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13830900000008

第8章 关于电视新闻传播改革的思考(2)

二、电视新闻改革与《24小时》

不少人发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节目越来越好看了。

当前,电视新闻人依据先进传媒理念对新闻栏目与节目,从策划、采编、主持到制作,都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索,践行着做“精致节目”的口号。

我们理解,“精致节目”的内涵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追求新闻报道的快捷、丰富、多样,可看性强;

二是追求一种“精工种”的“强强联合”,即每一道电视传媒工种(记者、编辑、主持、制作)都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这势必会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得到受众的青睐,同时,也能增强相对于其他媒体的竞争力。

具体讲,目前央视新闻频道的改革,除去《共同关注》、《东方时空》、《国际时讯》、《环球视线》等少数栏目外,白天的整点新闻都叫做《新闻直播间》并基本设定为一小时一档新闻、设一位新闻主播。节目中,主播个性化的议论也有所不同:有的有一些,有的基本没有,一切都依具体栏目的宗旨而定;每档新闻基本保持有30%-70%的内容更新;新闻的制作也不同于以往,一条消息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不同栏目、不同时段,进行程度不同的修改,或重写导语、串联语,或增减内容、加上议论与解读等。

央视新闻频道新近打造的、具有改革标志的新闻栏目《24小时》尤其令人关注。这是一档梳理全天新闻的栏目,设有几个小板块,主要特色是新闻传播的口语化、全息性、融合化和贴近性。

《24小时》新闻的传达,主播不是规范地“念新闻”,而是“说新闻”,同时,对新闻稿件进行语态、结构、角度的改变;重点消息增强其背景等各种深度信息;动用一切视觉表现手段;新闻消息与新闻评论有机结合;新闻选择与编排更贴近受众心理与需要。

具体讲,《24小时》梳理一天的新闻,但却有别于“联播体”雷打不动的法则,形成国内与国外、时政与民生、硬性与软性、消息与特写、新闻与背景、事实性与意见性、新闻与访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新闻传播,它既有主流导向,又视野开阔、好看、易受(当然,改革仍在不断地进行中)。

《24小时》内容丰富、主持新颖、点评精当、富有个性,电视手段在新闻中运用广泛、合理,在新闻中运用了动漫、音乐、图片等表现手段,加之软性新闻轻松、诙谐的配音,主持人自然、亲切的个性化主持及其与搭档之间的人性化交流,使新闻变得好看,有人情味,服务性更强,传播效果较好,体现了新的传播理念。

《24小时》节目中两对被受众肯定的主持人:新加盟央视的主持人启明与肖燕带来了清新的主持风格,个性化鲜明;小萌与侯丰的主持风格稳健,显示出新闻主播大气、厚重的主持风格。我们有理由期待,我国的新闻不再仅仅是宣传,而更侧重于传播,将给受众带来政策主导性强、更好看、更有价值的新闻。

面对当前新闻改革的喜人局面,不少人基本达成了共识:央视《24小时》这类新闻节目的出现以及一系列新闻改革,让受众感到央视正在渐渐地由以往的“说教姿态”转变为与受众平等的“交流姿态”、“服务姿态”;主持人语言更加亲和,内容也更为贴近民生,配合了本届政府努力打造的亲民形象。

《24小时》在节目的编排上不同于以往,不再过多重复其他媒体与栏目都关注过的国内外时政新闻,而是把握重点,立足开掘新闻的深度及报道的广度;把民生新闻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加入一定量人们乐于接受的软性新闻;它还注意把本来容易流于“琐碎”的新闻内容集中处理,以宏观视角进行系统的、归纳性编排报道,把一些日常小事放到大环境下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对“斑马线”问题所做的连续报道等,增加了新闻的思想深度和厚重感。对其他民生新闻的报道也是从一些小事入手,最终仍归结到对政策法规、社会现象、生存状态等大问题的思考,保证了节目的整体品质与格调。

当前的电视新闻改革,还遵循了“改变新闻主持的语态与面貌,必先从新闻采编的‘一度创作’入手”的正确思路,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我们认为,央视《24小时》等新闻节目的改革,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视角和态度,体现了一种新闻价值的取向,是一种先进传播理念的反映。

