的一条讯息从发送终端到接收终端之间的所有环节所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就是传播渠道。网络传播所依赖的是一个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为实现全球互联,需要所有接入互联网的机构都遵循全球统一的文件传输协议,这就是TCP/IP协议。有了这个协议后,所有的讯息都可以被统一编码和解码,从而保证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由地球的任一个角落发出的信息。为保证这一点,世界各地分布了若干个服务器作为文件传输的中转站,担负着传输文件的任务。
4.讯息
讯息是传播的内容,是用于意义交换的信息组合。信息的概念非常宽泛,泛指在网络上传播的一切内容,既包括有价值的内容,也包括各种垃圾信息。对于人类传播而言,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在实施传播行为时都是有明确目标的,都希望传播能够达到效果。讯息就是指传受双方有意传播和接收的、有完整意义的、能够基于信息实现价值交换的内容。而在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各种没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则不属于讯息的范畴。
网络讯息与其他媒介渠道传播的讯息相比,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可追踪定位和多媒体化。所有的网络传输终端根据网络协议都会拥有IP地址,任何传输到网络上的讯息都可以按照传播的路径反向找到讯息发送的地址,以此来确定讯息的来源和性质。同时,网络在技术上的兼容性允许任何数字化的内容通过网络渠道传播,无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格式的文件以及这些文件格式的组合,都可以在网络上传输和使用,网络讯息是多媒体讯息,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满足网民多方面的需求。
5.反馈
反馈是指接收者在接收讯息后对传播者所做出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行为,是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播的讯息的反应,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尺度。反馈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控制论的核心概念,是对系统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人类传播而言,正是反馈机制的存在让传播变得更为有效。反馈让受传者对于传播者传播的讯息作出回应,使受传者变身为传播者,保证了循环通路的建立,促进了传播行为的不断深入,强化了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传受双方间各种形式的反馈变得越来越容易,让网络传播的互动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网络传播中,反馈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既有人对人的反馈,又有人对信息的反馈,还有人对技术、产品、服务的反馈。在网络世界里,反馈无所不在,正是反馈的广泛存在,才使参与网络传播的各方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和表现,使传播变得更加高效,让互动变得越发频繁。反馈已经成为网络传播领域最为重要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