三、央视电视新闻改革要点

1.新闻理念的更新

从以往只注重“宣传”到注重“传播”的本体特征,从“传本位”转变为“受本位”,将宣传与新闻传播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既凸显政府的宣传指导性,又兼顾民众的接受心理,更加注重新闻信息传播的服务性。

2.新闻形态的融合

当前,电视新闻形态在“受本位”的前提下,为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感受新闻内涵与意义,动用了很多传播手段,使以往的新闻形态发生了某些变化。例如新闻消息与新闻杂志的融合;新闻消息与新闻专题的融合;新闻消息与新闻评论的融合等。可以说,在与时俱进的新闻改革中,不少旧有的新闻形态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3.新闻解读的加强

当前的新闻改革,不仅传达新闻消息本身,更注重对其背景、相关资料的提供。利用媒体人获取信息的优势,借用其他媒介资源,如报纸、网络等,将消息本身的内涵、意义、政策、影响等背景性资料提供给受众,充分尽到媒体传播的义务。毫无疑问,这是受众所欢迎的。如今的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正在拓宽,新媒体的出现,更提供了这一便利。如果我们的主流媒体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的信息平台抓住传播对象,就会流失一部分受众。

4.传播方式的进步

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现场报道多了,演播室直播多了,能够及时向受众报道大家所关心的各种国内外大事。如国内的雪灾、旱灾、地震、水灾、煤矿事故救援、疫情现状、重大案件审判、水下考古发掘、节日氛围,还有中国维和部队对他国的灾害救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阅兵式等重大事件与现场,受众都能获得亲临现场、历历在目的满足感,更加感受到“地球村”的存在与成为现代文明人的现实。我们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也在这一场场的直播与现场报道中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演播室直播的经验。

5.播音主持的贴近

当前的新闻改革,在新闻内容、表现形态、表现手段、节目策划等“一度创作”方面已经有所改观,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播音主持环节也相应有了较大改变。如有些主流新闻,以往只是播报,主持人之间没有交流,两人似不认识或自顾自地完成任务。如今,电视新闻主持人不但允许以“说”的方式播报新闻,新闻主持人还可以相互之间进行适当的交流,发表准确、精练、有限的个人见解,体现出人性化及与受众的贴近感。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由以往特殊时期的“冷、僵、远”,似一切都与己无关,变为“热、活、近”,表现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新闻传播主体。这样的语言,才会有思维、有情感、有态度,语言由衷、分寸得当。

6.传播手段的丰富

当前的电视新闻改革不仅表现在内涵层面,还体现在表达层面,如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使用漫画、音乐、字幕等丰富的表现手段,极大地增强新闻传播的表现力与宣传效益。

以《24小时》为例,它的每档新闻中,都有多条配合本条新闻内容而配发的漫画、标题字幕,受众几乎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受众可从漫画中得到媒体的态度,或从标题中获得这条新闻的主旨。

例如,在一条新闻中,男主持人居画面左边播报,右边是一只富有“制止”意味的大手的照片,下方的字幕中有“别敷衍”、“重庆新闻发言人”字样,再下面有一行黄色的大字:“对突发事件说‘无可奉告’要被追责”。这样一下子就让受众了解到该条新闻的新鲜点与主旨。

又如,在一条新闻播报中出现了一幅漫画:手术室里,一名正要接受手术的病人躺在手术床上,也许是正准备做手术的医生刚刚知道这名患者是艾滋病感染者,转身就跑,头顶上出现一句话“啊!——艾滋!”;旁边端着药品的护士头顶上也冒出一个红色的大问号;画面的下方是一行黄色大字:“艾滋感染者须告知配偶,违者必究”。在新闻播报过程中,画面又改变了:画面上方是一男一女两个头像部分相叠的彩色素描;下方是两个白色大字:“强令”。不用说,媒体对待这一政令的态度已经通过这两幅漫画跃然纸上。

在这里,我们且不论孰是孰非。让普通民众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容易、清晰地了解到新闻的内容,服务受众,达到传播的目的,这就是“受本位”,这就是“精致节目”。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不能只要宣传不要传播。没有精心打造、讲究艺术性的宣传,就得不到受众的认可,也难言成功宣传与传播。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